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共池塘資源的治理難題:特征、模型及困境*——以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自主治理思想為視角

2021-11-18 02:39:06
深圳社會科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困境制度資源

任 恒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無論是在學術殿堂抑或是現實生活中,對人類社群如何可持續地利用公共池塘資源,以保證資源的長期存續而不陷入衰竭狀態,都未能取得較為妥善的破解方式。傳統經濟模型的相關分析強調,公共池塘資源的占用者必將陷入“公地悲劇”的困境中無法自拔,惟有借助作為“外部代理人”的國家權威的力量,通過引入一系列國有化或私有化的產權安排才能避免悲劇發生。上述理論邏輯是將資源治理的外部性內生化,即將公共物品轉變為私人物品,并在現實中成為政策分析家與政府官員的“萬能藥”,成為實際政策選擇的基礎方案。對此,作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立足于自身對制度供給問題的深刻理解,主要以規模較小的公共池塘資源為研究對象,專注于人類解決集體行動困境的能力,從而為解決公共物品供給問題與走出由集體行動所引致的諸多困境開辟了另一條路徑,繼而揚棄政府管制與產權私有的解決方案,并構建出一套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以探索制度層面的解決方案并尋求自主治理的可能性。

一、公共池塘資源的屬性特征

公共池塘資源既非公益物品,也并非私益物品,而是介于二者之間較難排他、同時又分別享用的物品。由于公共池塘資源的非排他性以及開放式使用(Open Access)等特征,因而較難對這一物品進行現代產權層面的私有化或定量化界定。對于一般物品或事物而言,能否從經濟或法律意義上限制甚至排除潛在受益者,往往取決于該類物品的自然屬性以及物品所屬地區的相關制度安排。因為,將物品置于某一私密空間(例如建造圍墻、包裹物品)是將潛在受益者排除在物品消費之外的有力手段。不過,人們的上述行為必須有相應的、能夠在一國法律體系中起到防護作用的有關財產權的系列規定充當堅實后盾。

奧斯特羅姆對于公共池塘資源具有的“排他性”,主要是從占用者試圖阻止他人使用,自身所需花費的代價大小予以衡量的,而后者又依賴于資源的自然屬性,如資源的規模、資源特性的復雜程度等。導致公共池塘資源具有非排他性的原因較多,涉及的因素包括:由于這一資源的物理規模較大,使得將潛在受益者排除在使用范圍之外,需要花費較高成本;一國憲法、法律等相應制度安排不允許對潛在受益者予以限制使用;傳統的規范以及倫理、公平等理念,使得排除其他受益者這一行為較難被納入考慮范圍。由于當前學界對于“排他性”的理解,是將其細分成實現個人之外的“排他”和特定群體之外的“排他”兩類。其中,私人物品實現的第一層含義上的“排他”,而俱樂部物品、公共池塘資源實現的第二層含義上的“排他”。上述分析表明,公共池塘資源的“排他性”與私人物品的“排他性”并非完全一致。與此同時,公共池塘資源的另一顯著特性是,資源系統的產出在消費層面上而言具有耗損性,但是對現有使用者的資源獲取進行限制或者排除潛在的資源提取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絕無可能)。但需說明的是,具有耗損性的是資源單位,而非公共池塘資源本身。對于物品和服務在使用或消費層面的損耗性,其減損程度處于高度減損和不減損范圍之內,其中針對大部分物品的使用都是易于減損的,即某一個體的使用將妨礙其他人的同樣使用。

就現代社會的財產權制度而言,公共池塘資源系統多為國家或集體財產,屬于混合體制(mixed regimes)的公有財產,在使用上擁有開放性,且排他成本較高,因而具備公共物品的部分屬性。不過,公共池塘資源系統中的資源單位相對有限,這意味著個人不能無限制地使用資源單位,否則可能出現“公地悲劇”的情境。不過需要明晰的是,奧斯特羅姆針對公共池塘資源的研究,僅是從物理屬性層面闡述該類資源的普遍特征,即對一定范圍內的使用者而言是開放的,卻并未說明上述資源的產權分配在法律層面的界定狀況,因而并不能稱其為“公共財產資源”。進一步分析,公共池塘資源在產權體制方面可以是任何一種體制,包括國有制、私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對于公共池塘資源的產權歸屬,擁有多種樣態,例如村莊共有的草甸、牧場、水渠、林地等,所有權歸屬集體共同所有,而近海大型漁場、跨域森林及水系,所有權歸國家所有,總之“極少有制度不是私有的就是公有的——或者不是‘市場的’就是‘國家的’。許多成功的公共池塘資源制度,沖破了僵化的分類,成為‘有私有特征’的制度和‘有公有特征’的制度的各種混合。”[1](P31)對此,奧斯特羅姆擔心“公共財產資源”(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這一概念將財產權和資源屬性相混淆,因為這一術語同時表示政府擁有的財產、無主的財產、資源用戶群體所擁有的財產等意涵,因而認為這類模棱兩可的詞匯將導致分析與解決方法都變得不甚明確,因而主張用“公共池塘資源”(Common-Pool Resources)或“公共產權體制”(Common-Property Regimes)代替之。[2](P109)值得一提的是,當公共池塘資源具有占用者規模小、產權較易界定以及擁有有效的獎懲機制時,公共池塘資源就可轉化為私人物品予以處理。與此同時,如若公共池塘資源的占用者規模較大,但依然可以有效排他時,公共池塘資源就可以轉化為俱樂部物品予以處理。

在公共池塘資源內部,可以根據資源單位的變動與否、有無儲藏性兩類標準,對其屬性予以進一步的細分(詳見表1),而這兩類特征既影響資源占用者面對的占用與提供問題的嚴重性,又影響著占用者解決上述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占用者可供發展的制度安排種類。進一步分析,在公共池塘資源內部,資源系統(resource system)和資源單位(resource unit)是其中兩個關鍵概念,前者指向非排他性,后者指向耗損性,對這一資源予以研究的關鍵是認識作為存儲變量的資源系統與由此系統產生的資源單位流量之間的依存關系,并對二者加以區別。具體來看,奧斯特羅姆將公共池塘資源的資源系統看成是一種儲存變量,例如漁場、地下水流域、牧區、灌溉渠道、橋梁、停車庫、計算機主機以及溪、湖、海洋和其他水體都是資源系統,而資源單位是個人從資源系統占用和使用的流量。以下是公共池塘資源中資源系統與資源單位的一些實例:公共漁場和魚的數量、油田和提煉的石油桶數、公共停車場和具體車位。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具體的資源單位才是具有競爭性,而不是公共池塘資源系統本身。由于公共池塘資源受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降水量、日照量、洋流走勢、地理位置等因素,上述因內容充滿著不確定性因素,使得奧氏研究中的公共池塘資源成為一個復雜、不確定的系統。

表1 公共池塘資源的類型細分

針對不同情境中的公共池塘資源,資源提取者具體面臨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卻又千差萬別。例如,將漁民組織起來設計一套針對捕魚點分配問題的共同規則,與制定河流灌溉中如何分配水資源的規則設計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總而言之,對于公共池塘資源系統來說,利益相關方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分為資源提取的外部性問題、由于資源地域、時間差異而帶來的分配問題、技術的外部性問題。

其一,資源提取的外部性問題。資源提取的外部性,又可稱為資源提取的競爭性,是指當資源的占用者在增加自身資源提取額度之時,帶來收益的同時使其他占用者收益的減少。例如,若漁民增加每日撒網的次數,并由以往的一天一次提高到一天三次,那么若存在其他漁民在同一片區域內再次撒網,其捕獲量低于往常的概率將大為增加。由上文分析可知,由于公共池塘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和耗損性的屬性特征,在這一情境中,因為利益的驅使或對他人占用資源的預期,即使資源占用者意識到了自身行為對于其他占用者可能產生負的外部性,也難以終止這一行為。

其二,資源稟賦差異的分配問題。承接上述分析,公共池塘資源系統的特征受到資源的區位特征、所屬氣候等諸多因素共同影響,促使人們在同一性質的公共池塘資源中所獲得的收益也并不相同。比如,占地面積較大的漁場可能同時存在“熱點區域”與“冷點區域”,漁民在“熱點區域”捕撈通常比其他區域的效益高。由此觀之,如若在集體行動過程中社群未能恰當的處置好資源分配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將導致集體行動難以持續并最終走向決裂。

其三,技術的外部性問題。一般而言,資源占用者投資于制度安排以對公共池塘資源進行管理時,個體將面臨技術的外部性問題。這一問題是指一項新技術的采用將會使得采用其他技術者的成本增加。例如,如果公共漁場中的某個漁民使用炸藥來捕魚,那么其他漁民的捕撈成本會由于這項生產技術的使用而提升。

二、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的三大模型

為對已應用于資源治理過程中的政策分析模式予以評判,奧斯特羅姆首次系統地總結了學界用以分析公共事物治理的三大模型,分別是“公地悲劇”“囚徒困境”和“集體行動的邏輯”。作為公共選擇的分析工具和社會科學家用以分析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主要框架,上述有關公有資源使用的模型均嘗試描述一幅圖景:在面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抉擇之時,理性個體將遵循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機理,即若個人難以被排除在享用由他人努力帶來的利益之外,就缺乏動力促成共同利益的實現而選擇“搭便車”。

(一)模型一:公地悲劇

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勞埃德早在1833年即已出版一本小冊子,其中涉及牧人們過度使用公共資源的典型案例,并據此揭露出個體在使用公共財產過程中過度自私、毫無節制及缺乏遠見的境況。[3]基于此,英國學者加勒特·哈丁于1968年在《科學》雜志上發文提出“公地悲劇”的概念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哈丁建議人們設想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公共牧場,繼而從一個牧人的立場出發考察了上述情形的結構——由于公共牧場中缺乏明晰的權責關系,每個牧人都將直接從自身放養的牲口中獲致收益,但在他自身或其他人在公共牧場上過度放牧時,每個放牧人又因公共牧場的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結果是任何牧人都有足夠動力以提高自身放養的牲畜數量。其中的原因較為明顯:牧人們各自承擔過度放牧帶來的一部分損失,遠低于放牧的牲畜給自身帶來的收益。據此,哈丁得出結論認為“它意味著任何時候只要許多個人共同使用一種稀缺資源,就會發生資源濫用和環境退化現象的發生”。[4](P1244)其后,哈丁進一步強調“悲劇的根源正植根于此,由于經濟的驅動而毫無節制地增加自己牲畜的數量,在崇尚公共物自由的社會里,任何人都在追求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4](P1243-1248)這一悲劇似乎道出了一種無奈:每個人均從自我利益出發,盡己所能地利用公共資源,即使清楚自己的行為將帶來何種負面后果,卻仍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致使公共資源陷入枯竭的悲劇性結局。

不過作為一個經濟學寓言,“公地悲劇”并不旨在揭示公共物品的資源配置結構與真實場景中的個體行為,而是致力于探討規避資源退化現象的政策工具,并將政府規制和市場化運行看作截然對立的兩種方式,繼而認為個體搭便車行為以及由此導致的市場失靈,必須由政府管制來加以解決。其后,哈丁據此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悲劇。每個人都被鎖定進一個系統。……在一個信奉公地自由使用的社會里,每個人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毀滅是所有的人趨之若鶩的目的地”。[4](P1244)此后不久,有經濟學家針對“公地悲劇”問題予以深入闡述,認為公共資源只要對一批人開放,資源的總提取量則總是高于經濟上的最優提取水平。[5](P36)其中,由于自然資源無法建立完備的私人產權,致使市場機制不能進行資源的充分配置,因而“公地悲劇”問題也被若干學者歸因為“市場失靈”。不過,對于公地悲劇的使用,阿羅認為這一隱喻具有誤導性,因而并不能接受這一概念的關鍵用法。與之相似,奧斯特羅姆也認為以哈丁為代表的社會科學家的觀點值得商榷,因為更應注重個體在公共資源使用過程中的制度創新,以及其背后的自主組織的合作機制。[6](P88)

(二)模型二:囚徒困境

20世紀中期,伴隨著應用數學領域博弈理論的迅速發展,蘭德公司的研究員梅里爾·弗拉德與梅爾文·德里希爾率先對囚徒博弈問題進行探討,其后由阿爾伯特·圖克正式建立的“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值得提及的是,羅賓·道威斯于1973年較早將“公地悲劇”問題提煉與闡發為“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形式結構,由此論證了二者結構的相似性。[7](P1-12)確切地說,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具體內容如下(詳見表2):在某一案件中兩名犯罪嫌疑人被關進拘留所審訊,地方檢察官將他們分別看管。在此過程中,盡管檢察官確信兩人涉嫌違法,但因缺乏足夠的證據而無法在審判中證明他們有罪。此時,檢察官分別告訴甲、乙兩名嫌犯:倘若兩人都承認犯罪,那兩人均判8年刑牢;兩人中一人承認犯罪,而另一人拒不承認,那么承認者只被判3個月,而拒不承認者將被重判10年刑牢;兩人均不承認犯罪,那么兩人都將判刑1年。在此種情形中,由于甲、乙兩名嫌疑犯都無法準確知悉對方是否承認犯罪,所以只能秉承自利傾向出發,即努力尋求自身刑罰的最小化,以求得個人境遇的最優狀態。源于此,兩位嫌疑犯都將做出對于自身最有利的決策,即互相背叛求得輕判,但結局卻是因兩人都承認犯罪,從而均被判刑8年。通過對囚徒困境模型的分析可知,在一次性的簡單博弈的情境匯總,理性的個體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過這一策略對于集體而言,帶來的卻不是帕累托最優的結局。

表2 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

進一步分析,作為博弈論中非零和博弈的典型案例,囚徒困境模型反映個人最優選擇并非群體的最優選擇,而且也說明為何在合作對雙方均為有利的情況下,保持合作依然是極為困難的。因此必須承認,結構簡單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較好地體現出個人機會主義的心理,乃是證明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存在矛盾沖突的有力工具。不過,奧斯特羅姆認為如若公共池塘資源的治理問題被人們等同于囚徒博弈困境,則存在較大的誤解,“公共調查員都有意將罪犯隔離,以使得他們之間無法相互交流,但公共池塘資源的用戶們則并沒有上述限制。”[8]因而可以說,由于囚徒困境指涉在非合作博弈條件下雙方尋求私利從而致使兩者境況變得更糟的情形,而公共池塘資源治理情境中的個體之間通常擁有交流互動和信任互惠等因素,能夠在一定條件下達成合作博弈。

(三)模型三:搭便車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制度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批駁了之前的傳統集團理論,后者認為源于共同利益訴求的個體所形成的利益團體,因而能夠為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將會致力于提供集體物品,并自動展開集體行動。例如,各類工廠中大量存在的工會將會為工人爭取更高的工資待遇、更好的工作環境而努力;股份公司將會為其股東的利益而奮發拼搏;民族國家(政府)也將致力于增進其公民的權利。對此,奧爾森從集體行動中的個體予以剖析,認為通常個體對于公共事務以及集體利益存在“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現象,諸如一個投票者對做何種選擇方能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往往呈現出不甚清晰或明了的狀態,這意味著大部分選民無法意識到他們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易被所謂的惠及總體社會利益的政策所蒙蔽。[9](P100-102)基于此,奧爾森主張“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10]可以說,奧爾森試圖闡述個人理性并非實現集體理性的充分條件,而提出如若組織規模超過一定限度,個人對于組織群體利益的投入和產出就很有可能不成正比,個人則有可能通過搭便車等方式來降低自己對于群體的投入但是卻也能不降低他自身的收益。前已述及,對于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奧爾森認為“只有一種獨立的和‘選擇性’的激勵會驅使潛在集團中的理性個體采取有利于集團的行動。……激勵必須是‘選擇性的’,這樣那些不參加為實現利益而建立的組織,或者沒有以別的方式為實現利益集團作出貢獻的人所受到的待遇與那些參加的人才會有所不同”。[10](P34-35)不僅如此,奧爾森認為“獲得選擇性激勵的集團相比那些無法獲得的,其更有可能達成集體行動;小集團比大集團更可能參與集體行動”。[11](P34)對于奧爾森提出的“集體行動的困境”,經濟學家托德·桑德勒將它與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并列,并將其視為經濟學第二定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人成員不會采取集體行動以實現他們的共同利益。[12]綜上所述,奧爾森的研究要點可總結為:集團利益的公共性將導致集團成員的“搭便車”行為;強制與選擇性激勵是實現集體行動的手段;當少數實力雄厚的集團成員聯合提供某項公共產品的成本小于收益,該項公共產品就傾向于被提供。可以說,對奧爾森理論的批判集中于他關于集體行動原因的解釋,他僅僅將個體行動的動機局限于物質層面。對此,西德尼·塔羅認為奧爾森不能解釋這樣一個現象,即人們為何可以為了他人的利益走上街頭進行游行、示威、罷工甚至暴動。[13](P15)除此之外,楊光斌推斷認為集體行動理論的誤區之一表現為,奧爾森將針對無組織的大型集團中“集體行動的困境”,用以分析有組織的小型集團的行動,繼而導致出現了范疇性謬誤。[14](P34-35)

細致分析,可知上述三大模型均是從特定情境中抽象出來的思想實驗,均集中表明:個人的理性行為將導致集體的非理性結果,而且集體中的個人即使清楚他們行為的結果,但所有關心集體行動的人卻無法就問題的解決達成共識。不過,奧斯特羅姆認為上述模型僅僅是使用了極端假設的隱喻,“當特定環境接近模型的原有假設時,這些模型可以成功地預測人們所采用的策略及其結果,但是當現實環境超出了假設的范圍,它們就無法預測結果。”[1](P275)具體而言,公地悲劇模型中假設公地是對所有人都開放的、互相之間缺乏基本溝通;囚徒困境模型中假設囚犯之間不能相互交流和展開多次博弈;搭便車模型假設集體行動參與者的人數規模偏少。不僅如此,這些理論模型的預測建立在如下假設之上:參與者是完全理性的個體;參與者只關心物質層面的收益,并且不存在利他主義傾向;每個參與者對博弈結構充分了解,并相信其他參與者也是完全理性的;4)缺乏外部參與者迫使參與人達成協議,并加以執行。不過,諾斯曾經指出“奧爾森的分析和囚徒困境的最大缺陷是分析的靜態性質。當囚徒困境游戲只進行一次時,游戲者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背離而不是實現一個相應于游戲者總體福利的有效結果。……如果游戲是不斷重復進行的,背叛就不一定是所采取的主要策略”。[15](P17)與此類似,奧斯特羅姆認為前人總結的集體行動的理論模型并無錯誤,“當現實條件逼近(這些)模型的假設條件時,實際的行為和結果將與預測的行為和結果非常接近”。[1](P275)引申而言,當現實條件中存在:較高的貼現率、互相之間很少信任,在缺乏溝通能力、無法達成約束力的協議和無法建立監督實施機制的情況下,個體獨自行動時將不會采取促進共同利益的策略,除非這一策略恰巧是個體占據支配地位的策略。其實這涉及到治理公共事務的資源占用者所采取的機會主義,即人們熟知的“搭便車”行為。

可以說,公共資源治理困境的傳統模型均闡明這一悖論,即個人理性的支配策略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并挑戰了“理性的個體能夠取得理性結果”的基本信念。而依照上述模型的相關預測,對于缺乏外部權威管制的公共資源,其唯一結果將是個體過度利用資源進而導致資源的枯竭。對此,奧斯特羅姆亦承認“如若沒有相應的規則制度,用以明確資源占用者和管理者的權利與義務,資源退化則將成為必然”。[16]不過,奧斯特羅姆認為上述模型只適用于個體缺乏溝通、改變現有結構需要較高成本的大規模公共治理,但對于溝通順暢并建立了彼此信任、規模較小的公共治理并不適用。此外,上述模型也未能反映制度變遷和自主轉化的過程,且缺乏有關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考察。進一步分析,復雜的現實情境并非模型所刻畫的簡單圖景,在面臨資源困境時,資源使用者也許有能力借助多次重復博弈,并創設復雜的制度來規范個體之間的博弈行為。換言之,人們在一定的情境中,將有意愿制定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懲罰違約者以使得資源得到可持續使用。

三、公共池塘資源治理中激勵結構的四重困境

一般而言,由于公共池塘資源的耗散特性,即因資源的使用過程將耗費單位流量,從而降低資源的存量,以及由于排他性所需付出的代價較大,促使政策分析研究者認為公共池塘資源治理中激勵機制存在著若干缺陷,體現為供給不足、過度提取、搭便車和尋租問題等方面,從而導致這一情境中存在廣泛的機會主義現象。正如奧斯特羅姆等人論述的,“不管公地困境是否源自公共池塘資源的特殊情況,它取決于使用者的行為,同樣也取決于使用者的形式結構和他們面對的激勵”。[17](P74)總之,公共池塘資源的諸多特性塑造著個體和地方社群所面臨的激勵結構,將直接影響人們對這一資源的使用或治理機制,從而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一)供給不足困境

由于公共池塘資源受益層面的非排他性,致使對資源的使用行為進行收費在技術上難以實現(或實施的成本過高)。換言之,如若一種公共物品是由其他人的努力或自然來提供的,某些個體將會選擇搭便車甚至拒不合作,這便是公共物品生產與供給缺乏激勵的內在原因。“開放獲取即是對一切人免費,不過公共財產要求有一個被妥善定義的制度安排,這類制度安排涉及何人可以使用該資源,并且規則支配著資源的使用者以何種方式規范自身行為”。[18]此外,因為缺乏對資源的所有權和相關信息的有限性,個體缺乏主動承擔系統維護和運行成本的動力,這為個體實施機會主義行為進一步提供了可能。更進一步分析,由于缺乏使個體從資源保護中收益的排除機制時,個體將毫無節制地使用資源直至枯竭,從而發生公地悲劇現象。在這一過程中,資源使用者的時間貼現率較高,對資源開發的速率過快。總之,如何克服追求私利的個體對資源的過度利用,是其中較為關鍵的問題。

(二)過度提取困境

這一問題與占用者對公共池塘資源的占用問題有關,強調個體對資源的無節制使用,繼而無法保證資源系統的長期存續,而在貼現率足夠大的極端情況下,將會出現公共池塘資源由于利用率超過其安全底線而枯竭的后果。例如,過度捕魚會導致魚的存量減少,從而削減漁場的生產力。而且,與私人物品能夠市場制度實現需求與供給不同,公共池塘資源需借助政治制度以實現需求與供給。由于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較高,表現為經濟成本、技術成本和制度成本等若干方面,導致個人對公共物品提取不受他人的限制,從而進一步誘發資源枯竭的悲劇性結局。當資源占用者中任何個體增加對公共池塘資源消費時,將減少他人獲取資源的可得量,此時其邊際成本將大于零,進而導致使用資源行為具有競爭性。上述問題,歸根結底是由于公共池塘資源的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屬性特征,從而使得資源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的免費占有,并由此誘發占用者過度提取資源情形的發生,亦被稱為“擁擠效應”(crowding effect)問題。

(三)搭便車困境

與提供純公益物品所面臨的問題一樣,公共池塘資源的設施維護與提供可能會遇到搭便車的問題,因為監督或阻止他人利用資源是極為困難的。由于公共池塘資源具有資源獲取的競爭性、系統使用的非排他性兩大特征,決定了這一資源的治理面臨諸多集體行動的困境。從供給與消費兩方面來看,由于公共池塘資源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即排除他人獲得收益較為困難,從而容易產生“搭便車”現象。任何資源占用者都面臨著一個集體行為的困境:在存在搭便車或者過度利用公共池塘資源以謀求私利之激勵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持續可靠地利用公共池塘資源這一公共目標。按照奧爾森的理解,“搭便車”是指參與者無需支付任何成本而能夠享受到與其他支付者完全相同的物品效用。它往往包含兩類情形:一是個人享受組織或他人提供的利益后,完全不盡個人的義務;二是個人在享受組織或他人所提供的利益后,沒有及時盡個人義務,而是在其他場合有所付出。[19]可以說,源于搭便車問題的存在,從而使得供給公共物品分擔成本的公平性受損,以及供給活動本身不可持續。

(四)尋租困境

若公共資源主要是由國家(政府)集中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存在信息成本和執行成本過高而導致的政策延遲、行政低效等問題。而且促使情況更為嚴重的是,政府集中管理的方式容易導致“尋租”行為和官員腐敗。尋租問題的產生,實際是由政府大規模介入公共池塘資源供給以克服搭便車問題引起的。通過尋租,少數人可以從公共池塘資源治理過程中獲得較大的私人利益,致使這一資源治理不符合公共利益,進而導致市場機制在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的失靈現象。不僅如此,公共資源治理職責的模糊性較易引發規避責任現象,致使責任難以追查。

對于上述問題,奧斯特羅姆沿用了奧利弗·威廉姆森有關“機會主義”的概念界定,認為它亦可稱為“欺詐式自利”(self-interest with guile),是指人們通過違背諾言、拒絕承擔自己的義務、規避責任的行為中獲得利益。[1](P61)在機會主義肆虐的資源使用環境中,就如同格雷欣現象一般,如若存在搭便車、規避責任等進行機會主義的時機,所有個體都會借助上述自利行為進行謀利,否則將被他人“搶占先機”,從而對自身造成負的外部性。

在這種環境中,建立長期、穩定的承諾是困難的,高成本的監督和制裁機制也許是必需的。由于強制實施是需要成本的,一些曾經有效的長期合約變得不再可行。而在具有反對機會主義行為的強烈共識的環境中,每一個占用者都會較少地關注機會主義的危險。這些機會主義行為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可是在規模稍大的公共池塘資源情境下,由于個人與他人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和監督,每一個體都是單獨行動而不受約束,幾乎沒有任何人去關注單個人的行為,而且監督和制裁的成本往往是具體的個人不愿意付出的,那么個人在此種情況下其采取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機會主義行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與此同時,上述研究表明任何群體中都存在著一些道德規范缺失,而且一旦有機會,便采取利己的機會主義行為,并將帶來的負面影響便是通常情況下遵守規則的人也會采取違反規定的做法。如此分析,所有意圖解決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的社群及其個人都必須試圖解決機會主義行為的問題。而這也是奧斯特羅姆致力于探索在搭便車而獲得不當利益的誘惑下,成功治理公共池塘資源的占用者們如何通過制度設計等內容的原因所在。但另外一方面,奧斯特羅姆也從有關集體行動的模型中看到了這些模型的嚴格條件,而她在基于大量社會實證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現實世界中的情況并非像模型設定的情形一致,公共資源的占有者們已經在實踐摸索出對資源有效治理的制度設計。扼要論之,在可持續的集體行動面臨的諸多挑戰中,奧斯特羅姆集中關注兩類因素:一類是影響參與者類型分布的因素;另一類是影響參與者所秉承的信任以及互惠的社會規范(social norms)強度的因素。除此之外,隨著市場變化或土地政策的改革,奧斯特羅姆還關注了新的威脅,包括:政府將致力于在一個行政單元內強制推行同樣的規則;技術的可得性、對貨幣交易的依賴等方面的迅速變化;自組織的自主治理運作原則的代際傳承出現失敗;過于頻繁的求助外部資源的支持;對本地知識與制度欠考慮的國際援助;腐敗或其他形式的機會主義行為的泛濫;本地資源體系中缺乏相應的體制性安排,以化解地方政府與教育等機構產生的沖突。[20](P153)總之,奧斯特羅姆十分強調公共物品及公共池塘資源的性質,并認為由于資源性質公共事物導致人類行為的嚴重問題。

四、公共池塘資源治理中制度供給的二階難題

傳統制度分析理論一般認為,由于制度供給擁有諸多困境,使得社群內部自治組織無法提供制度安排。扼要論之,在奧斯特羅姆看來,公共池塘資源的占用者面臨兩層困境。其中,第一層難題是指,由于每個占用者被允許免費使用資源,而他們總是希望由其他人而非自己抑制對資源的使用量,具體涉及制度供給的成本與收益問題;第二層難題是指,由于新規則的供給本身便是一種公共物品,資源占用者們如何努力改變規則成為一個難題。[20](P148)

(一)一階難題:制度供給的成本與收益

按照道格拉斯·諾思的經典界定,“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博弈規則,或者更規范地說,它們是人為設計的用以塑造個體互動關系的約束。”[21](P3)延續這一定義,奧氏將制度作為分析人類行為的內生變量,并將“制度”(institution)界定為規則的組合,它被用來決定誰擁有在某個領域制定決策的資格,應該允許或限制何種行動,應該使用何種綜合規則,遵循何種程序,必須提供或不提供何種信息,以及如何根據個人的行動給予回報。[1](P82)例如,在美國洛杉磯南部地區地下水抽水競賽過程中,理論中抽水者為了自身不會不會終止抽水活動。源于此,羅伯特·貝茨對保證合作博弈的結構模型予以考察,發現在這一博弈過程中供給新規則相對易于囚徒困境博弈的情境,這是由于一旦保證博弈的互利結局得以實現,將沒有人愿意去改變這一潛在的均衡結局。[22]不過與此同時,貝茨也認為即使在保證合作博弈的結構中,也并非一定能夠給予局中人以相同回報,此外更為重要的是不同的局中人對于制度均有自己的偏好,他們在選擇何種制度時,可能將產生根本分歧。

(二)二階難題:作為公共物品的制度供給

新制度主義在重視制度因素的同時,也注重制度的行為,包括制度的供給和變遷。規則本身便是一種公共物品,它一旦被制定出來,將適用于社群的全體成員,無論部分成員并未參與過新規則的設計。而且,制定可長期維持的監督與制裁規則,本身亦是一項復雜、困難的供給難題。對于這一問題,奧爾森認為新規則的制定有可能賦予社群成員以“特權”利益,使得對于非常小的群體或某些個人而言,即使自身承擔制定新規則的成本也是十分值得的。所以,基于多數參與者為了確保自身利益能夠被納入新規則的考量,能夠彌補新規則制定時遭受到的搭便車等機會主義的誘惑。按照羅伯特·貝茨的理解,“由于新規則的供給等同于提供另一種公共物品,因此一組委托人所面臨的問題是,獲得這些新規則的過程中存在著二階的集體困境”。[1](P70)也就是說,即理性的經濟人為了尋求自己利益的穩定,而制度供給本身又是一個集體物品,所以仍然會有制度供給失敗的風險。

在此之后,奧斯特羅姆需要解釋在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模式中,如何在所有人都面對機會主義的誘惑之際,相互依存的集體如何能克服上述四重缺陷與兩層困境,并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換言之,如何解釋不依靠外部第三方實施的自主治理資源體系,往往比建立在外部正式規則基礎上的政府治理資源體系更為優越?奧斯特羅姆在應用場域中,致力于發掘哪些因素促使潛在公共池塘資源問題的解決。最后,奧斯特羅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她的理論主要是證明了在有利于產生成功集體行為的種種條件下,人們已經在實踐當中自我開發出自主治理的行為模式,從而證明了“公地悲劇”是可以被避免的。更為重要的是,為實踐當中深受機會主義困擾的人們如何有效治理公地指出了一條可能的路徑。奧斯特羅姆對此有過系列總結,認為若將特定社群管制小規模和分離的公共池塘資源,其破解集體行動困境的優勢有六。地方性知識。那些長期依賴某個資源系統賴以生存的占有者,已經開發出相對可靠的有關該系統如何運行的智力模型,他們對某一資源系統的成功占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種地方性知識。包容互信的參與者。占用者可以設計規則,以提升個體之間的信任程度和互惠利他的可能性。依賴于分散的知識。因為特定的資源系統對占有者行動變化的響應是以分散方式形成反饋的。更適應規則。占有者將更可能設計適應規則而不是采納任何一般規則,以便更好適應每個公共池塘資源。降低執行成本。占有者必須承擔監督成本,促使他們傾向于制定規則,以使違規行為易于察覺,從而有利于降低監督成本。降低失效概率。建立并行的規則制定、解釋和執行系統,將大幅度降低整個區域的失效概率。[23]

五、小結

本文綜合考察奧斯特羅姆有關自主治理思想的探索歷程,可知其最早是由水資源研究而開啟公共治理的探索歷程,并在保羅·薩繆爾森、詹姆斯·布坎南等人的分析基礎上對公共物品的范疇予以細分,進而將自身研究聚焦于規模較小的公共池塘資源,其中涉及森林、漁業、灌溉等各類可再生資源,并聚焦于上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共同治理的問題,以此構成自主治理思想的適用領域。奧斯特羅姆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公共池塘資源,拓寬了傳統政治學研究的領域,并使得公共資源治理成為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經濟學、行政學以及生態學等諸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領域。總而言之,公共池塘資源是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損性的公共資源,前一類屬性與公共物品相似,即這樣的物品為整個社會共同享用,擁有理論上“向一切人開放”的特點;后一類屬性又與私人物品相似,擁有使用的競爭、減損特征,其中CPRs的排他性依賴于社會規范和正式規則的制度系統,而其可耗損性則較大程度上依賴于物品本身的性質。對此,奧斯特羅姆認為集體行動理論位于社會科學與政策的核心位置,克服集體行動的機會主義困境,關鍵在于走出“理性的個體決策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行為”這一悖論,并建立個體之間的合作秩序。[24](P3)而且,占用者在集體行動中采取機會主義的策略時,公共資源擁有的非排他性和耗損性(或競爭性)并存的特質,即是CPRs衍生“公地悲劇”的屬性根源。而且,CPRs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將在自然、技術等方面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特征,其表現為技術、自然方面的可分割性,即可以被人為分割成若干個細小的資源單位,這使得潛在占用者能以某種方式持續提取、利用這一動態流量。不僅如此,奧斯特羅姆的研究主要圍繞社會困境問題,旨在理解處于搭便車和違背承諾的誘惑等機會主義情形中的個體,如何為集體利益而展開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活動。而且,由集體利益的公共產品性質誘發的組織成員普遍的機會主義行為,其實質是個體沖突與集體合作的方式競爭。因而集體行動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克服個體“搭便車”現象,實現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以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

猜你喜歡
困境制度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黄色福利在线|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欧美天天干|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 国内毛片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在线网站18禁|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99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劲爆第一页|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婷婷午夜影院| 色视频久久|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福利一区三区|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成人在线第一页| 狠狠亚洲五月天|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日韩在线中文|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免费|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播五月综合|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