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蕓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提供機會和條件,讓幼兒能大膽表現和創造美。”如何促進幼兒在兒童戲劇中的積極表現,需要找準教師在兒童戲劇中的角色定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明:“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兒童戲劇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三者角色之間的交互扮演,推動兒童戲劇的創作與演繹。
幼兒園兒童戲劇的主題大多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活動實踐為多,將生活經驗和活動實踐進行藝術化表達。在劇本創作中,教師要把自己定位為支持者,從幼兒本位出發,認同幼兒對自己經驗和實踐進行重構和創作。劇本是兒童戲劇的文本基礎,是戲劇演出對話的參考語言,基于幼兒思維的特點,與成人思維存在巨大的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對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的賞析或者已有兒童戲劇的觀賞,幫助幼兒積累相關的經驗與方法,支持幼兒劇本的創作。例如,兒童劇《灰灰的新樂園》,是有關幼兒對生命感悟的劇本。教師在肯定幼兒對生命思考的同時,應和幼兒一起閱讀繪本《爺爺的新工作》,感受繪本里明晰的畫面和溫情的文字,感悟主人公對爺爺的思念與期望,然后創作出讓幼兒表達對灰灰情感的語言。
角色設計是幼兒對劇本的豐富,是幼兒積極思考與尋找戲劇沖突的過程,更是幼兒己有生活經驗與其他認知經驗相聯結的創意表達,需要老師給予支持。例如,在兒童劇《誰咬了我的大餅》中,幼兒增加了小貓和小狗的角色,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把它們的造型用耳朵的形狀進行替代,完善了劇本,使得整個演出內容與生活經驗相貼近。兒童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幼兒的情感需求下,增加了“仙女”的角色,讓“仙女”把小女孩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正是教師給予了幼兒最大支持——自由的創作空間,他們能完全地展現戲劇天性。
兒童戲劇的分角色扮演與表演游戲有著本質的區別。表演游戲以游戲為主,是自發性扮演活動。而兒童戲劇的角色表演環節更關注表演,并且整個表演活動有計劃,表演目的明確,角色的確認由幼兒自行決定。在表演練習過程,教師要以合作者身份,參與整個戲劇的排演,平等地與幼兒共同商討,最后達成角色扮演的共識。
教師要從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入手,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打破支配與被支配的傳統模式,建立平等對話的師幼關系,激發起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在演出音樂舞美的準備環節,幼兒有著自己的聯想力,教師則有著更高的藝術審美力,需要師幼密切配合。例如,兒童劇《新賣火柴的小姑娘》超大的LED 屏上,幼兒共同繪制的火雞大餐,與小姑娘的破舊衣裳呈現出強烈的對比,讓劇情轉變中的表演更為自然流暢。兒童劇《小黑魚》背景音樂選擇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們的意見,選擇了法國作曲家圣·桑的作品《水族館》。
兒童戲劇在舞臺上的表演形式是多樣的,有歌唱式、啞劇式、童謠式等。劇本怎么演?舞臺上的轉場怎么做?道具怎么上?面對一系列的表演問題,教師要提前謀劃,做好表演形式的信息儲備,再根據前期的所有環節進行整體設計,從藝術性角度統籌所有的舞臺細節,使幼兒在舞臺上出色演繹。
在藝術性更強的舞臺表演中,教師要指導幼兒選擇合適的方式,重視舞臺表演的各個環節,多途徑地提升幼兒審美能力。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兒童戲劇活動真正回歸到“童心本位”,教師在藝術創作和演繹過程中,要深化幼兒的審美認知,推動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