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華
摘要: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霍邱縣大力發展再生稻種植,并將其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不僅如此,大力發展再生稻,有助于實現對水稻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產量、品質與經濟效益的提升。本文以霍邱縣為例,首先概述了霍邱縣再生稻產業發展前景及現狀;其次分析了再生稻生產面臨的困境;最后探討了再生稻生產發展對策。
關鍵詞:霍邱縣;再生稻;現狀;困境;對策
霍邱縣是水稻生產大縣,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現階段,霍邱縣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進一步加大了再生稻生產規模,但是由于受到政策因素、技術因素以及自然條件的影響,導致霍邱縣再生稻生產發展不理想,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現存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霍邱縣再生稻產業發展前景及現狀概述
霍邱縣位于位于安徽省西部,總面積3239平方公里,總人口944985人。霍邱縣地勢南高北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非常適宜水稻種植。
2020年,霍邱縣遭受到冬春連續干旱和七月洪澇的雙重自然災害影響,僅因為洪澇災害,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76.5萬畝,成災面積59.3萬畝,絕收面積42萬余畝,其中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玉米等,絕收面積達37.8余萬畝。通過補種、改種等措施,在農作物安全播種期內,補種改種水稻、玉米、綠豆等雜糧面積在20多萬畝左右,仍然有約18萬畝左右農田絕收,水稻因為災害損失產量6萬噸左右。
2020年,霍邱縣與市政府簽訂糧食生產責任狀,全年糧食總產180萬噸,比2019年的169萬噸增加11萬噸。今年整體糧食播種面積大于去年,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88萬畝,比去年增加23萬畝。綜合多種因素分析,今年全年糧食產量難以達到180萬噸的目標。
基于此,農技部門提出挖掘再生稻生產潛力,增加稻谷產量以彌補災害損失,得到了上級的強力支持。截至目前,霍邱縣共有17個鄉鎮(其中有3個鄉鎮群眾自發種植)再生稻生產面積為30.4萬畝。由于9月17日開始的連續4天的“寒露風”以及10月開始到目前的低溫影響,對我縣再生稻單產造成一定的影響,8月25日之后種植的再生稻平均單產只在100公斤/畝左右。通過對不同類型的田塊進行測產,30.4萬畝再生稻,平均單產為127.5公斤。為保證霍邱縣再生稻產量與質量,推動再生稻產業穩定發展,應積極做好生產管理工作[1]。
2再生稻生產面臨的困境分析
2.1認知性因素
霍邱縣農民雖然有種植再生稻的傳統,但是卻并不重視再生稻效益。首先,基本苗不足,大部分農戶在移栽時按照中稻栽插,密度低,成活率低,不易于豐產。其次,管理過于粗放,農戶普遍認為再生稻生產靠天收成,并沒有將其作為一季莊稼種植,雖然種植面積較大,但是其單位產量卻并不理想。
2.2政策性因素
近年來,隨著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不斷上漲,糧食比較效益依然偏低。再生稻屬于優質糧食生產,優質糧食生產種糧比較效益也是偏低的,這嚴重影響著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2.3技術性因素
首先,水肥管理技術亟待提高,從頭茬稻開始,就需要注重再生稻的肥料施用技巧,如水肥管理不到位,則會降低再生稻產量和質量。其次,再生稻生長在秋天,如果出現干旱天氣,往往缺乏灌溉水源。最后,再生稻收割作業時碾壓稻樁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產量。
2.4自然性因素
在霍邱縣,寒露風是自然條件制約的最大因素,比如,寒露風今年在9月17日就來到我縣,而此時,8月25日之后栽培的再生稻正處于抽穗灌漿階段,當然對后期產量造成不利影響。
3再生稻生產發展對策探討
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對糧食生產補貼政策的扶持力度,專門出臺再生稻生產補貼政策,提高種植主體積極性;推動規模經營,促進糧食生產轉型升級,大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產主體,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構建全程機械化作業、社會化服務相配套的優質糧食生產經營體系,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代儲存、代加工等服務,以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為引領,全面推進優質糧食生產升級轉型[2]。
3.2加快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水利設施
在收獲頭季稻之后,進入再生芽幼穗分化和萌發時期,此時水稻對于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如出現缺水等現象,則會導致莖桿失水,阻礙再生芽分化生長。所以為滿足灌溉需求,霍邱縣應高度重視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積極完善水利設施,為再生稻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更好的保障再生稻產量與質量。
3.3農機農藝結合,改進配套機械
首先,應優選具備較強再生性能、莖稈堅韌彈性佳的再生稻品種。其次,再生稻播種時,應對插秧機行距予以嚴格的控制,在確保插秧密度適宜的同時,盡可能的留出收割機行車走道。再次,要進一步降低收割機重量,將履帶寬度調窄履帶寬度,減輕收割作業時對稻樁的碾壓。最后,應重視對秸稈切碎裝置的安裝,便于實現一體化收割作業。
3.4加強栽培技術集成與創新
再生稻栽培技術集成與創新中,應積極組織各個專業技術人員展開性技術攻關。首先,要創新集成粳稻超高產攻關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其次,要重視對輕型高效化稻作技術的研發應用,加深對直播稻和拋秧技術的研究,使得稻作技術更加高效節本。再次,要創新機械化稻作技術,以機插秧栽培為核心,加強農機農藝配套,構建機械化配套技術。最后,要創新應用生態稻作技術,包括:秸稈還田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節本增效技術等等,在減輕污染、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提高再生稻產量和質量。
3.5加大宣傳,擴大種植面積
針對當前部分農戶認識不足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大再生稻生產宣傳力度,通過廣播、發放宣傳單頁、微信、抖音等方式方法,為廣大農戶宣傳講解再生稻生產意義和優勢,進而激發出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進一步擴大再生稻種植面積。要成立專門的技術隊伍,落實對農戶的技術培訓工作,制定完善的培訓制度和計劃,在農閑時節深入田間地頭、或者通過開展講座的方式,集中學習再生稻生產種植技術,摒棄傳統落后的生產關鍵和技術模式。要采用三級培訓模式,從街鎮、村、組入手進行現場示范培訓,提高農戶再生稻的規范化、科學化種植水平,促進再生稻蓄留成功率的提升。
3.6壯大龍頭企業,創建再生香米品牌
通過創建再生香米品牌的方式,能夠極大的提升霍邱縣再生稻市場影響力。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轄區內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以及龍頭企業,落實對再生稻生產的六統一工作,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械栽插、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收割、統一品牌銷售,積極做好再生稻生產、加工及銷售工作,提高再生稻的附加值,建立霍邱縣再生稻香米品牌,提供市場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3]。
結語
綜上所述,霍邱縣是水稻生產大縣,大力發展再生稻,是保障糧食安全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霍邱縣再生稻生產中所面臨的困境,要高度重視起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再生稻生產發展對策,提升再生稻產量與品質,提高農戶經濟收益,保證糧食安全,助推霍邱縣再生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開斌,毛進枝.豫南地區再生稻生產新技術的研究探討[J].農業科技通信,2016(12):28-30.
[2]李擁軍,李兆新,劉翔,等.孝感市再生稻生產現狀、問題及適度發展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8(03):10-12.
[3]邱良妙,陳愛華,林仁魁,施龍清,劉其全,占志雄.再生稻高產栽培及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J].安徽農業科學,2018(35):3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