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江蘇省大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連云港 222000
教育技術界認為,線上與線下兩種學習方式進行優勢互補,學習效果才能最佳。線上與線下教學并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而應優勢互補。未來,教育將更多地采用混合式的模式,混合式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積極、自主的能力。
本課對混合式學習模式進行實踐探索,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化資源來優化教學,自主學習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理實一體、虛實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導游講解能力。
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生成、發展、獲取和應用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變化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很多新的學習方式和教育理念應運而生,E-learning就是其中之一[1]。E-learning是指通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方法,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學習隨時隨地變成了可能。
混合式學習整合傳統課堂與網絡在線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彌補二者不足[2]。混合式學習特別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啟發與監控的主導作用,又要非常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3]。
“古扇探美,非遺講解”是《國內導游基礎知識》主題九——風物特產與旅游項目中的非遺講解知識點,旨在引導導游專業的學生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并通過專業化的導游講解向游客傳播非遺之美,提升游覽趣味,增強游客的體驗度。
本課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融合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點[4],重點培養學生規范地進行導游講解。學生線上自學提前一周時間,課堂面授為2課時,教學設計如下。
課前,教師將教學資源上傳課堂派學習平臺,學生利用手機、平板或電腦登錄網絡教學平臺查看學習任務書。在學習任務書的引導下,帶著任務觀看中國扇子的微視頻等資料,完成平臺測試,平臺自動生成測試成績。學生查看,明確重難點,并在討論區互動交流,教師在線解惑。
1 創設情境
教師展播視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進入主題。銀燭秋光冷畫屏,青羅小扇撲流螢。彩繪花鳥,仕女畫面,風格艷麗的扇子,自古為女性所喜愛。上層社會女子多用扇子遮面,以示女性溫婉。扇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我們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意義。
2 古扇初探
中國作為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扇子最早被叫做翣,“翣”這個字是由妾和羽字組合而成。“妾”指的是侍妾,衍生為伴隨的意思。“羽”指的是羽扇,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代表著像古代侍妾那樣站在主人兩旁的羽毛扇。
據文獻記載,舜為了廣聽賢才意見來輔佐他,制作了最早的宮扇—“五明扇”。
數千年來,中國先后出現了羽毛扇、綾絹扇、折扇、檀香扇等各具特色的扇子。但以普及程度來說,團扇和折扇名列前茅。(1)團扇。含義: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又稱紈扇或羅扇。文化: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叫合歡扇。(2)折扇。到了明代,永樂帝開始主導折扇潮流。含義:能折疊的扇子,紙扇常見,小巧且方便攜帶,有“懷袖雅物”之稱。文化:手持折扇成為高雅的象征。
3 再探文化
在思維導圖引導下,利用視頻等資源,教師啟發小組合作探究,再探扇子的功能與文化,教師精講。
最初的扇子并不是用來扇風引涼的,它的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彰顯威儀的儀仗扇。扇子,在古代是一種禮儀工具,侍者拿著長柄的羽毛扇為帝王障風蔽日,之后成為一種儀仗,襯托官家威儀。
(2)生風祛暑的常用扇。西周時期,扇子開始走向實用。周昭王用青鳳和丹鵲的翅、尾制扇,宮女為他扇風祛暑,結果“輕風四散,泠然自涼”。于是,扇子從地位的象征逐漸轉變為納涼的生活用品。
(3)咫尺丹青的書畫扇。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古往今來,小小的一把扇子不僅是扇風引涼之物,更在無數名人墨客的筆墨間成為詩書畫的文化載體。
在經濟繁榮的宋代,繪畫藝術得到了蓬勃發展。有一幅琵琶山鳥圖出自宋徽宗趙佶之手,圖中琵琶果實累累,枝葉繁盛,一只山雀棲于枝上,翹首回望飛舞的鳳蝶,神情生動,別有一番趣味。而在折扇的扇面上即興創作,也是對畫家技藝的完美展現。唐寅、石濤、鄭板橋、齊白石等名家,不僅造就了獨特的“扇子文化”,也順勢將中國書畫藝術史的一部分濃縮在了這小小的折扇中。
(4)舞臺演繹的道具扇。除了書畫作品,扇子功是戲曲表演的基本功,在表達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喜怒哀的情緒方面,小小的扇子大有作為。在老生戲中,用扇子最多的當屬諸葛亮。在名段在《失空斬》的“三報”和“斬謖”兩場中,演員就通過這把扇的搖、頓、顫、抖,表現出自己面對司馬兵臨空城下的焦慮與緊張,及對馬謖不聽囑咐導致街亭失守的憤怒。在梅派經典代表作《貴妃醉酒》的表演中,梅蘭芳將扇子用得出神入化。在演到貴妃玉石橋斜倚把欄桿靠這一動作時,只看他右手指輕拈開扇子,伸過左手慢慢打開扇子,體現出貴妃高雅的神情。
4 導游講解
學生借助導游講解網絡平臺,細聽規范化的示范講解。之后,打開全景軟件,小組代表選擇一種扇子類型,從扇子的起源、類別、功能與文化等角度進行模擬導游講解。學生比對網絡教學平臺的講解評分標準,系統評、自評、互評與師評。
本環節,利用導游講解平臺,講練結合,將之前感受美、欣賞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專業化的導游講解,向游客傳播非遺之美,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導游講解能力。
5 總結拓展
扇子經過漫長的發展,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器物文化,不斷和各種傳統工藝相結合,成為了中國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后,請同學們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錄制中國四大名扇—檀香扇、火畫扇、竹絲扇與綾絹扇的3分鐘講解視頻至學習平臺。本環節在課堂小結的基礎上,進行遷移拓展,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專業基本功。
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中,整個教學過程里,教師起主導作用,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與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教師在引導、啟發、激勵與監控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教師不僅僅要提升信息素養,還應提升對課堂的引領與掌控能力[5]。
混合式學習有利于學習主體依據自身學習節奏個性化學習,學習主體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網絡學習平臺會及時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數據反饋,學生能夠隨時查看成績,獲得成就感。
混合式學習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有機結合,是教學模式的重大創新,促進了教育公平[6]。它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注重興趣的激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質量。混合式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更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理念。我們仍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復的探索與實踐,探究如何有效應用混合式學習模式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中職學生深度、有效地學習,促進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應用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