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自Apple的iOS 6系統增加了IDFA之后,其機制為商家帶來了一定的利益。因為IDFA可以使開發者利用用戶的瀏覽歷史,來進行用戶畫像的分析、廣告追蹤、廣告歸因。因此IDFA的應用,一方面為廣告商帶來了更便捷的銷售及歸因,但另一方面也遭受到了用戶的“指責”。
而隨著地區個人數據安全法的頒布,Apple也意識到放任開發者是對用戶不公。于是,2020年蘋果發布了針對IDFA抓取的新政: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應用程序追蹤透明化)隱私政策(簡稱ATT隱私政策)。ATT的發布使用戶可以自主應用IDFA,但也因此阻斷了廣告主或平臺移動歸因的分析,所以為了綜合廣告主及用戶之間的平衡關系,蘋果再度推出了SKAdNetwork解決方案。
SKAdNetwork是由蘋果生成的簽名,當應用有新用戶安裝,蘋果把簽名和來源渠道發給開發者,進行新增來源的歸因。但是SKAdNetwork的機制并不完美,因為它不能夠提供日志明細,而且活動細分維度有限、無法及時做出數據的響應等等。
對于開發者來說SKAdNetwork,無法滿足開發者實時歸因、LTV、用戶留存等需求。對于廣告主來說,也備受混淆和模糊的困擾。不過,我們不能因為SkadNetwork的限制,忽略了它對于廣告轉化的數據有較為精準的判斷和識別的優勢。
作為第三方移動歸因平臺,AppsFlyer則利用了SKAdNetwork的特點,在第十三版《廣告平臺綜合表現報告》中,增加了 SKAN指數。該指數為廣告主和眾多移動平臺,提供了一定的歸因機制下的渠道表現排名,這是針對Apple的政策所提供的平臺參考,為iOS端的廣告主在新機制的影響下,穩住了“陣腳”,并試圖為其分析整個移動銷售行業的格局及趨勢變化。
AppsFlyer大中華區總經理王瑋對新版報告中的SKAN指數介紹到:“基于此框架,我們圍繞其做了很多的工作,例如通過代理廣告或平臺接收的數據,以某種方式融合到我們的其他數據,為廣告主提供統一的廣告效果數據。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SKAN這個框架能夠看到平臺基于這個框架的廣告投放效果,這個其實也是讓廣告主去了解廣告平臺投放效果維度的重要指標。”
SKAN指數是一個綜合榜單,其排行依據是利用SKAN數據判斷出渠道所帶來的用戶質量以及對接的深度及自我適應、調節的能力。而通過不同維度的組合,又細分了SKAN指數、留存指數、增長、再營銷、應用內付費、應用內變現,與此同時,每個指數下都會有這樣的榜單,并且會細化到不同的區域、不同的行業。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TikTok For Business(簡稱TTFB )以極強的 SKAdNetwork 適應能力從一眾渠道中脫穎而出,奪魁SKAN指數實力榜單,在規模榜單中取得第五名。TTFB的App 數量排名第四,數據回傳數排名第五,實力矚目。
“TTFB奪魁的意義在于其自身的整體適應性和敏捷性,可以說它是面向新時代有一個非常強的適應性。”王瑋表示,之所能夠適應新時代,是因為TTFB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與蘋果的框架對接,并把大量的廣告投放納入到這個體系下進行追蹤。
TTFB的適應能力讓眾多廣告商看到了中國平臺能夠與全球知名平臺Facebook及谷歌比肩的能力,同時這也是非官方平臺相對成功的案例。因為橫跨AppsFlyer十三版《廣告平臺綜合表現報告》,TTFB依然足夠進取,位列全球非游戲實力榜第三,在幾個重要維度的排行中也有著優秀的表現,例如,在iOS整體的排名上第一次進入前十。
除此之外,2016年上線的蘋果搜索廣告平臺Apple Search Ads (簡稱ASA)則首次超越了Facebook摘得了傳統榜單iOS桂冠。值得注意的是,ASA并未在全球各個區域完全開放,所以王瑋認為其上升的潛力仍有,因為很多流量都未得到充分的變現。
相對于TTFB和ASA,Facebook并未適應ATT框架,以至于只取得實力榜單的第二名;AppLovin在 SKAN 指數實力與規模榜單中均排名第三;Google Ads 在實力榜單中排名第四。雖然 Google 在 iOS 側并非絕對主導渠道,但仍在SKAN 指數規模榜單中名列第二。
蘋果隱私政策的修改,使包括 Facebook 在內的競爭對手,在消費者投放廣告領域中發生了“震蕩”。甚至有移動廣告高管表示:“蘋果給了自己一張免費通行證”,因為它“不受其他所有廣告網絡的政策約束”。
相對于iOS,Android移動軟件事實上也對用戶數據有著巨大的需求。但截至目前為止,Android雖然也宣布了一些隱私政策的更新,但并未出現蘋果“強制式”的“一刀切”現象。不過卻出現了Google依托于數字技術,利用技術優勢構建起獨立平臺系統,并直接控制應用體系的一部分。
所以在Android陣營中,從幾個維度中發現以下幾點信息:
Google的APP安裝量仍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實力,其搜索留存指數與規模榜單分別奪冠,而在游戲細分榜單中,除了賽車游戲外,Google 在所有游戲與非游戲細分榜單中穩坐頭把交椅,而Google的競爭優勢自然也來自于游戲領域。
在印度、拉美及東南亞等新型市場地區,Google仍掌握絕對優勢,不過在IAP指數榜單中,略遜于Facebook而位居第二。
再營銷指數榜單中,Facebook雖然長期“奪得”“擂主”,但是Google也在加速縮小差距。比如,歐洲甚至全球榜單中,Google已趕超Facebook斬獲冠軍席位。報告數據顯示,Google全球 App 再營銷轉化份額,較上一版上漲了三成。
信息技術革命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經濟生產效率,也不出意料地帶來了新的難題。互聯網極快的信息交流速度,使參與互聯網的用戶天然傾向于將大型平臺作為交流媒介,以最大程度地同他人建立聯系。而一旦建立聯系,用戶必然對平臺產生“黏性”,擁有優勢的平臺會不斷壯大,直至“吞噬”某一部分互聯網或數字領域,由此來看不得不懷疑是否有占據壟斷的“嫌疑”。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快速新興平臺快速增長,例如在增長指數榜單中,小米及vivo以手機運營商的身份分別出現在第三、第四。這可謂是第一次在榜單中出現運營商平臺,王瑋認為增長的根基是手機的鋪展,因為帶了硬件進入了移動廣告平臺,所以廣告形式也會有自己的特點。又因為自帶應用商店和內置應用,所以從長遠來講,可能跟蘋果的路徑可能會有一點相像,但現在可能還差一些,還沒到那個階段。
不過預裝APP與傳統的平臺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王瑋表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追蹤機制,可能會被誤以為是作弊。在這一塊,我們也會針對性的有一些定制產品,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識別預裝。預裝帶來用戶的廣告交互的行為,會有明顯的差異。”
無論是蘋果隱私政策的調整還是Google獨占Android榜首,都帶來了一個問題——任何的決定權之所以影響甚大,其根本還是源于自身積累的用戶數量。我們可以談到互聯網既然是一個“連接”用戶的網絡,就必然遵循“網絡效應”的規律。但也要考慮到平臺對用戶、用戶對平臺、用戶對用戶等關系之間的交互影響力。任何口碑不是一夜之間就可形成的,它必然有自己的一條路。所以,尊重市場規律也是尊重自身移動營銷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