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梅 劉鵬飛
摘 要:為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科學化管理水平,保證其在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的同時,高效服務于全民健身事業,可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從挖掘人工智能服務優勢、實現智慧化服務;實時動態監控,提高場地使用率;加強場館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方面入手,消減場地沖突、時間沖突等阻礙因素的不利影響,加強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實際效用,助推全民健身蓬勃開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場館;全民健身;信息化管理
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部署了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高校應著眼于完善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提高場館資源的利用率。在滿足高校師生正常教學和鍛煉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體育場地、健身設備等資源,積極主動地為全民健身作出貢獻,充分發揮高等教育機構服務社會的政治職能,以期在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的同時,積極服務全民健身,提升群眾運動健身滿意度。這也是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
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服務全民健身面臨的不利因素分析
第一,學校資源服務社會職能相對較弱。目前,高校體育場地愈加完善,在滿足學校正常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對外開放進行社會化服務,成為高校體育設施建設的目的之一。同時,社會化服務與教學使用難免會產生一定矛盾,即內部需求供給與社會需求供給間的矛盾。由于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與之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高校體育場館并不能充分發揮服務社會職能,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
第二,場地使用不合理、使用率不均衡。學生非課程使用體育設施的時間與向社會開放的時間存在沖突,不僅會出現場地混亂、擁擠的現象,而且容易引發學生與鍛煉者之間不必要的矛盾。
第三,場館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員專業素養有待提高。目前,高校體育場館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專業的場館管理人才稀缺,專業管理團隊較少,現有的管理人員知識儲備有限,相關的專業知識不過硬。在實際的場館運作中,這些現實問題直接導致體育場館設施管理與開放模式脫節,日常教學和對大眾開放銜接不當,使用價格制定和實際場館運營成本不合理等,造成一些場館設施在服務全民健身方面困難重重。
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建設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的策略
第一,發揮“互聯網+”模式下人工智能服務優勢,實現智慧化服務。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中的移動終端平臺建設相對較少,高校應對此予以重視,進行大數據信息的挖掘,提高體育場館信息化平臺建設的精準性,逐步完善藍牙數據傳輸、GPS定位、心率監護等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服務。
一是基礎服務高效化。體育場館的基礎服務主要體現在門禁服務、導航服務、環境服務、安全服務等方面。在門禁服務方面,應用人臉識別、精準用戶畫像和5G等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安全用戶身份的無感驗證。在導航服務方面,高校體育場館應用精準定位導航、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可以輕松完成售票系統與座位檢測器的全息互聯,從而保證用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精準地查找以及預訂位置。在環境服務方面,以空調、照明、排氣、凈化等設備的智能運行為目標,通過環境感應器實時獲取溫度、濕度、亮度、空氣質量等方面的數據,由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進行分析判斷,既有效節約了運營能耗,又確保了場館良好的服務環境。在安全服務方面,將保障用戶的人身安全和場館的財產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可通過感應設備及時發現設施和人員的突發、異常和緊急狀況,自動啟動應急響應處理方案。
二是核心服務個性化。一方面,針對用戶的基本信息和運動習慣、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體育場館的利用情況等進行信息采集,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例如:依托射頻識別技術,高校可以通過用戶的刷卡時間掌握用戶的運動習慣,以此清晰了解體育場館的使用高峰期等信息,從而掌握體育場館各時段使用數據,對用戶予以更科學合理的開放。另一方面,為挖掘用戶潛在興趣,高校可以根據用戶在移動終端的瀏覽記錄,進行數據分析,并歸納總結用戶感興趣的信息類型,以此提高用戶的需求信息與體育場館信息化平臺推送信息的匹配程度。
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進步,代理推送技術、協同過濾技術已經逐漸發展到效率更高的簡易信息聚合推送技術,并且在不斷地革新優化。高校體育場館需要密切結合用戶使用場館的信息數據以及最新的體育資訊內容,基于內容推薦和用戶推薦進行推送。這不僅能夠高效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而且也能更有深度地挖掘出用戶潛在興趣,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體育服務。
第二,實時動態監控,提高場地使用率。采用動態監控模式清晰地掌握高校體育場館的實際使用情況,不僅可以讓高校體育場館相關管理部門把控場館的實時動態,而且能夠向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實時信息。高校體育場館相關管理部門應依據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高效整理的數據信息,掌控場館運營過程中的實際收支情況、場館利用頻率等,以期更加合理地利用體育場館內部資源。在動態監控的過程中,也能夠反映出用戶運動規律,不同器械利用頻率等信息。同時,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動態監控系統能夠同其他子系統之間建立起數據共享渠道,保障各子系統之間建立起需求對接模式,確保動態監控模式能夠高效開展。
第三,加強場館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各子系統的實際功能,大致可分為場館整體管理子系統、用戶綜合管理子系統、財務流水管理子系統、內容管理子系統等。結合各子系統現有的數據,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優勢,提升信息共享效率,建立起高校體育場信息化管理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暢通的信息共享渠道,是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的重要方向。在場館整體管理方面,主要針對場館的日常開放時間、定期維修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在內容管理方面,則是推送場館的相關信息,包括節假日開閉館時間的推送、各個場地使用價格等內容進行數據分析。在用戶綜合管理方面,主要是對來訪用戶予以設置,為用戶日常到館的運動健身情況提供相應服務的數據統計。在內部信息采集環節,要注重高質量的開采和收集數據,并對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提高輸送效率,確保信息化平臺內部各子系統溝通渠道暢通,才能更好地發揮大數據優勢,提取更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實現大數據資源的匯聚、共享和應用。
“互聯網+”背景下,增強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是高校實施體育場館科學化管理的必要措施。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服務優勢,并結合高校體育場館現有資源,才能更好地將場館對外開放,使高校體育場館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增加社會效益,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