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繆麗婭
大自然是幼兒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的重要載體之一。幼兒天生具有好奇心,自然界中的許多事物都能引發幼兒的探索行為。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個縮影,是幼兒園班級中常見的區角,是幼兒探索、觀察、實踐的有利場所。自然角既美化了班級環境,又豐富了課程資源。但是,幼兒園自然角在創設與管理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如何改變功能的單一性和拓展的淺層性,更多地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和主動性,讓自然角環境“活”起來,是值得教師關注的問題。

自然角一般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但是不少教師對創設班級自然角的目的并不明確,以致自然角在創設過程中產生較多誤區。
開學初,教師走進一個班級,為布置一新、琳瑯滿目的自然角所吸引,后來發現,架子上精美的盆栽滿滿當當,綠意蔥蔥,儼然一個小小的“盆景園”,而屬于幼兒自己的種植植物卻十分稀少。一盆精美的盆栽與一盆自己種植的植物,前者可能僅僅帶來觀賞的作用,后者卻可能引發觀察、記錄、探究、護理等一系列有意義的行為。教師在開學初創設自然角時,重點在于美化創設構造,對于種植和飼養基本沒有規劃。有的教師只是發一個通知,讓幼兒帶一些動植物來園,在自然角隨意擺設。
這類自然角不僅動植物種類多、數量多,且創設擺放具有一定的常規分區,看上去規模很大,豐富多彩。對此,教師要多問幾句:在有限的班級環境中,大規模地擺放是否合理?是否適合植物生長?是否適合幼兒操作?是否有利于幼兒發現?教師為了滿足自然角評比的需求,再加上對自然角教育功能的認識不夠,往往會走入追求規模的誤區,沒有考慮到空間的適宜性和幼兒的心理需求。這樣看似“熱鬧”的自然角,不能發揮出更多的教育功能。
雖然自然角的創設是每個學期的“必修課”,但往往一開始轟轟烈烈,后來無聲無息,逐漸被遺忘。這類自然角的環境,從開學初到學期末,內容、環境基本沒有變化,更多的是教師、保育員參與管理。教師既沒有為幼兒的日常照料、探究提供支持,也沒有去關注幼兒在自然角中被引發的興趣。
要走出自然角創設的誤區,教師應該明確自然角創設的目的,即充分挖掘自然角創設的教育價值。
推開窗戶,清新撲鼻而來,自然就在眼前。自然角正是幼兒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的一扇窗口。在這里,幼兒可以天天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探索,從發激發幼兒對自然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自然角是幼兒實踐操作、自主探究的樂園。自然角的內容與材料是從周圍環境中精心選取的,它有目的、有層次地呈現在幼兒面前。幼兒在這個樂園中,與材料充分互動,開展種植、養殖、觀察、實驗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培養科學興趣、探究能力,獲得多元發展。
自然角不僅是探索實踐的園地,也是幼兒科學體驗的重要載體。如果教師能夠了解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在自然角中為幼兒提供不間斷的支持,幼兒就可以成為自然角的主人,在與自然角的互動中親身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
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充分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在自然角的創設初期,可以充分解放幼兒的頭腦,鼓勵幼兒大膽思考,讓幼兒參與班級自然角的創設規劃。
1.讓幼兒規劃空間
結合班級實際空間情況,利用窗臺、走廊、置物架等靈活創設自然角環境,滿足有陽光、利于操作等條件。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一些話題進行討論。例如,我們班的自然角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哪里適合植物更好地生長?
2.讓幼兒劃分區域
自然角怎樣體現功能性?我們還可以在自然角做什么?師幼再次通過共商、討論等方式,規劃自然角區域,如觀賞區、實驗區、飼養區等,既方便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又能美化自然角環境。
3.讓幼兒選擇內容
教師要了解幼兒心目中的自然角,了解幼兒想種植什么、飼養什么,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篩選出自然角的創設內容。例如,小班幼兒對飼養小動物感興趣,想養兔子、烏龜、金魚、鴨子、小雞等,教師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投票決定在自然角飼養兔子。
1.走進自然參與收集
教師要引導幼兒走進大自然,在更廣闊的空間里收集與發現,并將自己的收集與發現在自然角中進行分享。
2.走出家庭不斷更新
結合主題活動的行進、季節的變化等,讓自然角的創設走出家庭,融入自然角的創設與分享交流中,不斷更新內容與經驗。
1.在空間上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結合我園小碎件項目研究的背景,教師將自然角的環境創設布置交給幼兒。教師通過前期調查、談話、小組商量等形式,畫出設計圖,羅列出自然角創設所需要的材料、綠植、種子、動物,然后幼兒從家里、隔壁班級、幼兒園小碎件專用室等地方獲取材料,布置出自己心中的自然角。
2.在結構上發揮幼兒審美力
對于自然角的種植器皿、自然角的植物裝飾、自然角的物品擺放等,教師都可以引導幼兒一起來美化。例如,引導幼兒利用廢舊物制作器皿,討論如何用別具一格的器皿將植物襯托得更加生動形象。既可以美化環境,又能引發幼兒后續觀察探究的興趣。
對于幼兒而言,參與的過程是新鮮、快樂、有意義的,自然角的管理不是由教師、保育員代替,也不是指定幾名動手能力較強的幼兒來管理,而是能讓每一名幼兒都能參與其中,成為自然角管理的主人。
工具可以引發幼兒的探索行為,幫助幼兒有目的地對自然角中的動植物進行觀察與種養。因此,教師可以在自然角中投放一些工具。一是準備不同類別的工具。除了提供給幼兒種植和管理所需要的工具,還要投放供幼兒觀察、探究的工具。幼兒自由地選擇,通過自發地嘗試或探索來獲取知識經驗。二是準備一個工具箱。將各種工具歸類放置在工具箱中,方便幼兒取放,并明確各類工具的使用方法。
記錄是幫助幼兒梳理記錄探究過程的最好表征方式,幼兒通過細致觀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構建出新的知識,在記錄紙上記錄下來,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記錄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實物記錄、圖片記錄、繪畫記錄等,要根據觀察內容與幼兒年齡特點來設計。小班可以用實物標記法,實物記錄法,可以用簡單的貼貼紙、敲小印章等方式積累,還可以直接在墻面上記錄;中班可以用圖形標記記錄,如用綠色表示生長旺盛、黃色表示枯萎,用長短線表示生長的狀態等;大班可以直接用表征的方式。
教師的指導可以為幼兒的參與提供有效的支持。例如,提供參與管理的時間,開放各種小時段,讓自然角成為幼兒生活的一部分;設置一些引發探究的問題,或者提供一些新的探索材料工具,讓幼兒在每次進入自然角后能夠針對性地觀察、記錄。
自然角不是班級環境中的美麗擺設,也不是單純追求規模的種植物展覽區,創設自然角的目的是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啟發、有支持的班級環境。教師要走出自然角創設的誤區,明確自然角創設的教育價值,讓幼兒成為自然角的主人,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積極互動,真正發揮出自然角應有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