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2021教育部調整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錄取比例,要求按照1:1進行分流,意思就是要求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招生人數比例要達到1:1。并且要求民辦高中清退沒有達到普高線的學生,那這一強制方案執行后中考將比高考還受到關注,家長的焦慮也將從以前的高考提前到了中考。
【關鍵詞】中職改革;專業設置;目標培養方案
一、中職技校的學習內容和發展前景
其實我們都知道中職培養的就是藍領工人為主要方向,培養的是技能人才,但是這個技能又不屬于高科技技能,屬于基礎類技能工種。在中職技校,我們所了解到的課程內容設置,也是一種最基礎最簡單的學科知識。國家劃線把線上的一部分人劃到了高中線下的一部分人劃到了職高技校,這一項操作就充分說明了國家對普高和職高的區別對待。也就是說,國家現在不需要那么多白領,更需要的是藍領工人。在我們生活的一些基礎崗位里,近年來大學生出現了很多“上不去下不來”的癥結,自己心里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大學生,而不應該去那些工人崗位。而平臺生活里,多數崗位都屬于技術崗位、普通工人,這些人才的大量缺乏,導致了國家最終出臺分流政策。從目前中職的課程安排來上看基礎部分,都是非常淺知易懂的。在基礎學科以外安排了絕大部分的技能學科。職高與普高最大的區別就是加入了技能課,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所有專業的設置都是基礎文化教育配備技能課程。比如說護士、汽修、幼師、烹飪等等。這些行業里的基礎工種,國家認為完全可以勝任,所以會把它列入他中職高職學校里。避免人才浪費,避免大材小用。
二、中考分流的焦慮緣由
在我們這個話題里面最大影響的,就是家長對中考分流的焦慮。首先就是中職的繼續學習和就業方向。我們都知道中職畢業拿著中專文憑,如果不繼續就只有找工作了。雖然有3+2這種五年制模式,但是對于未來的就業,這些文憑遠遠不夠。另外,初中畢業學生未成年,仍處在一個年齡不能自我約束的階段。沒有自我約束的孩子走向社會大人擔心各種情緒的問題不能自我管理。它不比高考,高考失利可以選擇復讀或者三本,而初中‘一刀切’貌似咸魚翻身的機會都不給,復讀僅屬于社會型考生再次考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勢必再次引起家長恐慌!高中畢業時已經滿18歲,即使不讀書去選擇社會打,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但是初中生上不了學又不能打工面臨著兩難!再談一下中職的大環境,在很多年以前上高中比較容易的時候,中職分流出來的都是準藍領的對象,只是以前可以作為個人意愿去選擇,而當今是國家給你選擇!讀書的氛圍學習的氛圍決定了成長的氛圍,所以很多家長認為,這個圈子阻礙了自己的孩子后續發展,不愿意把孩子送進中職。
三、對于中職專業及課程設置的改革
中職在家長眼里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里面中職要有新的整改方案。首先在課程設置上要重新整合。現在的中考分流過去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比以前的知識含量高。教材以及授課內容上,我們可以難度提高進度加速,課程設置要“以人為本”。以往中職教育的課堂還是以理論為主。在課堂上講的知識過精,沒有對學生留下創新的空間。終極教學方法,要提一個新的高度。教學設計,教學策略要有一個重組。在教學上要更重視的是教學互動性。而傳統教學是你問我答我講你聽。中職畢業面臨的是學生技能的獨立運作。那么教師要在課堂上把實踐性的活動加重比重。其二,中職學生本身對學習的興趣不是很高。教師在進行傳授解惑的過程中,沒有注意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氣氛不夠活躍課堂,不能讓人振奮,學生都是為了拿畢業證而讀書。學習興趣自然提不起來。中職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一切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為就業來安排,實際上中職教育就屬于一個企業的訂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職的就業率和跳槽率非常不理想。不講誠信,盲目跟從是這些行為導致的的主要原因。那么思政教育,也是中職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目標培養方案
中職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一切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為就業來安排,實際上中職教育就屬于一個企業的訂單。培養方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校企合作。
引入校企合作機制,開展職業體驗。學生不僅要體驗企業的生產,還要體驗企業工人的生活。接受企業文化宣傳,接受企業教育。一,企業需要為導向,以企業生產目標要求。學校與用于用人單位要緊密的相連。
我們不但要與用人單位緊密合作,還要有健全的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擇業自主創新,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中等職業學校要遵循市場的導向性、培養目標的多樣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在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構建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構建的根本思路應該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那么,緊密依托行業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指導,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革專業課程,實施模塊化課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學生技能水平為主要抓手,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的力度,使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彰顯職業教育社會性和就業性的特色。
最后是提高師資力量,加大優師步伐,招聘新老師的時候要體現出他的“專”,傳統串崗換崗師資情況杜絕發生,不能隨之改變老師的專業性,不要一個老師可以兼任多個專業領域,俗話說得好“術有專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嚴肅性!
綜上所述,打造一個合格的中職畢業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只有大量涌現的中職優秀人才優秀事跡才能從算是中職的成功革新,得以實際行動去說服家長和學生。這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一件事,它有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國家給中職分攤了跟普高同等的份額,他跟普高具有同樣艱巨任務,都是培養新時代的學子,都是為祖國培養人才。分工不分高低。工作沒有貧賤,每一份工作者都值得我們尊敬。中職分流教育是兩種不同方向不同角色的模式培養,這是教育改革的新風向,讓我們拭目以待中職教育更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