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首次出現在《禮記·學記》中,本文以《人民解放戰爭》一課為案例展開教學,理解教學相長的意義。
關鍵詞:教學相長 人民解放戰爭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的出現,對傳統教育進行了顛覆,使學習方式、教學形式發生了深刻變革。
一、教學相長涵義
“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首次出現在《禮記·學記》中:“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通常情況下,歷史課的教學內容和課堂進程都是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下展開,而教學方式仍然存在老師講得多,學生參與仍然停留在接受的層面。2011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以轉変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教師要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觀看并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仿制歷史文物,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二、教學實踐
(一)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終點。目標的實現要通過學習任務來完成。因此在本課展示前要交代目標。能力方面:學會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合作與交流;積極思考,勇于提出質疑和說明自己的觀點、看法,并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進一步闡釋。知識方面: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二)選擇教學方式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特點,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自身特點,在相應的教學條件下,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根據《人民解放戰爭》內容包含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歷史事件非常清晰。班級有五個大組,嘗試讓孩子們自己上課,讓課堂成為他們真正的舞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有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五個。第一次嘗試讓孩子們上臺講課,將全班分成五個組,每個小組領了自己的任務,各組推選代表上臺展示本組所負責的內容,可以使用課件也可以采用傳統方式。
三、實踐小結
(一)實踐帶來積極作用
1.學生方面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會了收集資料,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嘗試制作課件,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再次,
(2)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上臺展示和臺下補充的同學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樹立了信心。基于情境創設的課題研究,平時我們更多地思考老師怎么想方設法去創設情境,然而讓孩子們自己積累課外知識,自己展示,他們也可以很好地創設情境。而且這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互相解疑,互相交流,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3)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
學生們在準備時進行小組分工合作,鍛煉協作能力,培養團隊精神。遇到意見不一致時,學會結合具體情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2.教師方面
(1)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發生轉變
從“一言堂”到放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敢于放手,善于放手。進而激勵自己在其他方面學會讓學生參與進來,如后來的《寒假歸來話實踐》活動,評價歷史人物等等,這些活動都讓學生積極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師學習理念發生轉變
以前覺得教師大學畢業教初中生隨便教,學到的知識教學生綽綽有余。后來發現,學生提出很多新問題,不學習無法適應學生的變化。因此促使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二)實踐存在的不足
1.學生方面
(1)學生們經驗不足,尤其是平時上臺機會較少的同學,顯得緊張,局促。其次
(2)制作課件方面還欠佳。有些課件背景過于花哨,內容看不清楚。
(3)收集的資料不夠豐富,因此在講述戰役時顯得比較單薄。
2.教師方面
(1)教師信心方面不足。盡管有想法也進行了實踐,但是讓學生參與的時候,還是進行了一定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發揮。
(2)教師引導方面不足。該引導的地方沒有引導,比如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那里沒有進行很好點撥,錯過課堂升華。
盡管,教學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教學實踐是一門藝術,教學相長,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活動應該讓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進來。
魏建吉(1986.02),女,漢族,福建浦城。中學一級,大學本科,思維導圖與歷史學科融合,柳州市第三十五中學,廣西柳州市、54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