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爽
摘 要:小學科學學科教學通過生活中的環保案例增強學生對于環保生活概念的理解,同時逐步引導學生效仿教材中生態行為,為構建魅力生態環境建設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文章將分析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的環保意識培養工作問題,結合當下生態建設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使學生樹立正確環保意識,增強科學學科學習對于學生個人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小學階段;科學教育;環保意識;影響
“熱愛自然,熱愛我們生活的每一片土地。”環保意識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發展,能夠引導學生建立生態系統觀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小學階段學生意識體系不完善,難以自主判斷所做行為的正確與否,因此需要通過小學科學學科帶領學生了解大自然。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的全面落實,小學科學教學迎來了更加充分活躍的環保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環保實踐機會。
一、環保意識與科學理論知識的融合發展
(一)環保意識在教材理論知識中的滲透
科學課本是學生了解環保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教材是展開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教材首先通過展示當下生態環境的圖片以及相關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圖片樹立學生環保意識,再通過被破壞的環境照片警示學生愛護大自然,同時教材通過展示環境被破壞的照片,例如充滿綠蘚的臭池塘、光禿禿的山、滿是死魚的大海等,引導學生學會保護自然,讓學生樹立破壞自然就是破壞自己的家園的環保意識,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使之養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人類在不同空氣質量下生活會存在什么差異,思考空氣質量與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是否存在某種關系;可以組織學生演講,讓學生選擇認為適宜居住的城市,以空氣質量為優勢展開討論。
(二)環保意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滲透
從學生角度來看,環保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達到節約某種資源的過程。環保確實離不開生活,衣食住行都是環保依附的載體,學生上學的交通方式、食品包裝的選擇、超市購物后的塑料袋的購買、住房取暖方式的選擇等等都體現出環保的教學離不開實際生活,同時環保更是服務于生活。在學習六年級“環境和我們”單元知識中,教師可以以土壤為例,組織學生展開對于土壤成分的研究實驗。學生可以通過改變土壤成分來觀察植物生長情況,通過改變植物生長必需元素的含量模擬實際生活中被污染的生態環境,增強學生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學生可能難以在個人努力下觀察到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但是通過實驗能夠感覺到生態環境的運轉。
(三)環保意識與科學實驗探究的融合發展
教材知識的學習過于單調,因此教師要利用科學探究實驗增強學生對于科學的認識,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教師可以在充分的理論基礎上開展科學探究性實驗,通過演示帶領學生實際操作實驗相關步驟。科學探究實驗能夠放大相關行為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學生能夠更明顯地觀察到破壞行為帶來的消極作用,能夠更加明顯地觀察到環保行為的積極作用。學生可以通過模擬搭建兩個大致相同小型生態系統(分別叫作A系統、B系統),每日在A系統中投放適量的垃圾,每日清理B系統中產生的頑固垃圾,然后分別觀察系統里面植物以及動物的存活狀態,進而比對得出環保生活的重要性。學生也可以模擬人們日常生活對于整體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分別在兩個系統中投入適量以及過量的洗衣粉,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展開科學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加理解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夠影響生態系統的恢復,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塑料制品是導致生態環境白色污染的關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塑料制品埋到指定的土地位置,同時將可再生制品埋在相應的土地位置,通過對比樹立學生少用塑料制品的環保意識。鼓勵學生在日常超市購物時盡量自帶帆布包,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時重復利用塑料袋。在學習三年級“動物的一生”單元知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實際體驗喂養動物,了解環境對于動物的影響,通過喂養動物不同新鮮程度的菜葉、喂養不同品質的水分觀察動物的生長情況。通過喂養動物映射到人類生活,知道水質以及食品質量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關鍵,而生態環境是保障水質等賴以生存資源質量的關鍵。組織學生觀看被交易的動物器官紀錄片,從自身做起抵制野生動物制品,通過這一單元樹立學生愛護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
二、環保意識與不同教學場所的融合發展
(一)校園環境中環保行為的探究
校園是學生檢驗科學知識的簡易場所,校園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幫助,這樣參與任何實踐環保活動會更加有激情。教師可以在走廊內貼上“節約資源,人人有責”的環保標語,時刻提醒學生要注重行為,同時安排環保巡邏員監督學生在校園中的行為,督促學生養成節約用水、隨手關燈、節約用紙等習慣。教師可以舉辦環保周,讓學生在環保周中做到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雖然存在一定的挑戰,但是也能夠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讓學生盡量選擇自行車、步行等方式回家,若需要家長接送可以建議家長乘坐公交車、共享單車、共享電車等。在校園中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隱形的監督。學校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對于校園內的植物進行打理,通過團隊的分工增強學生對環保活動的參與感。要通過校園資源及時檢驗學生環保意識建設情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促進小學階段整體科學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社區環境中環保行為的探究
社區可以看作一個中型的生態系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本社區空氣質量、水質、垃圾處理等,記錄社區建設中的環保行為。例如學生可以到物業管理處查看社區月水量、電量,同時詢問本社區取暖方式,寫明天然氣使用與燃煤使用的利弊。可以利用空氣檢測儀器檢查社區早中晚的空氣質量,向社區寫信表達自身對于提高本社區生態水平的想法,例如采用植樹、保護草坪等措施。在學習“聲音”單元知識時,可以紙質問卷或者線上問卷調查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于社區聲音污染的看法,同時呼吁社區居民不喧嘩、不鳴笛,減少社區的噪聲污染。學生也可以在停車場放置標語,提醒社區居民在休息時間禁止鳴喇叭。學校可以組織學生清掃社區,利用周末修理樹木;學生還可以參與社區環境建設工作,為社區環境建設提意見,參與環境建設。
(三)家庭環境中環保行為的探究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場所,更是學生踐行環保意識的實驗室,學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開始做起,積極落實“環保無小事”精神,同時做好對家長行為的監督,隨手關閉電視機、空調、電熱器等電器,減少電力資源的浪費。可以定期組織家庭會議,學生可以向父母提出一些行為的建議,同時自身也要做好環保行為。例如在我校的課外活動中,“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數據就是學生從自己家里調查而得到的。我校還開展了“綠色生活在我家”的調查、廢電池的回收、節水行動等活動,通過類似這些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增強了環境意識,還形成“綠色生活”的行為習慣,并逐步影響自己的家長,呈現出積極的“文化反哺效應”。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合理利用教材,有機地將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讓學生多參與、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張華.探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J].新課程(上),2017(4):244.
[2]顧雨春.小學科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