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芳 朱曉玲 鄭曉玲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臨床高發疾病,屬于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1]。慢性胃炎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發展緩慢、易反復發作等多種疾病特點,在臨床上的治療難度較高[2]。慢性胃炎在臨床上根據誘發病因的不同共存在2種分型,分別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3]。慢性胃炎的發病誘因較為復雜,與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均具有緊密聯系,會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帶來極大影響[4]。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干預方式對患者病情進行治療,在用藥治療的同時為保障治療效果有效,還需輔以優秀的護理服務干預[5]。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分析中醫臨床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胃炎疾病中的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的選取時間為2019年1月—2020年6月,78例入選慢性胃炎患者均于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就診治療。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39例常規護理組患者干預方案為常規護理,39例中醫護理組患者干預方案為中醫臨床護理。其中常規護理組男女比例為20/19;年齡31~73歲,平均(52.17±6.29)歲;病程1~7年,平均(4.21±1.38)年。中醫護理組男女比例為22/17;年齡32~74歲,平均(52.38±6.37)歲;病程1~7年,平均(4.25±1.43)年。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倫理標準委員會批準該研究進行,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且同意參與。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參照慢性胃炎診斷標準[6]進行。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患者;溝通功能缺陷患者;認知功能異常患者。
1.3 方法常規護理組患者干預方案為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病情監護、用藥指導等基礎干預措施。中醫護理組患者干預方案為中醫臨床護理,護理內容:①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情況,根據患者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對情志不調的患者進行情志疏導,引導患者宣泄自身負面情緒,在患者宣泄的同時護理人員需認真傾聽并做好相應記錄,還需在適當時候對患者表示鼓勵與支持,在患者宣泄結束后根據患者傾訴內容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以有效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改善患者心態,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來轉移患者注意力,愉悅患者心情,還可以通過講述成功治療案例來提高患者治療信心。②中醫飲食干預。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飲食喜好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飲食攝入需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主,同時需禁止攝入辛辣、油膩、刺激、生冷食物,需按時用餐,避免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每餐攝入以七八分飽為佳,同時在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還需督促患者禁煙禁酒,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③穴位按摩干預。護理人員每日需以手法按揉患者腹部中脘穴以及天樞穴,同時還包括患者腰背部膀胱經,按揉以指腹力量進行,按揉力度需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進行調整,直至患者出現局部酸脹感停止按摩。④中藥包熱敷干預。護理人員將桂枝、萊菔子、吳茱萸等中藥材置入無菌包內制成中藥包,將中藥包加熱至40~45 ℃后,將中藥包置于患者足三里、大腸俞、天樞、關元等穴位進行熱敷,熱敷持續時間控制在30 min,在實行穴位熱敷干預前,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充分解釋干預的目的、好處以及具體實施流程,提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避免患者出現畏懼、恐慌心理,同時還需注意高溫燙傷情況。
1.4 觀察指標統計分析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態,以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評估標準:分值越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輕。統計分析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干預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評估維度包括神疲乏力、胃脘痛以及大便稀溏,分值越低,患者癥狀越輕。統計分析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干預后生活質量水平,以SF-36量表評估,評估維度包括心理、社會、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分值越低,患者生活質量越低。
1.5 統計學方法對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焦慮抑郁狀況、中醫證候積分以及生活質量水平使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焦慮抑郁狀況、中醫證候積分以及生活質量水平均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態比較干預前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SAS評分及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中醫護理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狀態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干預前常規護理組與中醫護理組神疲乏力、胃脘痛以及大便稀溏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中醫護理組神疲乏力、胃脘痛以及大便稀溏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水平比較中醫護理組心理、社會、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的SF-36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中醫臨床護理干預從情志護理、中醫飲食干預、穴位按摩干預以及中藥包熱敷干預4個方面對患者病情進行護理。
情志護理的溝通方式由患者性格特點決定,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獲取患者治療信任,對護理工作開展有利,護理干預的主要實行措施包括情志疏導、針對性心理干預、音樂療法以及成功治療案例講述,其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消除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改善患者消極治療心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7];中醫飲食干預主要根據患者飲食喜好制定相應飲食方案,能讓患者更好地接受飲食干預,同時對患者飲食攝入進行嚴格規范能夠有效降低飲食攝入引發的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可以有效保障患者飲食安全,為患者身體恢復提供充足的營養,還能夠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8];穴位按摩干預主要通過按摩患者腹部中脘穴、天樞穴以及腰背部膀胱經來輔助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狀況,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9];中藥包熱敷干預則是借助熱敷穴位方式將藥效直接作用于患者病情,其中桂枝的主要效用為止痛散寒、化氣通陽,萊菔子的主要效用為化痰降氣、除脹消食,吳茱萸的主要效用為降逆止嘔、助陽散寒,諸藥合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慢性胃炎癥狀,促進患者身體快速恢復[10]。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后中醫護理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神疲乏力、胃脘痛以及大便稀溏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心理、社會、軀體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的SF-36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臨床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促進患者病情快速好轉,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護理干預在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突出,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