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輝
摘要:為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國家逐步向農村轉移建設重心,資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顯著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農村居民物質生活需求得到極大程度的滿足后,也產生了較大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同步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將豐富的精神食糧提供給農村群眾。針對現階段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暴露的問題,相關部門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提高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管理水平。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管理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提高農村地區基層群眾的生活水平一直是我黨大力追求的目標。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農村地區已經開始了基層文化的建設。然而,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相關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應加大文化活動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建設隊伍,以期打造出人民群眾和國家領導人都滿意的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管理體系。
1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暴露的問題
1.1重視程度不足
部分基層人員將經濟發展作為關注的重點,文化工作遭到忽略。基層文化站的工作人員短缺,村委會沒有將群眾文化建設納入到工作計劃當中,導致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緩慢。雖然村內建設了農家書屋等文化工程,但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狀態,阻礙到文化設施功能的發揮。
1.2缺乏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
受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資金經費,難以高效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基礎設施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如果活動場所、活動器材較為缺乏,那么基層民眾只能夠開展單一的文化活動,這樣將會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就目前來講,政府資金投入依然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來源,而農村建設的事項眾多,需求大量的資金支持,政府資金往往會優先投入到其他領域。同時,由于基層鄉鎮只有有限的財政收入,經費資源不夠豐富,也限制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設施的建設與完善。
1.3文化工作隊伍不夠健全
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只有充分了解農村文化,方可以組織開展吸引力較強、形式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但受工作環境、薪資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目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并不健全,專業人員較少。一些文化工作人員不能夠深入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無法深入挖掘農村的傳統文化資源,導致活動的形式、內容等不符合群眾實際需求。此外,一些基層農村地區文化工作的形式化問題嚴重,片面追求活動的形式和場面,看似十分熱鬧,卻缺乏深厚的文化內涵,無法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
2新時期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對策
2.1提高文化建設重視程度
目前情況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多是表現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壓力型體制現象,許多文化小團體是由村干部強制性組成的。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于文化活動建設的傳播力度不夠大,基層干部和村民沒有真正意識到文化活動建設的重要性和該建設任務將會給村民帶來的積極影響,這就導致了基層文化建設轉變為了村干部以及基層政權因應付上級指令而開展的一項政治任務,而建設出來的也僅僅只是表面文化活動。因此,要著重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宣傳力度,提高基層政權和農民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認真去傾聽百姓的需求,真正意義上獲得村民的滿意和認可,將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任務真正落實到實處。
2.2完善基礎設施
要對農村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場所等著重發展,逐步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完善構建起來。要向文化建設、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中納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內容,通過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進行建設與完善,促使覆蓋城鄉的文化服務體系得到形成。在具體實踐中,要對各個行政村的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場地、圖書閱覽室等積極建設,配備必要的基礎設施,且將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等經常性組織起來,推進文化送村工作,將凸顯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培育出來,調動農村居民群眾的參與熱情,促使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3建設農村文化隊伍
要對農村文化帶頭人著重培養,將農村文化骨干培訓體系構建起來,定期培訓農村青年文化工作者,促使其業務能力、思想素養等得到提高。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一系列激勵性政策設計出來,對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等進行改善,以便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同時,要經常性組織交流活動,引導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互相分享經驗,反思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達到同步提升的目標。此外,要將專項創作活動經費設立起來,鼓勵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基層民眾當中,將一大批能夠反映鄉土風情、蘊含時代精神的高質量文化作品創作出來,以便推動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4豐富文化活動內容
單一的文化活動形式難以滿足農村群眾的個性化文化需求,因此,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各級文化站既要結合上級部門的政策精神,將全民讀書、民間藝術等活動組織起來,又要引導農村群眾自發組織各類活動項目,包括才藝表演、歌舞活動等。在創新活動形式的基礎上,需深入挖掘農村地區的文化資源與傳統風俗,向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這些傳統文化,這樣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可以得到提升,又能夠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全面發揮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思想功能。如莊浪縣的社火文化,充分融合了生活性與藝術性,渲染力極強。高抬表演內容大多于折子戲中取材,涉及到諸多的歷史人物和典故,能夠給予民眾道德引導和熏陶。
結語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措施。在新時期我國要結合農村基層實際情況,重視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宣傳和扶持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符合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讓基層人民滿意的文化活動建設,讓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管理不斷向前發展,從而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新型農村社會。
參考文獻
[1]吳蕊.新時期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6):327-328.
[2]肖靜.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7):312-313.
[3]郭麗珍.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J].讀天下(綜合),2021(8):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