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彭一葦
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湖北亟需疫后重振。2020 年4月,中央提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
做好“六穩”“六保”,需要企業復工復產、有效運轉;企業有效運轉,則需要一份份訂單。如何保訂單、抓訂單、追訂單,成為眼下企業復工復產的“關鍵點”。
2020 年6 月9 日至6 月24 日, 湖北日報經濟中心策劃并陸續推出8 篇“追訂單”系列報道。 多名記者深入企業,通過講述八家企業不同的“追訂單”故事,以小見大,記錄企業奮力前行、創新求生的作為,探尋湖北經濟重振的強大力量。
市場主體眾多,如何選擇報道對象?這要靠記者們對各自戰線行業的積累和挖掘。
為了讓系列稿件更具有代表性、豐富性,在確定報道對象前,記者們通過日常跑線過程中的積累和觀察,從各自戰線的不同行業中篩選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業。
《奶茶杯上的“巧文章”》報道中,中國石化化工銷售華中分公司開發奶茶杯專用料的故事,是跑線記者從2020 中國石化十大優秀品牌營銷案例中發掘而來。
跑線記者在得知這個案例后,立即與該公司聯系,得知公司牽頭開發的超高流動性注塑聚丙烯專用料MT75 已經獲得市場成功,2020 年5 月底他們開發出新一代磨砂奶茶杯專用料M75N,推出幾天就賣出200 多噸,且后續訂單不斷。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聚丙烯做成奶茶杯,講究極多。既要考慮成品杯子的外觀、透明度、握持感,還要考慮到杯子廠家的生產成本、設備工藝特點。 公司貼近市場一線,深入了解客戶需求,迅速組織開發,這才有了成功的產品。
淘金者眾多, 發財的卻是那個賣牛仔褲的人。 轉換思維,不跟風、不盲從,在“大潮流”中發現潛在新需求。記者敏銳地意識到,這樣的故事應能給生意人很多啟發。
《“全能”追日 梅開二度》報道,則是跑線記者長期關注高科技行業‘收獲’。記者了解到本身塊頭不大的追日電氣,卻力壓同行,拿下大興機場飛行區高壓電動車輛充電樁、光儲充系統及充電運營管理系統項目。追日電氣的竅門,依然是緊跟市場需求,在別人沒想到的地方快速創新。在充電樁細分市場——機場板塊深耕不輟, 以全能的綜合優勢挑戰行業巨頭,在機場充電樁領域已拿下了20 多個項目訂單。
回看這八篇系列報道中的企業,從行業類別來看,包括制造業、批發業、建筑業以及服務業等;從企業性質上,既有國企、民企,也有私營企業;企業規模上,既有大公司、大集團,也有中小微企業。
不同類型的八家企業,盡管追訂單的策略各有千秋,代表著不同行業不同市場主體努力經營的方向。這些案例,既有企業個性,又有行業特性,能反映各類企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反映經濟重振, 宏觀敘事和日益喜人的經濟指標等相關報道固然重要,但記者也要走出辦公室,深入企業一線,見人、見事,讓經濟報道三貼近,從一個個企業故事中提煉出其獨特的生存路徑,找到經濟重振的力量。 報道刊登后,一些被報道的企業負責人都深感意外:“我們自己認為很平常的經營行為,通過記者的報道得到了升華”。
該系列八篇報道,都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企業如何追得訂單,力求生動可讀。每篇報道的開頭,通過場景描寫,引發閱讀興趣。
“又一筆訂單,205 噸! ”“手機響了。 ”“王書林最近很忙,忙著……”。 “喂,是馮所長嗎? 你們那邊還有現成的‘橋塞’嗎? 我們這邊的井急等著用。 ”……
在采訪中,記者們也被企業的故事感動著。記者在采訪80 后女老板周悅時,發現周悅日子過得很操勞,既要經營商鋪,又要當帶貨主播,只有找到新的訂單,企業20 名員工、乃至20 個家庭才能維持生計。記者跟蹤采訪周悅,先后去了兩次漢口北,甚至晚上還跟著她去社區擺地攤推銷。
艱辛之外,記者還看到了難能可貴的精神力量。一次性餐具供不應求,周悅卻不投機、不漲價、保供應,寧可自己少賺錢、也要在湖北餐飲企業最艱難的時期搭把手、拉一把。這個小老板追訂單的故事,沒有高科技賦能,也沒有金融大鱷幕后撐腰,卻格外貼近生活。
從新聞傳播規律來講,這些“轉化”為故事的新聞報道更具有可讀性,更貼近讀者,有助于經濟報道從大眾化視角找到更廣泛的受眾。 通過記者講述,展現企業身處困境,不等不靠、積極自救、靈活轉型,找市場、追訂單,最終掘出了求生路。
追訂單系列報道中的企業故事, 通過一個個湖北企業面對困境不放棄,奮勇拼搏、全力活下去的故事,記者將采訪中的感動融入筆觸,傳遞出湖北奮力重振的信心和決心。
有讀者表示,一個“追”字,表現出湖北企業頑強的意志、堅韌的品質。 一個個勇于“追訂單”的故事,生動詮釋了“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
除了講述訂單故事,傳遞頑強拼搏的精神,還需從故事引發思考。
“追訂單”系列報道,每篇都配有“記者手記”,以企業追訂單的故事為藍本,結合經濟學知識,理清故事背后的“道道”,用簡潔的語言揭示關鍵路徑和邏輯,畫龍點睛,引發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長期從事交通行業報道的跑線記者, 在湖北交投智能檢測公司采訪時, 偶然知曉其子公司湖北交通工程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在云南拿下一個1300 多萬元的“超級訂單”。高速公路檢測,跨省中標的不多。 即便中標,一般不超過500萬元。 今年受疫情影響,能夠拿到超級訂單,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記者意識到這個訂單的意義,通過深入發掘,為讀者展示出一幕沒有硝煙、 卻事關企業生死的商戰 (見湖北日報2020 年6 月16 日7 版《西南邊陲,拿下最大訂單》報道)。面對央企和大型民企, 公司從全國調派人手奔赴現場實地勘察,做出完美標書。一份訂單,不僅讓企業得以繼續發展,還闖出了一條新路。“記者手記”《比對手多做“一點”》,點明了拿下訂單的關鍵。
《“牛仔褲”思維掘商機》,從牛仔褲的發明故事說起,點出轉換思維,不跟風、不盲從,在“大潮流”中發現潛在新需求的重要性;《二線企業的“全能”策略》,將企業比作體育賽場上的全能冠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最大程度增強自我優勢、超越對手的策略;《快一拍,就是“殺手锏”》,靈活運用經濟學理論,指出商品同質化泛濫的市場上,只有領先一步,才能戰勝對手……
有讀者表示:“在表現形式上, 每篇報道先講企業追訂單的故事,然后通過“記者手記”剖析訂單背后的方法舉措、創新思路及精神力量,均給企業、讀者以啟迪。 ”
系列報道刊發后,有讀者來信表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湖北日報積極關注育新機、開新局,為經濟社會發展鼓與呼,湖北日報在經濟版推出“追訂單”系列報道。記者深入企業,追蹤一份份訂單中奮斗、創新的故事,讓讀者看到疫后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決心和毅力,看到恢復經濟的動力和前景。
一組受到社會關注、讀者認可的系列經濟報道背后,需要記者們日拱一卒的專業積累, 更需要每位記者平時習慣性下基層,收集鮮活素材,多跑多問多思。 如何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大主題,還須從“小”處著眼,深挖素材,講好故事,加強思考,提煉思想,如此做出的新聞報道才能更有深度、廣度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