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 殷彩欣 徐芳 葉秋枚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健康觀念的更新,患者對人文關懷和健康行為方式指導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將人文關懷納入護理職業教育中,良好的人文關懷品質對引導護生從業后的護理行為至關重要[1-2]。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 )由 Green 等于1980年提出[3],PRECEDE 是 predisposing , reinfo rcing , and enabling causes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的縮寫,即教育診斷評價中傾向、強化及促成因素;而PROCEED 是policy , regulatory ,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的縮寫,即教育/環境發展中政策、法規及組織因素。該模式構建一個系統的框架,將理論模式和干預措施恰當地運用于連續循環的9個步驟中,即社會性評估、流行病學評估、行為環境評估、教育組織評估、管理政策評估、實施、經濟評價、影響評價、結果評價,形成全面系統、持續動態的指導。國內外課程中對該模式有一定的介紹[4-5],國內主要運用在健康教育和護理評估中,如何將這一模式有效地應用于干預人群信念和行為的改變,國內少有涉及。本研究運用格林模式教學來提高臨床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本研究對象為醫院2018—2019年接收的全日制本科實習護生,選取2018年7—12月醫院實習護生72名作為對照組,2019年7—12月實習護生76名作為觀察組,兩組均為女性,年齡19~22歲,平均年齡20.04±1.26歲,臨床實習2個月。兩組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實習護生在同一組帶教老師指導下實習。對照組采用傳統的一對一導師制教學方法,每周安排1次小講課,課程中有涉及人文關懷的內容。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格林模式9個步驟循環的教學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2.1 干預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護生的人文關懷認知度和關懷能力進行評估。護生入臨床科室1周內,研究組成員向護生發放自評調查問卷,調查護生對人文關懷的認知情況,系統地獲取實習護生臨床實踐中影響其人文關懷能力的相關因素,再將這些影響因素分為傾向因素、強化因素及促成因素。實施干預后2個月再對實習護生人文關懷的認知情況及能力進行系統評價。
1.2.1.1 評估護生人文能力的傾向、促成和強化因素 評估發現,護生對護理人文知識掌握情況較少,相關知識培訓學習較少,臨床實踐中關注度較低 。因此,本科護生不完全具備臨床實習行為發展的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
1.2.1.2 促進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傾向、促成和強化因素的措施
(1)傾向因素:指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的動機、愿望,或是誘發人文關懷行為的因素,包括實習護生的知識、態度、信念及價值觀。每周組織針對性小講課,滾動4周(見表1)。并指導護生網絡查閱人文關懷文獻資料,組織互助學習,自學《關懷護理學》等課程。

表1 本科實習護生培訓內容及時間安排
(2)促成因素:即實現人文關懷所必需的技術和資源,主要包括學校課程的學習、醫院的教育培訓等。實習醫院構建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掌握實習護生的思想動態和個性化需求,讓實習護生本人首先能感受到醫院及臨床老師的關懷。其中包括:①了解和關心護生的生活,安排外市來院實習護生入住單位宿舍,或為其提供合適的租房房源,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②對實習護生的排班人性化,設置護生排班需求本,為有特殊情況的護生提供調班便利;③在業務工作中注意尊重護生,多指導鼓勵,少批評命令,對做得好的方面及時給予認可和正向激勵。
(3)強化因素:指激勵護生人文關懷行為維持、發展或減弱的因素,主要來自臨床實習教師的影響、實習同伴的影響和患者的需求等。具體涉及:①提高臨床教學老師的人文素養。評估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進行帶教前集體備課及培訓,教學相長,回顧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提高人文關懷教學能力。②教師在臨床教學過程中主動示范照顧患者時的人文關懷行為[6]。③在理論授課和技能培訓時滲透人文關懷理念。授課中除了講解疾病的觀察護理外,結合案例分析可實施的人文關懷行為;在實習技能培訓中,融入人文關懷的細節實踐,如操作前關窗和拉床簾、自我介紹和治療益處的解釋,操作時的動作輕柔和隱私部位的保護,操作后的細心交待和舒適體位安置等。④在實習期間為實習護生提供及時連續的臨床指導,鼓勵護生在實習期間相互聯系交流,建立微信群,便于及時互動交流、解答疑問。對于臨床護理人文關懷落實好的同學及時在微信群中提出表揚激勵,促進相互學習。
1.2.2 人文關懷干預的格林教育模式流程 ①以“護理專業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為工具對實習護生進行系統評估,確立診斷,分析其人文關懷認知及行為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從而確立臨床教學中干預的重點。②針對傾向、促成及強化因素分別提出臨床教學中相應的干預策略,進而實施臨床教學干預。③評價過程、結果和影響。
(1)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采用“護理專業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該量表為黃弋冰等在2007年以Watson 的人性關懷理論及操作性理論模型為依據編制的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該量表包括8個維度、共4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說明人文關懷能力越強[7],Cronbach’s α系數為0.904,分半信度0.925,重測信度0.824,內容效度為0.960。
(2)滿意度評價:采用李克特式調查問卷[8],設計“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5個梯次,分別調查實習護生對格林模式教學的滿意度和患者對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滿意度評價。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干預教學模式前,兩組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除了“健康教育、科學解決健康問題”2個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觀察組“促進情感交流、灌輸信念和希望,協助滿足基本需要,人道、利他價值觀,幫助解決困難,提供良好環境”這6個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

表2 兩組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實習護生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護生對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比較
格林模式教學與普通教學的本質區別在于普通教學模式只是單純注重知識的補充,對信念的改變和行為的督導方面關注不夠。格林教學模式除了關注知識的學習,同時注重臨床教育中信念和行為提供全面系統、持續動態的指導[9]。本研究應用格林模式系統地獲取實習護生臨床實踐中影響其人文關懷能力的相關因素,探討這些因素與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認知的關系。借此作為切入點進行介入,確定干預目標、實施策略和評價指標,從而使教學措施更貼近護生學習需求,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優化了護理隊伍的發展[10],也促進了本科護生對基礎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的掌握。
護生畢業前的實習體驗對其今后從事護理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在實習期間做好人文關懷能力培養及提升尤為重要[11]。實習護生初離校園,從學生到社會工作者角色的轉變,換位思考、理論結合實踐能力的提升,均需要在社會臨床實踐中去歷練。帶教教師是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臨床帶教過程中教師所展現的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護生,然后才轉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文關懷能力。其次,實習醫院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的人文關懷氛圍非常重要,能更好地激勵學生,發揮其人文關懷潛能。總之,格林教學模式對于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提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