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閆 銘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就是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個時期,幼、小兩階段的特點并存,互相交叉。不少幼兒缺乏過渡到小學的經驗準備,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幼兒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中,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以至于認知興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斷減弱。在幼小銜接這一特殊時期,如何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幫助家長緩解焦慮,讓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如今,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社交軟件層出不窮。微信憑借其操作簡單、功能多樣,已經成為大眾普及的社交軟件。教師平時與家長溝通,使用最多的工具是微信,各班也建有微信群。可以說,微信已經成為家園互動的重要媒介。基于此,我園充分發揮微信優勢,開展幼小銜接指導工作,幫助幼兒和家長順利渡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
教師通過班級群,了解家長在幼小銜接方面的困惑,并認真梳理、匯總了相關問題。例如,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工作?幼兒的學習環境由“動”到“靜”,幼兒能否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上課幼兒能否專注?小學上課時間為45 分鐘,幼兒園是否可以加長上課時間,以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如何能夠讓幼兒自覺主動地學習?幼兒的學習習慣該如何培養?與新同學相處是否融洽?幼兒跟不上小學的教學節奏怎么辦?等等。
從家長反饋的問題不難看出,家長對幼小銜接關心較多的問題主要有:知識儲備方面、學習習慣方面、自控力與專注力方面、同伴相處方面等。也有一小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幼小銜接的關鍵在于數學、拼音的學習,對幼兒升入小學沒有信心,擔心較多。
為了化解家長的疑慮,教師反復研討,最終形成了實施方案:以“朱繼文工作室”關于幼小銜接的知識講座為載體,通過線上研討的方式,引領家長幫助幼兒科學度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朱繼文工作室”是我園推出的微信公眾號,幼小銜接主題講座分為以下七個主題:
(一)面對即將進入小學,您擔心幼兒的數學嗎?
(二)還有五個月上小學,該把什么作為重點?
(三)科學銜接,培養幼兒計劃性。
(四)讓幼兒的玻璃心變強大。
(五)走好自我管理第一步,小學才能走更穩。
(六)幼兒專注力培養的七個秘密。
(七)升小學不僅要生活自理,更要學習自理。
這七個主題的內容都配有音頻,方便家長學習。如果立刻都推出分享,家長難免會囫圇吞棗,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為此,教師根據家長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分期推送分享,并根據分享的內容,在微信群里集中討論。

由于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針對家長所提的問題,教師在線上研討時得心應手。各班教師利用周末時間,或是和家長約定時間,開展網上集中研討。隨著每一次研討,家長的觀念逐步轉變,對幼小銜接有了更深的認識。例如,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幼兒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幼兒自己去做。當幼兒遇到困難時,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要不斷給予幼兒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幼兒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以便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同時,教師也在線上研討中獲得了大量信息,使工作更具針對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幼小銜接工作從來都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對于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來說,不僅是人生一次小小的轉折,也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條件。”在家園合作進行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幼兒園應處于主導地位,幫助家長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積極與家長保持溝通與合作,將幼兒園內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入到每一個家庭中。
(二)由于家長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質、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家長接受指導的態度存在差異性。有的家長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并愿意接受現代教育信息;有的家長消極被動,不能自覺主動地參與其中。不少家長愿意投入精力、財力幫助幼兒順利過渡幼小銜接階段,但不知道從何入手。線上研討給家長指明了方向,也讓家長有了付諸行動的動力。
(三)現代信息技術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便利,讓原來只有通過家長會才能解決的問題有了更多的選擇。家長參與的時間靈活,家園共育有了更多的機會。微信平臺研討模式為家園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促使家園互動更加便捷高效。
信息化教育推動幼小銜接的創新探索,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與探索。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云溝通”各助推各項活動的開展,可以推動教師從“行”到“思”再到“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轉變思維、收獲效果,激發了教師教研創新改革的熱情;另一方面,運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助力幼小銜接,可以進一步萌發幼兒對小學的向往。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幼小銜接工作,保持情感鏈接是關鍵,通過社交軟件實現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頻繁互動,形成幼兒園和家長之間觀念認同的“連心橋”,驅動家園共育,云牽手、心鏈接、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