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
[提 要]“七一”是中國共產黨誕辰紀念日,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以《解放日報》相關報道為考察中心,可以窺見中共“七一”建黨紀念的形式、內容與特征。在形式表現上,中共“七一”紀念主要包括文本紀念、會議紀念和文娛紀念;在內容展現上,中共“七一”紀念緊緊圍繞黨的建設展開,主要包括總結歷史經驗、評價中共地位和明確黨的奮斗方向;在特征呈現上,中共“七一”紀念參與主體廣泛、紀念過程靈活,人民群眾具有向心性。《解放日報》在中共“七一”紀念過程中發揮了特殊效用。
[關鍵詞]《解放日報》;中國共產黨;“七一”紀念
[作者簡介]韓 兵,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山東濟南 25035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重提跳出歷史周期率問題研究”(18ADJ004)
早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即重視開展各類紀念活動,而真正意義上的“七一”建黨紀念則始于抗日戰爭時期。抗戰爆發初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首次提出“七一”為中共誕生日的命題。1941年6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指示》,明確說明:“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地應分別召集會議,采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并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1]自此,全黨范圍的中共誕辰紀念活動拉開序幕,并逐步實現常態化。1941年5月,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創刊于延安,成為傳播中國共產黨聲音的喉舌。此后,每逢“七一”建黨紀念前后,《解放日報》通常以刊發文章、社論、活動報道等形式表達紀念。本文擬就1941年至1946年《解放日報》關于中共“七一”紀念的相關報道為考察中心,回顧和分析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的形式、內容及其呈現的特征。
一、中共“七一”建黨紀念的形式表現
根據地黨政軍民的“七一”紀念形式多樣,主要包括文本紀念、會議紀念和文娛紀念。
(一)發表紀念文章
以文本為紀念載體,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傳達黨的政策主張,遙觀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是中國共產黨在“七一”建黨紀念中運用最廣泛、最具直觀性的形式。1941年7月1日,《解放日報》開設“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紀念特輯”,刊發了朱德的《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爭》、林伯渠的《中國共產黨與政權》、吳玉章的《我和共產黨》、徐特立的《我和黨有歷史上不可分離的關系》四篇文章,并發表社論《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1942年7月1日,發表朱德的《紀念黨的二十一周年》。1943年7月2日至9日,《解放日報》先后刊登了林伯渠的《舉起馬列主義的旗幟前進》、吳玉章的《共產黨改造了我的思想》、朱德的《“七一”志感》,并配發社論《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1944年至1946年的“七一”前后,《解放日報》為配合建黨紀念宣傳,定期刊登社論以及中共領導人的紀念文章。這些文本全面總結回顧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進行的偉大斗爭、取得的偉大勝利以及中共在革命戰爭與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為中國共產黨梳理革命經驗、明確前進方向提供了借鑒。
(二)召開紀念大會
會議以其主題鮮明、氛圍濃厚和感召性強的優勢特點成為中共開展“七一”紀念活動時最常采用的方式。如1941年6月29日下午四時,中共西北局在中央大禮堂召開紀念大會,毛澤東與中央政治局成員及邊區黨政軍各界干部千余人出席大會,洛甫在會上圍繞中共兩大中心任務作報告[2]。再如,1943年7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舉辦中共成立二十二周年干部晚會,黨中央全體同志、各級黨的干部和非黨員干部以及日本共產黨領導者與蘇聯、美國人士均到會參加。毛澤東在會上作《英勇斗爭的二十二年》的報告,呼吁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加入到反法西斯的斗爭之中。[3]不僅陜甘寧邊區,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紛紛舉行大會。如在魯中,山東分局及軍區直屬機關于1日上午9時召開干部大會。朱瑞同志代表分局講話,號召山東全體黨組織及黨員進一步廣泛開展整風運動,改造思想,堅持斗爭,迎接勝利[4]。總之,通過召開“七一”紀念大會,中國共產黨教育了黨員干部,凝聚了全黨全軍全民共識。
(三)開展文娛活動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根據地軍民將“七一”紀念融入生動性兼具教育性的文藝晚會、生產競賽等活動中,在中共建黨紀念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42年,八路軍印刷廠為迎接“七一”,全體職工自5月18日至6月底自動發起生產、學習、生活大競賽,制定競賽條例,評定競賽結果并予以表彰[5]。1943年,延安全市黨政機關為慶祝“七一”均休假一天,并舉行各類娛樂晚會,如中央黨校在八路軍禮堂演戲,延安大學舉辦小型舞會,解放日報社舉行晚會并慰勞事務人員。同月,華中新四軍在蘇北某地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運動大會,項目包括游泳、籃球、歌詠、戲劇、射擊手表演等活動[5]。1946年,為紀念共產黨誕生二十五周年,中央印刷廠放假一天,工人們除會餐外,還舉行了象棋、乒乓球與籃球比賽[6]。據《解放日報》報道,晉冀魯豫邊區各界群眾同樣舉行了隆重的“七一”慶祝活動:長治區三個大劇團聯合演出戲劇節目;太行行署印刷廠工人展開熱烈生產競賽,每人每天自動增加四小時義務工[7]。通過各式各樣的文娛活動,廣大軍民在新鮮活潑的節日氛圍中加深了對中共建黨紀念的印象,喚醒了人民對“七一”的心理認知,從而提高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了解和擁護。
二、“七一”建黨紀念的內容展現
《解放日報》所載的中共“七一”建黨紀念,從內容上,緊緊圍繞黨的建設展開,主要包括總結歷史經驗、評價中共地位和指明黨的奮斗方向。
(一)總結中共經驗,凝聚精華力量
1.從分析成功因由的角度總結經驗。林伯渠在《中國共產黨與政權》中提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跡,“只是由于我們忠實于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事業,掌握了馬列主義理論的武器,毫不妥協地向著各種機會主義進行無情的斗爭,時刻緊記著要加強與鞏固和廣大群眾的血肉聯系”[8]。《解放日報》在“七一”紀念社論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二十年英勇奮斗中間所獲得的這些成績,所證明的這些真理,乃是中華民族最后解放和中國革命最后成功的基石……這是中國共產黨二十年來始終忠于階級、忠于人民和忠于民族的結果”。[9]經歷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洗禮的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社會具體情況相結合,制定和實施了正確的方針,產生了積極反響;中國共產黨吸納了世界工人運動的寶貴經驗,繼承了中國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優良傳統,始終牢記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建設要依靠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而不能依靠壓迫和服從。中國人民渴望民主,正如“渴者思飲、饑者思食”,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建立了民主政治的模范,給予人民高度的民主權利,這不僅與國民黨“節制民主”的思想形成鮮明對比,還有利于篩選出有真才實學的政治干部。除此之外,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工作都直接配合了革命力量。總之,無論什么時候,中國共產黨都需要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與人民一起完成時代所賦予的任務。
2.從反思失敗要素的角度總結經驗。從古今失敗中總結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秘密武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教訓警醒著中國共產黨人,要實現革命勝利,必須要進行武裝斗爭,建立真正的人民軍隊,讓中國共產黨掌握革命軍隊的領導權。正如1941年《解放日報》在“七一”紀念的社論中提到的:“武力與人民相結合的軍隊……中國革命的勝利由此得到了最可靠的靠山。”[9]同時,中國共產黨不僅從自身失敗中總結經驗,還從中國古代朝代更迭中總結教訓。中國古代朝代的衰敗大多是從朝廷內部的貪腐開始的。因此,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八路軍、新四軍十萬將士,在前方天天與強敵奮死搏斗,早置生命于度外……而做軍事以外工作的同志,類皆潔身守法,自覺地根絕了損公利己的卑污思想,有紀律地進行各種建設工作。”[10]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還總結道,中國自近代以來之所以頻頻受到帝國主義的奴役和侵略,面對日本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無論在裝備、給養,中國只能處處落在人后,這歸根結底是“由于我國生產力很低,國家就很貧弱,帝國主義就來欺侮”[11]。因此,要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首先要發展生產力,這“是一切社會進化的動力,也是近百年來我們民族所進行的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的基本動力”[11]。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全體軍民在根據地自己動手發展生產、制造機器、設立工廠、發展紡織,使居民生活都能做到欣欣向榮。正因為不斷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熔爐中鍛造成長為一個“十分勇敢、十分有經驗,十分機敏”[12]的政黨。
(二)評價中共地位,激發情感認同
1.從革命戰爭的潮流中評價中共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在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是中國革命戰爭的中流砥柱。通過《解放日報》,可以窺探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1941年,朱德在《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爭》一文中指出:“二十年的中國革命戰爭過程,證明了一個真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最英明地掌握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規律,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在一切歷史時期中,永遠為當時最革命的政治目標而堅決地進行革命戰爭,反對當時中華民族和人民的主要敵人,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定出和堅持當時最革命的戰略方針。”[13]由此可得,中國共產黨且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準確把握中國革命戰爭的發展規律和方向,不僅具有徹底的革命性,還有足夠的能力制定抗擊敵人的方針政策,為爭取革命勝利提供多重保障。1942年,八十萬黨員和五十八萬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前線堅持抗戰,他們“起了模范戰士的作用,成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支持者與負擔者”[14],在抗日戰爭中處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黨領導中華民族解放斗爭,二十一年如一日,特別是在抗戰斗爭中,從我黨中樞所發出的和漾之光,不斷指引國人以應走的方向,和建設新中國的南針。”[15]
2.從民族歷史的長河中評價中共地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了”。中共成立以前,中國的工人階級是一個自然存在的階級,缺乏組織性和領導者;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拋頭顱、灑熱血,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工人運動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革命思想的結合。這種結合,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真正覺醒,是中華民族踏入有效的民族民主運動道路的關鍵一步。正如《解放日報》的社論中指出的:“工人階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黨---共產黨的出現,乃是中國現代史的新紀元。”[9]1946年7月1日,“七一”紀念的社論總結了中華民族所受的壓迫以及中國人民為爭取解放所進行的探索,深刻批判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與帝國主義串通一氣的陰謀算計,論述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之下自力更生、英勇奮斗的事實。中國共產黨“二十五年來的歷史是中國民族充滿了驚濤駭浪的歷史,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天覆地、不斷克服困難而前進的歷史。”
3.從世界解放的事業中評價中共地位。中國共產黨“身經百戰而終于成年,已經獲得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先進人類的擁護,成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運動中的巨大力量”[9]。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洪流中,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一道,為全世界的解放事業而奮斗。194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周年時,正當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之際,正當中國抗戰進入第四周年,國內團結受到皖南事變的深刻創傷尚未復原,反共活動尚未停止之時,中國共產黨為了應付這些復雜多變的局面,肩負起更重大的責任。在國內,中國共產黨加緊抗戰,繼續發展敵后游擊戰爭。在國外,中國共產黨繼續團結反法西斯人民,援助蘇聯。1943年,“七一”紀念大會上,毛澤東總結了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的重要轉變,從世界反法西斯陣線整體的角度,提出了“先解決德國,然后解決日本”[3]的論斷,他指出:“現在,全世界全中國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全世界各國共產黨和我們中國共產黨,任務都只有一個,這就是打敗人類公敵——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16]中國共產黨是全世界爭取解放的反法西斯陣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時刻為世界解放事業指明方向的路燈,它為世界人民闡述了一個道理——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和道理,為全世界的解放事業英勇戰斗。
(三)描繪目標藍圖,加強黨的建設
1.明確性質宗旨以加強黨的建設。朱德指出:“我們的黨既是中國無產階級的黨,同時也是中國廣大人民的黨,黨和人民大眾永遠是分離不開的。”[10]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政黨。早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中國的先進分子逐漸認識到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之低下,有志之士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因此結識了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傳入中國,讓工人階級看到希望與光明,相約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因此,中國共產黨建立之時,就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利益,而并非封建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并以此為綱,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自古以來,宣揚“天下為公”者,不乏其人,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是極少數。中國共產黨繼承中華民族這一傳統,鍛煉成“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而自身卻無利可圖,“這個政黨要爭的是人民的幸福,而不是一黨一派的幸福。這個政黨不是為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工作,不是為著買辦金融寡頭工作,也不是為著不勞而獲的寄生地主工作”[17]。他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讓人民掌握自己和國家的命運,他們是完全忠于中國人民的事業的。
2.整頓“三風”思想以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整風運動是黨的凈化器。在整頓“學風”“黨風”和“文風”的問題上,毛澤東認為,這可以保證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和黨的組成部分的純潔,這是為了有些工作可以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進而保證抗戰的勝利,迎接將來的光明。[3]“勝利愈接近,任務越艱巨,唯有徹底整風,改造思想,把自己鍛煉成有用有才的堅強骨干,才能負起偉大的歷史任務。”[18]
《解放日報》在“七一”文本紀念中刊發了朱德等人關于整頓“三風”以加強黨的建設的相關文章,朱德指出:“要完成打勝敵人的任務,我們全黨就必須深入進行目前黨所號召的整頓三風的工作,掃除這些殘余的惡劣作風,建設黨的新的風格,改造干部和黨員思想和工作作風,使全黨走上完全布爾什維克化的道路。”[14]1942年7月4日,新華社隴東記載“七一”紀念大會的內容,報告中指出了分區黨員的任務,要“加強整風文件的學習,貫徹思想革命”[15]。同時,黨員還要謹記,整風運動的關鍵不是僅僅學習整風文件,而是要參照文件不斷反省、改正,達到實事求是的效果。
3.強調目標任務以加強黨的建設。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正如毛澤東后來在中共七大上所指出的,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16]。為著這一總目標,為了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成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政黨,全黨黨員和黨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紀律,團結成為有組織的整體。因此,中國共產黨制訂了部分階段性與長期性的任務。1941年,張聞天指出黨的中心任務是“援助蘇聯”“堅持抗戰”,爭取抗戰第二階段的主動性,準備進入戰略反攻;1943年,中國共產黨將“生產”“教育”兩大任務作為奮斗的目標來加強黨的建設,為黨的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也加強了黨的思想建設。
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主,反對外國干涉;要求和平,反對內戰;要求民主,反對法西斯獨裁。面對這些神圣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其奉為自身建設的動力與目標,帶領人民努力將其一一實現,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人民最勇敢、最智慧的帶路者。
三、中共“七一”建黨紀念的特征呈現
延安《解放日報》所展示的中國共產黨“七一”紀念的歷史圖景,盡管時間短暫、內容有限,但依然呈現出清晰的基本特征。
(一)參與主體的廣泛性
《解放日報》報道下的中共“七一”建黨紀念具有明顯的社會化趨勢,其參與主體呈現廣泛性的特征。一方面,中共領導個人、機關團體單位發揮示范導向作用。如前所述,毛澤東、朱德、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等黨內重要人物十分重視在“七一”前后撰寫和刊發紀念文章,總結黨的歷史經驗、重申黨的時代任務。同時,在中共中央的精心動員下,包括中共西北局、山西省及晉冀豫總工會、抗大總校、新華社華北分社在內的一大批根據地黨政軍機關和學校以積極的行動姿態參與到“七一”紀念中。它們或下發通知,部署紀念事宜,或致電中央及黨的領袖,表達慶賀祝福之意。
另一方面,作為一場有組織的紀念活動,中共在“七一”紀念中通過向工農大眾宣傳黨的政策主張,直接動員了廣大人民群眾,使他們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以晉冀魯豫邊區1946年的建黨紀念為例,當時,濟寧市街道上貼滿宣傳標語,各路口均扎制牌坊,宣傳隊攜帶大批宣傳品分赴各地講解;冀南臨清市各界召開盛大的市民大會、座談會、在校學生大會,由專人介紹中共艱苦奮斗史;太行、太岳區各縣也舉行熱烈地紀念與宣傳運動。[7]就其成效來看,根據地群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開辟出了一條自下而上的紀念路徑。如中央印刷廠、延安被服廠、太行行署印刷廠等工廠工人在慶祝“七一”活動中,或通過生產競賽提高產品質量,或致信毛澤東、朱德匯報生活狀況,真切表達出個體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和愛戴之情。
(二)紀念過程的靈活性
首先,紀念時長具有靈活性。從《解放日報》的相關報道來看,每年的七月一日是根據地各界群眾集中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的重要紀念日。但從縱向時間看,相關準備工作與實際開展日期則圍繞在“七一”前后進行。例如,1941年是中共成立二十周年整,《解放日報》報道的各地紀念活動時間從6月27日至7月2日持續進行七天,這一年刊發文章不僅數量相對較多,而且時間跨度最大。其次,紀念形式的靈活性。中共在紀念活動中注重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本紀念、會議紀念、文娛紀念等形式,擴大了“七一”紀念的受眾范圍。同時,中央對地方“七一”紀念的自主性給予充分尊重,使得地方在具體執行中能夠因地制宜,積極配合當前中心任務,服務本地需求。如1943年“七一”紀念到來之際,晉綏分區黨政負責人習仲勛等向毛澤東、高崗并向黨中央及西北局全體同志發文致敬,電文中既洋溢著對爭取即將到來的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更表達出對完成當年邊區生產、教育兩大任務的充分信心[19]。
(三)人民群眾的向心性
《解放日報》所載的中共“七一”紀念活動具有強烈的現實取向,歸根到底是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需要出發的。進而言之,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表現出強烈的崇敬與感激之情,其典型例證就是許多基層組織、單位紛紛在“七一”期間致電中共中央及領導同志,申明政治態度,闡明政治主張。1941年6月29日,山西省總工會及晉冀豫邊區總工會致電中共中央,祝賀中共成立二十周年,誓言“完全擁護中共中央西北局對邊區建設主張”[20],堅決在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之下,為民族解放奮斗到底。1943年建黨紀念日當天,太行區麻田村黨支部致信黨中央,感慨“沒有黨中央及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我們是不會有這樣幸福生活的。”[4]1945年7月1日,中共成立24周年之時,中共晉察冀分局直屬機關全體黨員致電毛澤東與中央委員會,表示以毛澤東思想“改造我們自己,改造我們各方面的工作,保證黨的路線的徹底實現和抗日戰爭與中國革命的完全勝利”[21]。盡管“七一”電文多屬表態性質,但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無比堅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四、結語
透視延安時期《解放日報》所刊載的“七一”紀念活動,可以窺見,它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呈現出多重特征,在中共領導人民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中發揮了特殊效用。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和研究《解放日報》視域下的“七一”建黨紀念,既是對中共百年歷史的學習和發揚,也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的殷切展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37-1949)[M].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
[2]紀念黨二十周年西北局召開干部大會[N].解放日報,1941-06-30(02).
[3]七一干部晚會上毛澤東同志總結英勇斗爭的二十二年[N].解放日報,1943-07-03(01).
[4]本市各機關學校熱烈紀念“七一” 蘇北魯中紛紛舉行慶祝[N].解放日報,1943-07-03(01).
[5]迎接“七一”“七七”八路軍印刷廠生產競賽[N].解放日報,1942-05-26(02).
[6]中印廠紀念“七一” 萬廠長號召加強團結[N].解放日報,1946-07-04(02).
[7]晉冀魯豫各地熱烈紀念“七一”[N].解放日報,1946-07-04(01).
[8]中國共產黨與政權[N].解放日報,1941-07-01(02).
[9]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年[N].解放日報,1941-07-01(02).
[10]朱德.“七一”志感[N].解放日報,1943-07-04(01).
[11]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 為中共二十二周年紀念而作[N].解放日報,1943-07-01(01).
[12]紀念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四周年[N].解放日報,1945-07-01(01).
[13]朱德.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爭[N].解放日報,1941-07-01(02).
[14]朱德.紀念黨的二十一周年[N].解放日報,1942-07-02(01).
[15]紀念黨二十一周年 華北新華日報社員工電黨中央諸同志致敬[N].解放日報,1942-07-04(01).
[16]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中國共產黨與中國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五周年[N].解放日報,1946-07-01(01).
[18]隴東黨政軍紀念七一 抗大總校致電各分校[N].解放日報,1943-07-04(02).
[19]綏德分區向中央與西北局致敬 抗大致電毛澤東同志朱總司令[N].解放日報,1943-07-06(02).
[20]山西省及晉冀豫總工會電賀中共二十周年紀念[N].解放日報,1941-07-02(02).
[21]晉察冀華中分局直屬各機關紀念“七一”[N].解放日報,1945-07-06(01).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