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 艷
生活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幼兒自我服務、能力鍛煉的直接途徑,又是培養幼兒獨立、自信人格的重要環節。其中,午餐活動在生活活動中尤為重要。課程游戲化理念要求教師用課程的意識去解決生活問題,盡量減少教師干預,支持幼兒制定自己需要的規則,讓幼兒嘗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如何開展適合中班幼兒的自主午餐活動呢?為此,我園進行了一些嘗試。
在以往單調的就餐活動模式下,教師看到幼兒總是整齊劃一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進餐,教師不斷強調要求:“身體要靠桌子近一點”“吃飯的時候不許說話”“左手要扶好盤子”……過多的要求會讓幼兒覺得“吃”只是一種任務,更談不上享受了。用餐是一種享受,要讓幼兒擁有愉悅的用餐心情。
教師為幼兒創造完美環境的同時,也使幼兒失去了許多判斷美與丑的機會,失去了親手改變環境、創造生活的機會。教師要與幼兒商量、討論,不斷調整就餐環境。以前的就餐環境簡單劃一,幼兒參與性弱。經過一段時間,幼兒已經不再滿足現狀,于是向教師提出建議:“我在家里用筷子吃飯了,我也想在幼兒園用筷子吃飯。”“老師,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外面大酒店吃飯,桌上中間放了一盆超級漂亮的花。”“老師,我和媽媽去過咖啡廳,我好喜歡那里的環境。”……在師幼討論后,就餐環境發生了變化:創設家庭式的就餐環境,鋪設美麗的桌布,擺上漂亮的當季鮮花或盆景、桌上放置了餐墊、濕巾紙、勺子和筷子供幼兒選擇。

在幼兒就餐時,室內配上溫馨輕柔的輕音樂。進餐前,負責菜譜播報的幼兒去點擊電腦自由選擇音樂,如貝多芬的鋼琴曲《致愛麗絲》《藍色多瑙河》、流行伴奏曲《夏天的風》《清晨》等。幼兒仿佛置身于一個音樂茶座或是一個小家庭,幼兒在溫馨的環境下用餐非常開心,菜量也顯著增加。
以前的午餐活動,幼兒只能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用餐,同組的伙伴也是固定的。而實施自主午餐后,教師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了幼兒,幼兒可以每天選擇與自己喜歡的同伴一起用餐。自從能自由選擇用餐伙伴,幼兒別提有多高興了,每天都早早地約定好吃飯的同伴。幼兒享受著自主午餐的樂趣,感受著和好伙伴在一起的自由。自主午餐在幼兒看來不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享受。同時,這樣寬松、美好的環境還多了一份家的溫馨、輕松和愜意。
中班是幼兒動手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就餐的初期。在幼兒就餐使用筷子和勺子的交替時期,如何幫助幼兒自然、輕松地過渡,尊重幼兒發展節奏的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為此,教師把使用就餐工具的權利還給幼兒,每日提供足夠數量的筷子和勺子,由幼兒自主選擇就餐工具。動手能力強、有過使用筷子經驗的幼兒會主動挑戰使用筷子,而缺乏已有經驗的幼兒剛開始會選擇勺子。一段時間過后,使用筷子的幼兒越來越多。原來,同伴之間的影響具有積極的作用,一些剛開始不敢使用筷子的幼兒,看到同伴使用之后,有了嘗試的勇氣,在一次次嘗試中,逐漸習得使用筷子的本領,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在此過程中,幼兒是積極的挑戰者、主動的實踐者。
數量要得當。以前分發飯菜的盆、勺等餐具只有一套,實行自主午餐后餐具數量明顯不夠,餐具過少還容易導致等待時間變長。教師添置了一些分發飯菜的餐具,保育老師提前把分發飯菜的勺子放到飯菜的餐具中。這樣,四名幼兒可以同時盛飯菜。
餐具要適宜。“稍深、邊緣厚、可疊放”的餐具比較適合幼兒用餐需要。“稍深”,幼兒端飯時湯水不容易潑出來;“邊緣厚”,指餐具的邊緣有一定的厚度,防止幼兒燙到皮膚,利于幼兒拿取;“可疊放”,指餐具可疊起來放置,這樣存放起來就不會占用較大空間。自主午餐給予幼兒自己分發飯菜的機會,同時對幼兒園的餐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踐中,教師、保育員不斷調整餐具,選擇適合幼兒、方便幼兒的就餐餐具,讓幼兒的自主午餐活動更加順暢、和諧。
眾所周知,菜譜播報活動是午餐環節的常規“開胃菜”,以往都由教師安排幼兒開展,與課程游戲化理念有所偏差。教師立足兒童本位理念,把菜譜播報活動由教師設計轉為幼兒自主安排。教師把這項權利交給幼兒,由幼兒決定菜譜播報形式,幼兒的許多播報形式讓人耳目一新。有的幼兒用猜謎語的方式播報菜譜,讓幼兒在傾聽—猜測—感受成功—品嘗的過程中,喜愛上這種活潑播報的形式。以前一吃韭菜就吐的安安自從猜對了韭菜謎語后,一改往日對韭菜的不喜之情,開始喜歡上它的獨特味道。豐富多彩的餐前播報活動,不僅讓幼兒了解了有關飲食方面的知識,還讓幼兒帶著一份美好的心情進行午餐活動。
為了創設溫馨、舒適的“家庭式”就餐環境,“自主午餐”環境需要每天布置。那么,布置的任務由誰完成呢?教師通過和幼兒共同討論,決定由值日生負責這項工作。布置什么?如何布置?幼兒又經歷了一次“頭腦風暴”。最終決定,菜譜播報結束后,由值日生鋪設桌布,擺上鮮花或盆景,放置餐墊、濕巾紙,每天按小組的人頭點數發放勺子和筷子。
午餐環節預留了很多幼兒自我服務的空間。在值日生準備好餐具后,幼兒可以放餐墊、拿餐盤,根據飯量自主盛飯;進餐結束后,自己收拾餐具,清洗餐墊,用濕巾紙擦拭桌面上的菜漬。這一系列的餐前、餐后自我服務工作,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讓幼兒感受到自我服務的樂趣。
總之,自主午餐的形式避免了整齊劃一的單調模式,給幼兒營造了充滿民主和人文氣息的用餐氛圍。幼兒不僅吃出了好心情、好味道,還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為他人服務的意識,獨立性、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中班早期幼兒年齡小、能力弱,剛開始每組推舉一名能力較強的幼兒做值日生,為大家擦桌子、鋪餐布、鋪餐墊、布置餐桌、拿取餐盒等。在“自主午餐”推進過程中,教師發現有的幼兒盛飯菜的技巧掌握不到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區域活動中開展有關盛飯的游戲,如夾花生米、撈太空沙、筷子夾面等,讓幼兒在活動中練習手腕的動作,提高手部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一周下來,在值日生的示范引領下,每組幼兒開始輪流做值日生,參與擦桌子、鋪餐桌、布置餐桌等工作。但鋪設餐墊的任務,由同組幼兒各自完成。由于自主午餐的流程比較多,為了防止出現取餐混亂的現象,教師設置了科學的取餐路徑。教師按照路線提示幼兒排隊取餐,先洗完手的一組幼兒先取餐,其他幼兒一起做手指游戲。為了防止取完餐的幼兒和排隊的幼兒交叉碰撞,教師還在地面上劃出標志提示幼兒。
一個月后,自主午餐發展到幼兒實現自我服務的程度。教師將原先保育員從事的盛菜、清點餐具、洗涮碗筷等工作完全交給幼兒。當然,自主午餐不是完全的放任,良好的規則是幼兒自助午餐順利實施的有效保障。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教育需要以幼兒為主題,尊重幼兒發展。規則由幼兒自主協商、制定,并張貼上墻,提高了幼兒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
自主午餐蘊含著大量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契機,如自我取餐、整理餐具等行為可增強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排隊取餐讓幼兒學會耐心等待。在自我服務過程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自主午餐雖然是一項小小的改變,但改變的是幼兒對就餐的態度,由“要我吃”變為“我要吃”,幼兒就餐的主動性大大增加。自主午餐既培養了幼兒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按需取食、健康配餐、不浪費糧食、排隊等待、文明用餐等良好習慣,讓幼兒學會并享受生活。自主午餐對教師來說,最大的改變是兒童觀和教育觀,讓教師學會了放手去相信幼兒、發現幼兒、支持幼兒,點亮幼兒成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