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彥如 余聰慧 薛甜 張文倩 王宇鷹
我國第四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失能及半失能的老年人約有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8.3%,其中農村失能老年人生活狀況更為嚴峻,如何應對其照護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亟待關注的重要問題[1-2]。家庭成員作為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顧者,在照護老人基本生活、康復鍛煉、養成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3]。但大量研究[4-5]表明,家庭成員并非專業照顧者,其照護行為存在諸多問題,如專業知識匱乏、照護技能欠缺,社會支持資源匱乏等,這不僅嚴重影響失能老年人身體康復及生活質量,而且影響照顧者自我身心健康狀況。目前關于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區[6-8],對農村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特別是其照護行為狀況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對農村地區失能老年人照顧者進行調查,以期了解其照護行為及影響因素,為提高照顧者健康管理能力,改善失能老年人生活狀況,完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2019年3—11月從河南省開封市4個縣中選取2個縣,再從2個縣中選取48個村的失能老年人主要照顧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開封市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無遷入或遷出史;不同程度失能且居家養的老年人[9];承擔失能老年人主要照護責任者;意識清晰,說明研究目的后自愿參加者。排除條件:聽力或語言表達障礙等照顧者;有償照顧者。
(1)一般資料調查:內容包括失能老年人基本情況(年齡、性別、子女個數、文化程度、疾病史等)和失能老人照顧者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照護經驗、家庭關系、經濟狀況、照護負擔等)。
(2)Katz日常生活活動:采用Katz-ADL量表調查,該量表由Katz于1963年研發而成,用于測評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包含進食、穿衣、如廁、床椅移動、大小便控制和沐浴6項基本日常活動,1~2項活動不能自理者為輕度失能,3~4項不能自理者為中度失能,5~6項無法自理者為重度失能。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817[10]。
(3)失能老年人照顧者居家照護行為評價:采用由程彥如等編制而成失能老年人照顧者居家照護行為評價量表[11],包括生活護理(4個條目)、照護技能(5個條目)、疾病知識(4個條目)、經濟支持(3個條目)、心理支持(6個條目)、社會支持(4個條目)6個維度,共2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無任何困難”至“非常困難”分別賦值1分、2分、3分、4分、5分。總分為26~130分,總分越高表示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照護行為狀況越差。其中,26~65分為照護行為良好,66~104分為照護行為一般,105~130分為照護行為不佳。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7,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725~0.845。
本研究在獲得村委會及村衛生所的支持與幫助下,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嚴格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研究對象,采用統一標準介紹研究目的、意義及填寫方法,簽訂知情同意書并入戶一對一調查,現場核實填寫無缺失項后收回。調查對象有閱讀或理解有困難時,調查員先詳細解釋說明再根據其回答內容代為填寫。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520份,收回有效問卷508份,有效率97.69%。
數據采用EpiData 3.1軟件雙人錄入,邏輯檢查無誤后采用 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線性回歸法模型。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顧行為總分為92.95±15.08分,照護行為良好者有28人,占5.51%;照護行為一般者357人,占70.28%;照護行為不佳者有123人,占24.21%。照護行為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為經濟支持4.03±0.72分,疾病知識3.92±0.76分,照顧技能3.62±0.78分,社會支持3.45±0.78分,生活護理3.44±0.80分,心理支持3.43±0.77分,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護行為狀況(分)
單因素分析發現,失能老年人的性別、文化程度、失能程度,照顧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照護負擔、照護年數、與老年人的關系對照顧者照護行為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農村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護行為得分比較(n=508)

續表
以農村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護行為總分為因變量,對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采用Stepwise的方法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發現:照顧者年齡、性別、照護負擔、與老人的關系及老人失能程度是照顧者照護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農村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護行為的線性回歸分析
農村地區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護行為總分為92.95±15.08分,94.49%照顧者照護行為處于一般偏下的水平,主要照護行為問題為經濟支持、疾病知識和照顧技能。這可能是失能老年人較一般老年人而言,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12],加之農村地區家庭人均收入及養老保障標準相對偏低,醫療衛生資源可獲得性差,“因病致貧”現象較為嚴重[13]。本次調查也發現28.9%~39.7%的失能老年人患有2~3種慢性疾病且以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為主。但大部分農村照顧者文化程度處于初中及以下水平,疾病相關知識儲備及日常照護技能嚴重缺乏[14],因此,這3個維度照護行為存在的問題較多。
與之相反,照顧者社會支持、生活護理、心理支持維度照護行為問題相對較少。這可能與他們覺得照顧老人主要是提供一日三餐,對心理健康、精細化照護、社會支持等照護行為關注度較低有關。大部分農村照顧者認為照護失能老人是自己的家務事,不愿意拖累親戚、朋友,或向村委會、村衛生所等尋求幫助,更不善于主動向他人傾訴,遇到問題時往往通過吸煙、飲酒、偷偷哭泣等消極方式緩解壓力。這提示,在失能老年人依舊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大背景下,社區應意識到改善農村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照護行為的重要性,更加關注農村非正式照顧者這一弱勢群體,及時了解其照顧行為狀況及影響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提高其居家健康管理能力。
3.2.1 照顧者性別 研究發現,農村失能老年人照顧者以女性為主(56.30%),且女性照顧者照護行為得分高于男性照顧者,這與史薇等[15]研究結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女性本身心理比較敏感脆弱,處理問題易情緒化,加之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影響,女性依舊承擔著失能老年人及家庭主要照顧責任,照護壓力較大,照護中存在的問題較多,更需要外界給予支持[16]。社區干預時,特別是對于女性照顧者,應及時關注其照護行為狀況,提高自我心理防御能力,指導其學會自我調節放松,及時釋放負面情緒,幫助其以理性科學的態度和良好的身心狀態應對照護壓力[17]。
3.2.2 照顧者年齡 多因素分析發現,年齡>70歲照顧者照護行為水平最差,其次是30~50歲照顧者。這可能是老年高齡照顧者隨著自身體質的下降,額外的照護工作會導致其身心負擔急劇加重,照護行為水平隨之下降。而30~50歲的照顧者正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不僅要贍養失能老年人,還要供養子女上學、蓋房買車、為子女操辦婚禮等,身心負擔相對其他年齡段更重,照護行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這提示,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時,應根據失能老年人照顧者的年齡因素,制定個體化的扶持策略,如為中青年家庭照顧者提供就近就業機會、增加其子女上學生活補助、減免失能老年人醫療費用等。
3.2.3 照顧者照護負擔 照護負擔不同的照顧者,其照護行為水平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照顧負擔重的照護者,休息調整的時間較少,易出現疲憊、食欲下降、腰酸背痛等身體不適,照護行為存在的問題也相對增加。因此,社區應構建長期養老幫扶機制,以家庭關懷為切入點,積極完善村委會、衛生所、養老院及志愿者等社會支持網絡系統,調動家屬、朋友、鄰里等網絡參與度,根據長期照顧者實際需求,提供日托、月托、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喘息服務,幫助照顧者分擔長期照護壓力,改善其照護行為狀況。
3.2.4 照顧者與失能老年人的關系 失能老年人照顧者以子女(49.61%)和配偶(34.25%)為主,這與沈珵等[18]調查結果一致。老人配偶和子女的照護行為總分95.80±15.20分、93.15±14.85分,明顯高于孫輩及其他照顧者。究其原因可能是較其他照顧者而言,配偶和子女作為家庭的核心成員,與失能老人共同生活的時間最長,承受的照顧壓力也最大,且大多數子女或配偶自身也處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從某種程度上講,也需要他人給予幫助。因此,在完善居家養老服務時,應特別關注失能老年人家庭核心成員的訴求,提高基層醫養護服務可及性,定期提供免費體檢、義診等活動,利用現代化通信設施和社交網絡平臺,開展慢性病知識、心理健康講座等,幫助照顧者及時了解健康相關信息,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
3.2.5 老人的失能程度 重度失能老人照顧者照護行為水平明顯低于中度、輕度失能老人照顧者的照護行為水平(P<0.05)。調查發現,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越重,患病種數也越多,老人病情及自理能力也會越差,照顧者不僅要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還要有專業化、規范化疾病知識和照護技能等,照護行為壓力相對增加。這與楊黎等[19]調查結果一致。因此,老人的失能狀況與照顧者的照護狀況是相互影響的,干預時應意識到提高失能老年人照顧者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開展失能預防相關健康教育,加強失能老人老年綜合征及各種急慢性疾病管理,為其積極營造健康居家環境,延緩老人失能進程,進而減輕照顧者照護負擔,改善其照護行為狀況。
農村失能老年人居家照顧者照護行為水平整體偏低,94.49%的照顧者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特別是經濟支持、疾病知識、照護技能等方面。社區干預時應根據照顧者的性別、年齡、照護時間、與失能老年人的關系及老年人的失能程度等影響照護行為主要因素,給予更科學、精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建立適合農村地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通過多種形式、渠道開展失能預防相關科普知識,提供上門服務、日托、月托等多種喘息服務模式,有效提高其健康管理能力,改善失能老年人居家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