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權 王建舟

沈陽中院審結遼寧首例侵害英烈名譽公益訴訟案
英雄烈士,仰立天地、功耀千秋。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受國家所褒揚,承載著民族的共同記憶和共同情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英雄烈士的名譽和榮譽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受法律保護。
案件回放》》》
憤慨:微信群聊侮辱英烈
近日,遼寧某省級媒體刊登了一則道歉信。道歉人曾某依照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履行了在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的義務。
曾某在道歉信中懺悔,“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因為我的愚昧和無知,為逞一時口舌之快,傷害到了英雄烈士的名譽和榮譽,也傷害了社會公眾的情感,我深感自責和愧疚……在此,我再次向被我傷害到的英雄及烈士家屬表示誠懇的道歉……”
今年2月19日,曾某使用微信多次在微信群中針對中印邊境沖突事件發布不當、不實言論,歪曲事實,丑化英雄形象,其言論造成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該微信群共有成員200余人,多人在閱見曾某所發表的上述言論后,對其行為予以譴責。之后,檢察機關在履行檢察公益訴訟職責中發現曾某侵犯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的行為,向沈陽中院提起檢察公益訴訟,要求曾某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道歉。
庭審:當庭宣判責令道歉
案件受理后,沈陽中院高度重視,依法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召開庭前會議,對案件進行研判。9月16日,沈陽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了遼寧省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的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權、榮譽權公益訴訟案件,庭審活動在線直播,并當庭宣判,依法判處被告曾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道歉,消除影響。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沈陽同澤中學40余名師生、媒體記者應邀到庭旁聽。
法院認為,英烈精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全社會都應當認識到對英雄烈士合法權益保護的重要意義,都有責任自覺維護英雄烈士的名譽和榮譽。中印邊境沖突事件中的英雄和烈士誓死捍衛國土,用生命踐行使命,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容許任何人玷污和踐踏。
本案公開開庭審理,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師生旁聽,監督司法公正的同時,也是人民法院積極落實以案普法、以案示警的生動展示。本案的公正審判,對全社會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肆意歪曲、褻瀆英雄事跡和精神,詆毀烈士形象是對社會公德的嚴重挑戰。
以案釋法》》》
詆毀英烈是超出言論自由的違法行為
高悅(本案主審法官):網民在互聯網媒介歪曲、否定英雄事跡,發表帶有侮辱性的不當言論,詆毀英雄烈士的名譽和榮譽的行為,已經超出了言論自由的范疇,不僅傷害英雄本人、烈士近親屬的個人情感,構成對英雄、烈士人格權的侵害,同時也是對社會公德的嚴重挑戰,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通過公益訴訟,能夠有效保護英雄烈士的合法權益,發揮司法公共價值功能,促進社會公眾知榮明恥,自覺尊崇英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本案裁判要旨有以下幾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明確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包括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的行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判支持檢察機關提起英雄烈士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捍衛人民群眾的精神寄托,是有力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具體舉措。
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以司法權保護英雄烈士,體現了人民法院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四個自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本案的審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審判中,通過邀請學生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庭審,并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報道,將庭審活動變成一次鮮活的法治公開課。
言論自由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為前提,任何公民在行使言論自由及其他自由時,都負有不得超越法律紅線的義務。針對網民在網絡媒體、社交平臺任意發表言論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的行為,應當堅決予以打擊,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依法捍衛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
楊松(全國人大代表):我國民法典規定,侵害英烈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禁止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公共場所、互聯網或者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物等,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法律通過規范權利和義務實現指引作用,我國通過立法形式明確尊重愛戴英雄烈士是全社會應遵守的規則,不容許任何人通過任何途徑、以任何形式詆毀和侮辱英烈的人格利益。本案中曾某的行為違反國家法律禁止性規定,通過對曾某的處罰,向社會宣示我國保護英烈、堅決捍衛英烈人格利益的立法初衷。
健全的法律為審判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民法典頒布前,我國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對死者人格利益進行保護。民法典人格權編對死者人格利益的規定是我國對死者人格利益保護的完善,而我國民法典總則更是以單獨成條的形式著重對英烈人格利益的保護,彰顯了我國尊重英烈、敬仰英烈的傳統,是通過法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也是通過法律守護英烈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