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敏 占素萍
摘要:本文將從當前茶文化的概況出發,闡述茶文化和韓國語言文學間的關系,對韓國語言及文學的茶文化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更好地通過茶文化來理解韓國語言文學。
關鍵詞:茶文化;語言文學;韓國語言
引言: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韓國比鄰而居,二者互為友邦之國,早在上千年前,兩國的文化、經濟與政治往來便十分密切,尤其是茶文化的往來。作為一條文化紐帶,茶文化在促進兩國友好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應積極研究韓國語言及文學的茶文化。
一、當前茶文化的概況
世界各國都有著自身獨特的茶文化,韓國也是如此。韓國茶文化經歷了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是三國時期,該時期是西漢到唐高宗的歷史時期,此時中國開始出現茶文化,并向周邊國家傳播。二是新羅統一,該時期是唐高宗到五代后唐的歷史時期,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上至宮廷下至黎民百姓都盛行飲茶風氣,中國的茶文化向韓國全面輸入,韓國人開始掌握了煮茶、煎茶等多種茶藝。三是高麗時期,該時期是五代后唐到明太祖的歷史時期,該時期的中國茶具種類日益增多,以陶瓷為材料的茶具得到普及,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韓國茶文化的茶具基礎。四是朝鮮時期,該時期在我國是明清時期,韓國此時已經高度融合了泡茶道、點茶道,借鑒并吸收了中國的茶文化精髓,推動著茶文化的穩定、繁榮發展。五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后期,當時韓國茶文化開始進入到獨立發展階段,由于其茶文化獨具一格,因此不僅流行于韓國本土,而且還發揚到了世界。
二、茶文化和韓國語言文學間的關系
茶一直以來都是韓國人民的日常飲品之一,飲茶逐漸成為了藝術形式的一種,基于茶文化的語言文學大量涌現,包含了大量的審美信息、技術信息、歷史信息與人文信息。這些基于茶文化的韓國語言文學獨居特點、風格迥異,促進了韓國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使韓國的整個語言系統受到了深刻影響,經過模仿、借鑒、改造和創新,韓國茶文化逐漸實現了獨立。
三、韓國語言的茶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一種文化即便已經消亡,人們也能通過其語言發現文化積淀。在韓國語言中,許多關于茶的詞匯都能夠體現其茶文化。韓國茶文化在高麗時期極為盛行,在當時的社會中,飲茶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因此直至今日,韓國依然以“茶飯閑談”對日常交流進行表示,以“茶飯事”對常規事物進行表示。與此同時,韓國人在古代經常舉辦祭祀活動,而“茶禮”則是祭祀中的重要環節之一,這使得韓國的祭祀可用過“茶禮”詞匯來表示。根據以上詞匯不難發現,茶文化對于韓國十分重要,已經體現于韓國語言的諸多方面。
(一)茶文化的影響
對韓國來講,茶文化的概念十分復雜。站在茶文化外延的視角,茶文化在韓國的各個時期都極大地影響著韓國語言文學、經濟政治、習慣風俗與文化歷史。從茶文化在韓國的演變與發展來看,茶道、茶禮是茶文化得以長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其中,茶禮屬于韓國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而茶道則相當于茶文化靈魂所在,茶道、茶禮都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通常來講,茶道、茶禮是茶文化的主流所在,飲茶則在其次。茶文化學者一致認為韓國茶文化在李氏時期前極大地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茶文化既有興盛也有衰敗。因李氏時期主張排佛尊儒,使得佛教在當時受到全面壓制,由于飲茶與佛教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飲茶也伴隨佛教的衰敗而沒落,這便導致當今社會的韓國人普遍不存在飲茶愛好與習慣。比如,韓國人雖然會在餐館受到店家提供的茶贈品,但這些茶并非茶葉茶,比起茶葉茶,他們更熱衷于傳統茶。韓國傳統茶主要指的是以各種植物經過一系列制作和生產所得的茶飲料,是“非茶”的茶,如柚子茶、蘿卜茶、鍋巴茶、大麥茶等,這些茶多種多樣,深受廣大韓國人的喜愛。
與此同時,茶文化在韓國語言文學、民族文學、宗教學等領域的影響十分深遠,其語言文學里的茶文化痕跡揮之不去、無法磨滅。細心觀察韓國語言文學可以看出,其中的茶文獻層出不窮,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各種類型的韓國文學作品都有茶文化內容的滲透,并且茶文化緊密結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如歌曲、音樂、繪畫、舞蹈和雕刻等,從而產生了具有新穎內容與豐富形式的全新茶文化藝術。
(二)古代韓國語言的茶文化
韓國古代語言中存在著大量中文成文,漢語特點、漢語成分都使韓語的產生與形成受到了影響,從而韓語中存在韓語的滲透和擴散。縱觀韓國茶文化領域,金正喜、李奎報、崔志遠、李薔、鄭夢周等作家都是著名的茶詩人,這些茶詩人都有大量的韓語詩文作品和漢語詩文作品,其中關于茶文化的茶詩直至今日都在韓國文化界獨樹一幟。道教、佛教、儒教都在茶文化形成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作用最大的是儒家,其次為佛教、道教。韓國十分重視、崇尚儒家文化,即便佛教教徒十分注重傳播茶文化,但古代韓國依舊將儒家文化放在人民生活、政治社會的首位。
與此同時,當時的韓國社會也對我國朱子家禮普遍認同,推動宋明道家及其文化代表,如王陽明和朱熹等。從道教的角度看,宗教和茶文化在韓國語言中存在極為密切的關系,根據道教的教義,該教主張靜和虛,基于道教觀點來論茶,韓國人注重自然和養生的有機結合。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主要觀點之一,該觀點崇尚逍遙自在、返璞歸真以及遠離凡塵,這樣一來,人們的生活便能獲得一種自由。而在飲茶方面,崇尚道教的韓國人可以將自身虛空、清凈、無為、閑適的狀態和茶道相融。茶道和禪味最早出自宋代茶禪說,該說法奠定了茶文化在韓國語言文化方面的靈魂根基,“靜和思想”則成為韓國語言文化的核心所在。
在韓國高麗時期,鄭夢周、權近、李行等文人學者使得茶文化開始流行,而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則是李奎報,直到朝鮮時期,金正喜、丁若鏞、西山大師等人完整、全面地展現了茶文化,大量文人把茶道文化進行了闡釋,即禪茶一味、清虛清和。除此之外,草衣大師是當時韓國社會人盡皆知的名人,其在推廣和發揚茶道精神中的貢獻不可忽視,并按照茶文化提出了獨特的中正思想,從而推動了茶文化和韓國語言的融合。
(三)茶道、茶禮、茶食
1.茶道
從韓國詞典來看,茶道意為通過飲茶、煮茶、摘茶等行為來修煉個人的身心,實現自身品德提升的目的。該定義可得出兩種釋義,一種是研磨品質和修煉身心,另一種則是飲茶、制茶的方法及行為。草衣禪師是韓國使用“茶道”概念最早的文人,根據其觀點,茶道是借助茶法抵達真理境界。由此能夠發現,草衣禪師的觀點傾向于第一種茶道釋義。
從本質上講,韓國并沒有與日本、中國一樣重視茶法,甚至遠不如日本和中國。雖然韓國存在和茶法相關的各種茶書,但是為數不多,部分韓國學者認為這和本國文化中的自由、樸素、單純等元素存在密切關聯,因此,古代韓國人不注重飲茶的形式,而是熱衷于樸實無華的飲茶,茶只需經過沖泡便能夠飲用,重點在于茶后人與人之間的談話和氣氛,長期處于該狀態能夠讓韓國人的品德和修養進一步提高。
2.茶食
茶食通常以梗米粉、淀粉、松花粉、芝麻粉、豆粉、栗粉為主要原料,使用蜂蜜進行拌制與調和后,添加到相應的茶食模具中,這些茶食模具形態各異,部分茶具還有著美觀的花紋,這使得制成的茶食既有觀賞性有十分美味。茶食通常配合飲茶一同食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飲茶的味覺效果。按照《三國遺事》中關于茶文化的記錄,韓國人在三國時期通過會將茶葉粉、茶葉制作為餅團的形狀,放在家中的祭祀處進行供奉,這是最早的茶食。經過演變和發展,韓國人開始用蜂蜜與糧食進行茶食的調拌并流傳至今,發揮韓國人飲茶的輔助作用,人們對此津津樂道。
四、韓國文學的茶文化
韓國茶文化通常借助茶詩體現于韓國文學作品。茶詩包括有茶詩與詠茶詩兩種,其中,有茶詩在內容中對茶有所提及,而詠茶詩的主體是茶,并且從詩的數量上看,韓國的有茶詩較多,詠茶詩較少。茶詩既能夠對人們喝茶的效果進行反映,又可以將人們飲茶生活形態展示出來,還能夠體現韓國社會中的茶生活習俗。
(一)飲茶效果作用的展示
韓國對茶文化的熱愛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飲茶效果和作用。
首先,飲茶對保健有利。《東茶頌》是草衣意恂所作的一首茶詩,其中的“振枯神驗速”與“顏如夭桃紅”等詩句都說明飲茶具備使人返老還童的效果。
其次,飲茶對緩解壓力有利。《歷訪安大夫》是李崇仁所作的一首茶詩,其中,“靜坐追三省”描繪出作者在煮茶過程中的安靜坐姿,“高談散百憂”則體現出煮茶時的談話使其忘記憂愁、悠然自得。
最后,飲茶能夠提升作詩的興致。草衣意恂在其茶詩中曾多次描寫飲茶對其作詩的幫助。“深汲一試來”與“真經體神開”的詩句說明喝茶讓作者有精神抖擻、神清氣爽的感覺,仿佛能夠得道成仙,而“除穢精氣入”與“大道何遠哉”的詩句則是飲茶是作者發出的感嘆,意為距離得道成仙已近在咫尺。草衣意恂還用“松風凈詩魂”的詩句表現熱茶的飲用能夠使人詩意盎然。除此之外,草衣意恂在《東井水》這首茶詩中通過“茶甘供詩禪”對飲茶助禪的思想進行了表達。
(二)飲茶生活形態的展示
茶詩對飲茶生活形態的展示表現在茶風、擇水和煮茶三個方面。
第一,韓國茶文化的茶風十分樸素。在古代,韓國注重樸實無華的飲茶方法與生活作風,將喝茶如同韓國人的家常便飯,韓國人安貧樂道,并經常自己動手煮茶。例如,《次民望韻》是李崇仁所作的一首茶詩,茶詩中的“詩稿吟余改”描繪了作者無論是飯后飯前還是改稿飲食都會喝茶,“茶甌飯后傾”進一步表示作者喝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清泉水自煎”則體現出作者對煮茶生活的熱愛與享受。又如,《端午贈冰亭弟》是元天錫所作的一首茶詩,茶詩中的“詩思轉悠長”展現了作者作詩時小憩的場景,“茶甌深更香”體現出作者在小憩之后聞到的茶味比休息前更加濃郁。
第二,韓國茶文化的飲茶注重擇水。從大量茶詩中可以看出,山泉水是韓國人民最喜愛的泡茶水,其次為雪水和漢江水。例如,“泉甘宜煮茗”是李崇仁的名句,其詩詞大意為泉水可口而甘甜,十分適合自己煮茶。《伊川人贈石銚》是申緯所作的一首詩,在這首茶詩的標題之后,作者標明了“汲方斗泉”。同樣在申緯的其它茶詩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提及了用于煮茶的泉水。其中,《汲江煎茶》對漢江水煮茶進行了描寫,意在說明漢江水質好,用其煮茶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一些人還會將漢江中心的水源當作禮物送給遠方的親朋好友。除此之外,《早春煮雪》這一茶詩則用詩句描繪了人們用雪水來煮茶的情景,詩中的“雪水味澹泊”反映出當時的雪水口感佳,“鹽梅謝調和”則進一步表示了作者煮茶的心理體會。
第三,韓國茶文化重視煮茶和聽茶。韓國有“松球煮茶”的說法,詳細來講,在韓國人民眼中,松球是一個很好的燃料,尤其是煮茶的燃料,其在茶詩中則以“松風”進行表示,同時會聆聽“松風”煮茶的聲音。例如,《中原雜題》是李崇仁所作的一首茶詩,“共聽松風坐”描繪了作者與他人圍坐在一起用松球煮茶,“話盡石上因”則說明煮茶時的談話十分暢快。又如,申緯用“松風已過第二湯”來描繪第二次以松球煮茶并燒開的場景。《甲戍新正》是元天錫所作的一首茶詩,詩中的“臥聽蕭蕭聲”表示作者在臥倒的狀態下聆聽煮茶的聲音,“誰知自意嘉”體現出了作者享受聽茶的程度。而在《除夜用古人韻》這首茶詩中,李崇仁通過“煮茶缾呌蚓”對煮茶進行了比喻,將其聲音形象地描繪成蚯蚓發出的聲音。
(三)飲茶風俗習慣的展示
在韓國文化中,飲茶經過長期發展已經成為了人們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習慣主要體現在贈茶、斗茶、吟詩、待客等方面。
首先,韓國人樂于將茶贈送他人,這是愛茶之人互相尊重、以示友好的舉動,在茶詩中的體現便是謝茶詩與送茶詩。《茶呈周主事》是李崇仁所作的一首茶詩,描寫了作者向禮部主事贈送早春茶的過程。與此同時,在接受到他人送來的茶時,韓國人也會向其表示感謝。比如,白廉使給李崇仁寄茶后,李崇仁創作了《白廉使惠茶》一詩,俞知郡給李崇仁寄茶后,李崇仁創作了《謝俞知郡寄茶》一詩,這些都是贈茶文化的有效體現。另外,《謝人贈茶磨》、《謝人惠茶盃》等都是與贈茶有關的茶詩,對韓國社會中人們將茶盃、石銚、茶磨等物品贈送給他人的茶文化習俗。
其次,韓國人樂于斗茶。許多懂茶的人經常將茶當作彼此談話的媒介,然后快速進入到斗茶狀態中。例如,《次宋獻納愚》是元天錫所作的一首茶詩,其中,“相對論懷處”描繪了作者和他人共同坐下講述故事、懷念往事的場景,“茶燈揚竹風”則反映出其斗茶過程中茶煙繚繞的景象。《永佐絕句》是申緯所作的一首茶詩,詩中的“宮商證樂章”表示在宮廷中欣賞音樂,而“飯罷斗茶香”體現出作者對茶友飯后斗茶的挽留。
再次,韓國人飲茶吟詩。吟詩和飲茶都是韓國人所喜愛的事,在《呈萬歲堂》一詩中,元天錫用“吾詩不腆堪為下”表示其對煮茶招待他人的憧憬和期待之情,但又對個人詩作會被人發現而感到靦腆。《雜題》是申緯所作的一首茶詩,詩中的“詩韻動關情”體現出茶的香氣能夠讓人增加作詩的性質,“敲詩一盞傾”則夸張地描繪出每斟酌一個字便飲用一杯茶的場景。
最后,韓國人以茶待客。當客人來到家中時,熱情的韓國人通常會用茶來招待客人。例如,《寄謝吳蘭雪》是申緯所作的一首茶詩,作者用“客來孤煙起”這一詩句描寫了客人來訪后會看到煮茶時的煙氣出現。又如,“客去茶氣濃”描寫了客人離去后茶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的景象,體現了客人到訪后有酒、有茶又有煙的待客之道。
結語:總而言之,研究韓國語言及文學的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人員應對當前茶文化的概況有一個全面了解,充分把握茶文化和韓國語言文學間的關系,能夠熟悉韓國語言和韓國文學中的飲茶效果作用、飲茶生活形態、飲茶風俗習慣等,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認識韓國語言文學,不斷加深兩國的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陳丹妮.“武夷茶文化主題游”線路開發初探——以入境韓國游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2(23):117-119.
[2]舒曼.中國茶道何時“申遺”?——“中國文化”成為韓國“申遺”項目引起的思考[J].農業考古,2019,(02):92-94.
[3]朱敏.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終級目標的韓國茶文化——中韓日茶文化發展研討會紀實[J].農業考古,2019,(05):247-248.
[4]袁繪陽.笑看“茶藝”異國飄清香,喜迎“國足”他鄉展風采——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隊赴韓國參加祝賀世界杯成功舉辦國際茶文化交流會追記[J].農業考古,2019,(02):322-325.
[5]王志,代合治.中國茶文化旅游研究的總體態勢和演化路徑——基于1994-2019年CNKI學術論文的知識圖譜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1(06):67-72.
作者簡介:姓名(呂敏敏)性別(女)出生年(2000),籍貫到市(浙江省溫州市)民族(漢族)職稱(無)學歷(在讀本科)研究方向(朝鮮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