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梅 廖海樂 農成敏 譚 雁(.廣西壯族自治區煙草公司玉林市公司;.玉林師范學院商學院)
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組織內員工在組織的影響下自發產生的內在意識的外在表現和行為,是一種主動性力量[1]。在績效管理的許多方面,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的制定是對員工行為的肯定,通過員工更多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來提高績效管理水平。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會提高員工的主動性,并對績效管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早的組織公民行為研究可以追溯到“合作的意愿”概念的提出,其后的學者在對霍桑試驗中提出的“非正式組織”進行研究時進一步提出了組織公民行為的概念[2],在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部分的績效管理中,通過引導和激發而產生的行為進一步成為員工自身的內在自發行為,才能夠很好地與績效管理的目的相契合。
組織公民行為對提高個體和組織整體的績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組織公民行為應通過績效評價指標予以明確的肯定和強化。組織公民行為是一種通過自愿表現的、沒有被正式薪酬規章制度直接認可的、但是能夠從整體層面上提高組織效率的個人行為。組織公民行為應該是相關績效的一部分,通過績效指標進行量化,從而進一步引導員工與企業或者組織相匹配的行為。組織公民行有以下五個因素:利他主義、個人主動性、維護人際關系、組織認同、保護組織資源[3]。
組織公民行為由5個因素構成,為了深入分析組織公民行為與績效評價之間的關系,進行如下分析(圖1)。
圖1 組織公民行為組成
利他主義行為是組織公民行為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工作中鏈接和控制的基礎。員工工作中需要進行廣泛的協調和合作,假如沒有協作中的工作連接,員工績效很難進行準確評價。因此在進行績效考核和評價中需要考慮更多的利他主義行為,這樣才能對績效產生和提高起到正面的作用?;诖?,我們認為員工的利他主義行為是績效管理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個人主動性是績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和考核關鍵點。個人主動性可以使得員工在工作中更加盡職盡責,甚至產生超出組織基本要求的業績。在個人績效產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對員工績效有明顯提升的隱性因素,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員工外在績效背后的值得鼓勵和促進的行為。由此可見,個人主動性行為是績效管理中,是組織進行考評的重要指標和依據。
當今時代,個人日常工作離不開團隊的支持和配合,任何人在團隊中的努力和付出都將得到回饋和肯定,因此,在員工績效考核和評價中應該加入這一維度并制定特定的考核指標,這有利于提高整體績效。可見,維護人際關系對績效管理有著重要的正面影響[4]。
組織認同是員工對組織的一種高度肯定并對組織有著更多歸屬感。組織認同會對員工產生許多有益的影響,如對組織價值觀的認同,行為上會產生盡心盡責的公民行為。在組織認同的影響下,員工會把組織當成自己發揮價值的平臺,并針對組織的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因此,員工的組織認同對其績效評價有積極的影響[5-6]。
組織資源是組織和員工發展的重要基礎。員工有些行為產生對組織績效的提升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行為就是保護組織的資源。這種行為包括主動采取措施去合理支配和運用資源,把資源的效用最大化。在績效管理中,如果加入對保護組織資源保護的維度,員工甚至會主動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去幫助組織更好的發展。因此,保護組織資源對于績效管理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
基于績效評價的理論與實踐,若將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納入績效考核指標,將對激發員工展現組織公民行為更為有利,以此進一步實現企業績效管理目標。
員工在績效管理中,其行為會受到組織對其績效評價的影響,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同樣如此。因此這需要在考核中將組織公民行為納入考核體系。如:組織提倡的行為是什么,這些行為對員工績效評價將產生什么影響,哪些行為是組織不倡導甚至要懲罰的,這些度應該具體到績效考核指標中,并賦予合理的權重,所建立的考核指標應能夠正確恰當地體現員工組織公民行為[7]。
員工組織公民行為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是這些行為是否得到了應有的評價和回報。盡管對組織公民行為進行了特定的引導,但是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員工實施組織公民行為的最初原因是得到肯定和回報。因此在績效評價中要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員工正確的評價,這些評價會使員工更有效的認識組織公民行為,能夠促使他們今后主張和提議組織公民行為,從而提高和改善個人和組織的績效表現[8]。
激勵是對行為強化最好的手段。在績效管理中,如果能夠對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及時進行激勵,會有利于員工今后產生更多頻次的類似行為。企業應該注意觀察和考核并評價這些行為,及時給予這些行為特定的激勵,讓員工深刻地將組織公民行為納入其價值觀中,從而在績效管理的最終目標實現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雖然組織公民行為往往對企業的績效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可能產生的負面和消極的作用。在組織公民行為實施中發現,一些與本職工作無關甚至影響本職工作的組織公民行為同樣受到了激勵,它的實施是無原則的受激勵的。在這樣的意識支配下,員工可能會刻意去表現這些行為,從而影響自身的本職工作。同時也可能讓員工間形成惡意競爭。因此,管理者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