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在數字時代,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數據的融合應用成為重要趨勢。在實際工作中,“數據孤島”“數據煙囪”等現象,成為數據互聯互通、融合共享的障礙。如何破除“數據孤島”,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這是大數據立法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政務數據堵在“路”上
《重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條例(草案)》起草組在聽取意見時,一家汽車生產企業說,企業在獲取相關數據時很難。比如,企業想通過數據分析來了解當前汽車消費者對配置的需求、哪個年齡段的購車人群多,以便于推出更適合市場的產品,但一些具有公共屬性的數據卻很難得到。
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忽米網致力于為中國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平臺及解決方案,以大數據智能化創新技術消除中國制造企業“數字鴻溝”,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升級。“一些部門的業務系統數據完全孤立,軌跡、關系鏈、資金流等核心數據之間無協同效應。”忽米網公共事務發展總監楊斯雅說,“有企業就希望,充分利用現有設備,整合部門之間的數據,以此來解決數據質量低下、應用場景復雜等問題,但是目前還存在障礙。”
在楊斯雅看來,政務數據存在分散化和權屬不清的問題。目前,很多政務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匯總收集的頻率低,匯總后的有效產出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各部門在建立信息化系統時,沒能統一規劃,系統供應商也沒跟上數據時代的需求,搭建起可保證信息互聯互通的架構,造成了“數據孤島”的產生。
無論是發展數字經濟、新基建,還是智慧城市建設,作為生產要素的數據都是基礎。具有規模性、權威性、全局性等特點的政務數據,在政府部門之間共享,則是基礎中的基礎。隨著大數據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政務數據開放共享。
在條例草案起草征求意見時,有企業就提出,公共數據資源普遍存在獨立規劃設計和分散建設的現象和重復投資、共享不充分、業務協同不足、集約化效益不明顯等問題,建議進一步明確政務信息化項目集約化建設模式。
“在公共數據開放、共享過程中,有的部門會以各種理由不愿意開放數據,部門之間的數據也很難協調、調度,使得具備數據治理及大數據應用能力的企業主體無法接觸到相關數據,很難發揮公共數據價值。”有企業建議,可指定市屬國有企業開展政務數據運營工作,釋放政務數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破除“數據孤島”
“大數據的價值在于應用,數據共享開放后,可以把最有價值的數據聚合、融通在一起。”全國人大代表、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副局長楊帆認為,大數據發展的核心就是“聚通用”。構建一體化數據應用公共服務體系,才能真正打破部門信息壁壘,推動數據共享對接更加精準順暢。
目前,醫療、教育、供電、供水、供氣等公共企事業單位,掌握了大量高價值、高需求的數據資源,這些單位卻不愿把數據“分享”出來,形成“信息孤島”。此外,部分中央在渝直屬機構因自上而下“長出來”的“煙囪”,導致“數據煙囪”難以破除。
政務數據是國家數據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推動政務數據共享開放,深入發掘政務數據價值,有利于全面釋放數據紅利,引領帶動全社會數據流動和大數據創新應用。
長期以來,因政府數據共享開放的權責關系不清楚,導致有的部門共享積極性不高,還有部門擔心不安全,拒絕共享數據。
數據開放共享難,目前是大數據發展管理中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在地方立法時予以解決?
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杜衛東表示,條例草案來之不易,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以問題為導向,可有效解決數據收集難、共享使用難的問題,破除“信息孤島”“信息煙囪”。他還建議,針對數據的全生命周期,條例草案應該在數據如何銷毀、如何分類、如何分級進行審查等方面有所體現。
為了打破“數據孤島”,消除“數據煙囪”,條例草案明確提出,構建政務數據按需共享、無償開放制度,明確共享開放的責任主體和具體程序、具體要求,增強共享開放的操作性;建立政務數據運營機制,將政務數據運營權分級分類授予市大數據發展局、區縣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并建立自主運營、授權運營和委托運營模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的規定,進一步明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數據財產權益,并建立數據交易制度,激勵全社會對數據的挖掘、利用、流通,最大限度發揮數據價值。
政務數據要最大限度開放
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關于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本次立法在規范傳統政務數據的基礎上,將公共企事業單位具有公共屬性的數據和中央在渝直屬機構的數據也納入了政務數據管理范圍。
條例草案明確提出,政務部門應當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無償的原則,依法最大限度面向社會開放政務數據。
政務數據按照開放屬性分為無條件開放、有條件開放和不予開放三種類型。政務數據不予開放或者有條件開放的,應當有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有關文件為依據。
非涉密但是涉及敏感信息的政務數據需要開放的,應當依法經過脫敏、清洗、加工或者相關權利人明示同意后實施開放。
考慮到具體范圍的確定既要保證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需要,又要保障企事業單位自身的數據權益,條例草案對納入政務數據管理的具體范圍進行了授權,由市大數據發展主管部門與相關單位通過編制目錄的方式具體確定。
另外,對于政務部門以外的企業和個人在生產生活中采集、管理和使用社會數據,主要屬于企業、個人自主經營和活動范疇,按照現行法律法規,還必須遵守相關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反壟斷和公平競爭等法律法規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