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瓊
腸梗阻是臨床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發病率較高[1]。腸梗阻的發病主要與腹部手術、腸道炎癥、腸蠕動減慢、出血、便秘等原因使腸內容物在通過腸腔的過程中堵塞或遇到障礙,導致腸壁形態發生改變,腸道功能出現障礙[2]。腸梗阻患者往往會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排便減少或排便困難等癥狀[3]。腸梗阻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引起患者死亡等后果。護理效果是影響腸梗阻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西醫傳統護理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臨床護理效果卻不理想,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較低,這不利于腸梗阻患者的康復,也增加了護患糾紛的風險[4]。臨床上,腸梗阻患者在西醫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加中藥穴位敷貼等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質量較高,患者對護理比較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許昌市中醫院2017年8月—2020年7月就診的腸梗阻患者15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79例)和觀察組(79例)。其中對照組男性44例,女性35例;年齡最大的79歲,最小的41歲,平均年齡(61.22±4.76)歲。觀察組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39歲,平均年齡(60.09±4.91)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龍明等主編的《外科學》(第8版)[5]中有關腸梗阻的診斷標準:患者腹部 X 光檢查有不同程度的積氣和積便,腸管擴張,患者臨床有腹痛、惡心、排便停止或排便困難等癥狀。
1.3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腸梗阻;②年齡大于18周歲的成年人;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經許昌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④對護理的依從性較高;⑤能全程參與本研究、準確獲取本研究所需資料者。
1.4 排除標準①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②直腸惡性腫瘤及大腸惡性腫瘤者;③中途退出者;④對研究相關的藥物過敏者;⑤老年癡呆癥患者;⑥精神異常者;⑦其他不符合本研究條件者。
1.5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常規護理,包括胃腸道減壓、大腸人工運動護理、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腸內營養支持、心理護理、環境舒適護理等。觀察組在西醫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和穴位敷貼等中醫護理方法。①中藥灌腸:以大承氣湯為基礎方,組成為:生大黃12 g,麩炒枳實12 g,厚樸24 g,芒硝9 g。其中厚樸和麩炒枳實先煎20 min后,再放入生大黃煎煮5 min,倒出藥液,沖入芒硝即可。藥液放至溫度36~37 ℃后開始灌腸,每次灌腸量100~150 ml。在灌注過程中,密切觀察,輔導患者做深呼吸。一旦出現不適癥狀立即停止灌腸。②穴位敷貼:用肉桂、補骨脂、刺蒺藜、吳茱萸各10 g,生姜水為溶劑制成顆粒,調成糊狀,外敷于下列穴位:天樞、神闕、氣海、中脘。穴位上敷貼4 h后取下,清水清洗皮膚。患者每日上午灌腸1次,每日下午穴位敷貼1次。2組患者均以7 d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比較2組患者的療效。
1.6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參考相關文獻[6]中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價。痊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排便恢復正常,腹部X線檢查無氣液平面;有效:患者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腹部X線檢查氣液平面較少且較治療前有所減少;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腹部X線檢查氣液平面較治療前無減少。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比較2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通過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項。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94.9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6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結果比較 (例,
2.3 護理的滿意度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度高達97.4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9.8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腸梗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胃腸道疾病,發病率較高,患者一旦發病則病情進展非常迅速,且腸梗阻患者往往會并發各種并發癥,病死率較高。中醫認為,腸梗阻的發病與腸內瘀血滯留、氣血痞結、通降功能失常有關,屬于中醫學“腸結”“關格”范疇[7]。故治療以峻下熱結、理氣通便為基本原則。大承氣湯是中醫經典方劑,是陽明腑實的代表方。崔夢茹等[8]研究發現,在腸梗阻患者臨床治療中,大承氣湯灌腸聯合大劑量皮硝外敷療法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王寶迎[9]以及舒守成等[10]的研究也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我們研究的結果也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中藥大承氣湯灌腸和穴位敷貼等中醫特色護理方法聯合西醫常規護理方法組成的中西醫結合護理能顯著改善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總有效率高達94.94%。中西醫結合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常規西醫護理相比,中西醫結合護理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分別為(24.21±5.48)h、(8.09±1.98)h和(5.29±1.45)h,顯著低于西醫常規護理組的(38.25±6.75)h、(12.38±2.35)h、和(8.08±1.12)h。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是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認可,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護患關系也越融洽,臨床治療的效果也往往更高。在本研究中,中西醫結合護理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高達97.47%,顯著高于西醫常規護理組的89.87%,中西醫結合護理組患者總有效率高達94.9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61%,這與文獻報道的結果是一致的[11]。中藥大承氣湯灌腸和穴位敷貼等中醫特色護理方法聯合西醫常規護理方法組成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強護理效果,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