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澍
摘 要: 高校校報是傳統媒體的典型代表,也是高校新聞輿論宣傳的主陣地。面對新的形勢,校報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當前,高校校報在內容、資源、作用上應該突出其獨特優勢,進一步整合校內外資源,在辦刊宗旨上則應突出學校特色,主動適應新形勢下對校報的新要求。
關鍵詞:高校校報;發展;創新;路徑
高校校報作為傳統媒體的典型代表,也是高校新聞輿論宣傳的主要陣地。新形勢下,校報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探索新形勢下高校校報發展路徑,已經成為高校宣傳工作必然面對的重要問題。
新形勢下高校校報面臨的主要問題
與新媒體相比,高校校報時效性較差、出版周期較長、新聞易變 “舊聞”、信息量較低等問題長期存在,通過報網深入融合、提高出版頻率、增加深度報道等得到一定程度解決。但伴隨時代發展,新問題又陸續出現,主要體現為:
第一,人員配置問題。目前,高校校報總體呈現出資源配置逐步向新媒體轉移的趨勢。一項針對18所高校校報人員的調研顯示:大部分高校校報編輯部僅設專職編輯2名至3名,有的甚至僅有1名編輯。[1]這使高校校報工作與高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存有較大的差距和不適應。
第二,可讀性問題。作為學校宣傳的主陣地,相較于內容靈活、貼近生活的新媒體平臺,高校校報在思想宣傳方式上較易存在語言概念化、寫作公式化、版面模式化等問題。由于校報關注范圍以學校為主,因此在其他內容的選取上容易與別的媒體平臺重合,導致可讀性降低。
第三,閱讀習慣問題。隨著“00后”陸續進入校園,校園主流學生群體更傾向于數字閱讀,所以對傳統媒體的參與度不高。適應變化,創設環境,培養學生閱讀報紙的習慣,是增強校報影響力的關鍵。
高校校報具有的先天優勢
第一,內容權威性。《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校報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高高校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2017年對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師及本碩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調查顯示:師生員工普遍信任校報這一媒介平臺;其中有70.3%的人以校報為其消息首選來源。同時,以往調查顯示:校報在學校領導、離退休教師、年長教師和校友群體中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2]
第二,信息留存性。校報記錄著學校的重要歷史信息,具有檔案的功能,在“學校信息資料的保存、查閱與核實功能上,具有獨特優勢”。校報每年的合訂本是高校真實完整的檔案材料,在記錄事關高校建設發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正史實、編寫年鑒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3]
新形勢下高校校報發展路徑
第一,唱好主旋律、堅守主陣地。內容的權威性決定了校報必然是也必須是高校意識形態宣傳的主陣地,唱好主旋律是校報的神圣職責。因此,高校校報要堅定地保持政治上的正確性。近年來,《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先后圍繞學校本科教學評估、“雙一流”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重大活動選題開設專版,以及“人才培養大家談”“先鋒筆談”等專欄,刊登校內專家的真知灼見,介紹一些單位的經驗和成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還注重保持校園人文精神,努力講好校史、黨史等故事;設置“歲月情深”專欄,圍繞校史采訪有關人物,其中《回首風雨來時路 一生難舍北外情》獲得全國高校校報好新聞獎通訊類二等獎。
第二,文化助提升、欄目出精品。高校校報應具有較強的知識性,才不負高校之名。“小報大文章”,欄目出特色,精品欄目是提升校報形象的有效手段。要樹立精品意識,擴展報道廣度,加深報道力度,提升文化品位,打造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具有品牌效應的精品欄目。《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突出學校國際化特色,多年來形成了以學生分享海外學習生活經歷為主要內容的“北外人 世界行”,以國外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翻譯為主要內容的“譯韻”等;同時,發揮學校作為國內承辦孔院最多院校的優勢,開設“海外孔院之聲”,表達志愿者及外派教師的心聲等,受到了師生的普遍歡迎,成為校報常設品牌欄目。
第三,機制謀創新、融合促發展。高校校報要保持旺盛的活力,必須與時俱進,具有融創性。做好內容資源融合及人力資源整合是新形勢下做好校報工作的關鍵。一是要整合校園各媒體平臺資源,做到資源互通、共享。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探索由一位指導教師統一指導校園廣播、學生刊物等工作,以管理機制的改進與完善確保整合、互通、共享的持久。二是要與課堂教學內容融合。《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結合思政課程,開設“走近經典”專欄,架設經典閱讀感悟分享平臺,定期刊發優秀學生閱讀感悟,獲得了較好反響。
做好人力資源整合是破解當前校報編輯部人手緊張的重要手段。北京外國語大學探索將各二級單位自辦報刊傳統紙媒(各學院出版的院刊、學生社團編印的刊物)人員協調集中,協同出刊,充分發揮黨委宣傳部統合作用。在做好二級單位刊物備案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應注意鼓勵、推動和協調各部門學院發現挖掘優秀素材、優秀人物,為校報提供稿件,實現資源共享。
第四,發行成紐帶、窗口功能顯。高校校報要保證長期、穩定、持續性的刊發,就要保持與讀者的交流互動,對校園內的大事小情定期匯總。《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正努力發揮“聯系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作用,進一步強化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辦的聯系,每逢校慶、大型紀念活動出版專刊,贈與校友;同時,每期校報都定時郵寄到校友手中,傳遞母校溫暖,獲得了校友的好評;經常與學校文化產品制作團隊聯系磋商,改進對校報的設計,施以精加工,將學校特色的文化有機深度融入校報,讓《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報》成為校園特殊的文化產品。
第五,培養好習慣、培育新風景。高校校報作為讀者的精神食糧應具有便捷性。閱讀習慣植根于生活習慣之中。隨著時代變遷,人們整塊的閱讀時間被壓縮,電子化閱讀正是提升了讀者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閱讀的時效性,應運而生,成為時尚。鑒于此,紙質媒體更要注意師生生活方式、閱讀方式的變化,盡一切可能提供便利,讓師生在能讀報、想讀報之際可以最快、最方便地找到校報,有必要考慮在辦公樓休息區、圖書館休息區、校園紀念品店等場所增設閱報架,在師生們空閑的時間里,及時送上一份校報,讓閱讀校報成為校園里一道特殊的文化風景。
參考文獻:
[1]李涓.高校校報情況調查分析及改進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20(2):41-42.
[2]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宏文載道:北京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研究 2014[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20.
[3]魏國英,李彤.校報新論:1998-2004大學校報優秀論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19.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