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理想與信念是個人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大湘西地區是重要的革命老區,是湘鄂西、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境內遺存的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資源等級高,形式多樣。這些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蘊藏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而且承載著紅色的革命精神和優良的光榮傳統,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彌足珍貴的教育資源。利用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參觀體驗:深化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識;二是課堂融入:發揮思政課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三是校園活動:創造繼承紅色文化的濃厚氛圍;四是網絡滲透:強化新媒體正向宣傳教育功能。
[關鍵詞]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
[作者簡介]劉於清,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湖南張家界 427000)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隊伍建設項目(20GG019);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路徑及提升機制構建研究”(ZJGB2019178);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省級一般資助課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思政課程實踐教育體系構建研究(XJK21BDY00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保障。大湘西地區是重要的革命老區,賀龍、關向應、肖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熱土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留下了許多革命舊址和紅色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蘊藏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承載著紅色的革命精神和優良的光榮傳統,是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彌足珍貴的教育資源。鑒于此,選擇“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路徑”為主題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相關文獻回顧
紅色文化因其特殊的內在價值,近年來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其重要載體,既能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也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奠定良好基礎。因此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一個持久研究的熱點。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目前國內學界主要研究取向集中在:一是宏觀視角的紅色文化資源基礎理論研究。學者們主要分析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特征、價值、類型、開發應用等。學術著作方面,如王洪葉(2015)、渠長根(2020)、葉丹(2020)等;學術論文方面,如渠長根(2019)、劉建平(2020)等。二是微觀視角的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學者們立足于區域優勢,對國內主要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具體研究。如湖南、廣東、甘肅、江蘇等省的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也有縮小范圍如南泥灣、大別山、遵義、延安、韶山、井岡山、大湘西等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如張旭(2017)、曾長秋(2017)、莫志斌(2017)、劉於清(2014)等。另外宏觀和微觀視角的紅色文化資源研究還出現了碩博學位論文,如夏慧(2020)、田飛(2020)等。具體到本研究主題,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目前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2篇,何其鑫的《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2013),鄒益勝的《利用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實效性》(2013)。
通過梳理相關研究的學術史發現,不少學者都關注紅色文化資源研究,這些成果站位高遠,因其強烈的問題意識而頗具現實觀照和學術關懷,為本主題的深入持續開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和方法論借鑒。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遺址較多,分布廣泛;種類齊全,特色鮮明;保存較好,組合優良。本文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深入分析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在契合性,并對利用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路徑進行深入探討。
二、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現狀及原因分析
認知是行動的基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認知,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前提。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是推動大學生理念信念養成的重要內容。筆者對湘西北2所高校(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480名大學生關于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理想信念的了解情況進行了調研,發放問卷500份,剔除20份填寫不規范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0份。調研旨在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考察新時代大學生對所在高校區域范圍內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與了解。
(一)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現狀
正確的認知能有效調動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學生理想信念認知,即大學生對自己人生理想的知曉情況。通過分析調研數據,整體而言,大學生理想信念情況較好,但是部分大學生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理想信念弱化,存在功利性、動搖性、模糊性等不容忽視的現象,部分大學生將物質作為價值判斷的主要標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追求物質上。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方面出現偏差,價值觀念多元化和多樣化,這些都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二是忽視精神追求,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在回答“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有22.20%的同學回答“找到一份好工作,組建幸福家庭,干好本職工作。”職業選擇具有較強功利性。有14.30%的同學回答“沒有追求,只求生活安樂,與世無爭。”這部分同學顯示理想信念動搖。三是對理想信念認知比較迷茫。崇高理想信念的樹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在回答“理想信念的熟悉程度時”,有3.60%和1.20%的同學選擇“不是很了解和沒有聽說過。”具體見下表1。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認知現狀的原因分析
1.多元文化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沖擊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社會各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以往任何一個社會所無法比擬的社會財富。但是,西方各種文化思潮與當代中國文化相互激蕩,導致個體自我價值觀膨脹,個人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滋生。[1]反應到文化領域,即多元文化并存,多種價值觀念相互激蕩。一是多元文化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選擇,導致其價值取向沖突不斷加劇,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多元文化導致了大學生行為方式多樣化。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如何,取決于他具有怎樣的價值取向。因此,當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影響時,他的行為習慣自然而然就會發生變化,并且變得越來越多樣化。[2]
2.家-校-社共同體未形成教育合力
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受到家庭、高校和社會等眾多方面影響。作為家庭、高校和社會的家-校-社教育共同體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就高校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進一步創新,“三全育人”共同體尚未真正建立。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學生在回答“您所在學校通過以下哪些活動形式宣傳紅色文化?(多選題)”,有30.36%的學生選擇“進行紅色歌曲比賽、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紅色活動。”這里還要注意,這些紅色活動可能還存在普及面的問題,即有些學生可能沒有參加,少部分同學參加。就家庭來說,有學者指出:“目前家庭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大多家庭普遍存在放縱、嬌慣以及其他不符合理想家教意識與觀念的‘走形現象。”[3]從社會來看,還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領域的引領。
3.大學生個體未成熟心理特點的影響
“00”后大學生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征,成長在物質條件相對優越的新時代,作為新生代的他們,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鮮明特點。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心理處于逐漸成熟的時期,但是又不夠成熟,不穩定且不平衡。大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閱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對理想信念的理解和認知。成長于新時代的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限,社會閱歷不豐富,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現象的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大學生自身的未成熟的心理特征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產生了一定影響。
三、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概況
本文所指出的大湘西,指廣義上的大湘西,即包含張家界、湘西州和懷化地區在內的廣義范圍的大湘西地區。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界定
關于統一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概念,學術界尚有爭論。一般共識性的觀點,即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締造的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集中體現。故此,紅色文化資源也包含了兩個方面:即中國革命時期的偉大精神及載體,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優秀品質、精神及載體。因此,這里有幾個觀點需要進一步澄清,一是關于資源主體,應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精神及其載體。二是關于時間跨度。從資源形成的規律來看,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需要一個積淀過程。因此紅色文化資源應該具有歷史性,不能距離當今時代太近。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認知中,紅色文化資源更多集中在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人民革命、抗戰、建國與執政這個時間段內。紅色文化資源應該伴隨著是中國共產黨成立而產生、發展起來,其發展下限定在改革開放前較為合適。[4]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紅色文化資源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具有紅色文化豐富內涵的物質形態資源和精神形態資源的總和。
(二)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梳理
1.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梳理
按照前文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界定,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囊括的是大湘西地域的紅色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大湘西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湘鄂西、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策應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遺留下來大量極其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有學者曾對張家界市的紅色文化資源作有詳細統計。[5](可能統計不全,但是可以從側面說明大湘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具體見表2。
以上表格僅僅是張家界市的紅色文化資源統計,湘西州和懷化市同樣具有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懷化市的粟裕故居、粟裕紀念館、滕代遠紀念館、芷江受降坊、向警予故居等物質文化資源,有粟裕大將三次“辭帥”淡泊名利的共產黨人名利觀,原安江農校袁隆平院士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的崇高精神等精神文化遺產。湘西州的永順縣、龍山縣等亦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永順塔臥,有“江南延安”之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蕭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塔臥中心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龍山縣的茨巖塘、興隆街是湘鄂渝黔蘇維埃省政府舊址,有紅二、六軍團兵工廠和紅軍醫院舊址。一言以蔽之,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數量繁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四、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性
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豐富,層次多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實踐中蘊含的崇高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使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6]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供諸多啟示,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內在契合性。
(一)價值統一性
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正是憑借這種理想信念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各個階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對青年大學生而言,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層次,樹立起與國家和民族同心同向的高遠追求,在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從這一內在關聯上來看,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在價值目標上是統一的、在價值追求上是一致的、在價值實現的方式上是共生的。因此在調研中,在回答“參觀完紅色文化旅游景點對您產生了哪些影響?(多選題)”的問題時,選擇“重塑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學生達到53.43%和64.19%。在回答“您認為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有關系嗎?”的問題時,有85.14%的同學認為“有很大關系”。
(二)內容關聯性
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從其具體涵蓋的內容而言,主要包括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如賀龍元帥1927年率部參加并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后來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粟裕大將1925年就樹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革命信念)、共產黨人淡泊名利觀(粟裕大將的三次“辭帥”等),還有各種誓死捍衛革命的堅定信仰及無私奉獻精神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具有內在一致性,本質上是相通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立場和方法的教育,使學生形成穩定的占據主導地位的價值觀體系,從而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遠大追求,堅定“四個自信”。從這一視角來看,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其內容上同宗同源、同向同行,具有高度一致的關聯性。
(三)路徑共通性
繼承和利用好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入心、入行方面具有共同的路徑取向,二者具有路徑共通性。要使大學生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深入鉆研積淀起來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探尋答案。通過感悟紅色文化背后的感人故事、背后的紅色精神,可以為大學生把握“為什么要樹立理想信念”以及“樹立什么樣的理想信念”提供啟示。在學習、了解和繼承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大學生堅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實踐過程。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的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就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二者良性互動,為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內化與外化提供了路徑。調研中,學生在回答“您認為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增強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之間的聯系?(多選題)”選擇“鼓勵大學生走出去,主動了解紅色文化資源”和“參觀紅色文化遺址”的選項分別達到72.24%和61.90%。
五、利用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綜上所述,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有著深刻的內涵,在湖南紅色文化乃至中國紅色文化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7]探究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合理運用,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實踐策略。
(一)參觀體驗:深化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識
參觀前提是學生了解所在高校地域范圍內存在的紅色文化資源。在調研中,回答“您學校所在地(本次調研指包含張家界、湘西州和懷化地區廣義范圍的大湘西地區)是否有紅色文化旅游景點?”的問題時,回答“是”的同學占到被調查總數的84%,為鼓勵區域內大學生走出去,進行參觀體驗提供了較好前提。因此高校可以利用“三下鄉”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遺跡、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傾聽紅色故事、學唱紅色歌謠、觀看革命影視作品、重走紅軍長征路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如桑植是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點,組織學生重走長征路,讓學生體驗革命的不易,培養他們艱苦奮斗精神。再如參觀向警予故居,通過建筑,可以感覺到當時向家家境的殷實,但是向警予同志毅然走上革命道路,讓大學生感悟什么是理想信念。
(二)課堂融入:發揮思政課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育始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資源等級高,形式多樣,蘊含著如堅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群眾觀點、淡泊名利的名利觀、嚴格的家風傳教等眾多主題教育元素[8],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是大湘西地方高校,甚至對湖南省內高校來說都是思政課教學極具地域特色的資源。將其融入課堂,以其豐富的內容,直觀的形象及就近的地域認同,可以彌補當前思政課理論性強的缺點。用“活的理論”、“活的教材”、創新形式讓學生受到精神感召。針對教師來說,一是在課堂融入模式中,要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可以利用影視、實物、紅色書籍等多種輔助手段來增強教育效果。二是要精心挑選與思政課教材內容相契合的部分,作為思政課教材主體內容的有益補充納入教學體系中。針對高校來說,還應建設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加強高校與基地聯系,讓學生走近歷史、了解歷史、感知歷史親身體會革命歷程,加深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感知與理解。
(三)校園活動:創造繼承紅色文化的濃厚氛圍
校園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機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湘西地域內的高校應注重將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校園中的大湘西紅色文化傳播與教育的氛圍。通過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9]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所蘊涵的紅色精神底蘊,舉辦紅色文化學術講座、紅色文化論壇、紅歌會、革命詩詞朗誦會等活動形式,使大學生在自覺參與校園活動,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過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充實,為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提供了有效載體與途徑。[10]以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旅游管理學院設立了“研學實踐與紅色旅游線路設計研究所”,定期開展“紅色文化課堂”。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拓寬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
(四)網絡滲透:強化新媒體正向宣傳教育功能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成為大學生重要的信息來源。因此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還應結合新媒體的正向宣傳作用。調研中,學生回答“您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大湘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多選題)”,選擇“手機、電腦網絡等電子平臺”的學生達到75.41%。在深度訪談中,還有部分學生指出,以前在高中的時候,就通過自媒體平臺,了解了一些湘西的紅色故事。目前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網站并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強對微博、微信等常用互聯網宣傳陣地的利用,用好知乎、抖音、快手等新興宣傳陣地,探索在直播平臺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以“增強與教育對象的網上互動性”[11],引導學生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網絡侵蝕,提高大學生對不同性質的文化辨別能力,使有關理想信念的內容滲透進大學生頭腦,達到知、行、信統一,充分發揮新媒體正向宣傳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於清,季軒民.從冷漠走向關切:校園欺凌旁觀者倫理復蘇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0).
[2]李可欣.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20.
[3]洪明.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焦點難點問題透視—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詢案例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2,(11).
[4]喬春梅,韓立梅.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芻議[J].理論觀察,2020,(8).
[5]譚冰.張家界紅色旅游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12).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何其鑫,余雪源.湘西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理論觀察,2013,(10).
[8]張翔.朱德故居紀念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9]趙柳.新時期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6).
[10]鄒益勝,孫忠良.利用湘西紅色文化資源推進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實效性[J].傳承,2013,(9).
[11]張翔.朱德故居紀念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