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成
南昌職業大學,江西南昌 330500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國文化自信的底氣。紅色文化旅游對于增進地方文化自信有著重要作用,在為游客提供游玩場所的同時,還能加強其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不僅如此,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還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此可知,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于增進地區文化自信具有積極作用[1]。
紅色文化旅游主要是以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艱苦奮斗、建功立業所形成的紀念地為載體,其所隱含的革命事跡、革命精神具有很強的文化教育意義,對于提升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積極作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具有精神和物質兩大層面的內容,既能滿足人們休閑游玩的愿景,又可以使人們了解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和人民的斗爭歷史,學習革命斗爭精神并以此為積淀,培養新的時代精神。在“十二五”期間,中央決定對現有的紅色旅游內容進行拓展,以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為起點,到現今這170多年之間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中國人民抗擊侵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重大事跡、重要人物、重要活動,有選擇地納入紅色旅游范圍。游客通過游覽紅色文化旅游景區,重走革命路,體驗革命先輩所經歷的生活,由此增進對當時歷史時期革命先輩的崇敬,從而產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2]。
紅色文化旅游作為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新型主題旅游形式,既要有相應的紅色歷史景點,還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玩。但由于地域限制,個別紅色文化紀念地沒有優厚的自然景觀條件,因此就需要加強與周邊生態自然資源的整合,通過與周邊生態景觀的融合,構建紅色人文生態一體化的旅游景區。另外,還有部分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由于地區偏遠,加上基礎設施未完善,導致游客前來參觀多有不便,嚴重影響了游客的體驗感。久而久之,必將導致游客人數下降。除卻降低村鎮經濟收入水平不說,單就文化自信培養而言也是不利的,沒有接收對象,紅色文化旅游教育產業也將受到影響[3]。
我國的紅色文化旅游景區普遍都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地域性紅色文化的特色及其精神未得到體現,由此也就造成了紅色文化旅游景區模式單一的現象。由于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特征趨同,導致無法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部分紅色旅游景區在面向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時,沿襲的還是紅色景點觀光、導游講解等單一形式,無法滿足現有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我國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眾多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還有待發掘。但在此之前,還應做好這些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部分地方政府對未來得及開發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力度不足,導致遺留下來的具有開發價值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越來越少。因此,在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上還需不斷加大力度,大力發展地方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并以此為主線,帶動周邊鄉鎮經濟的發展[4]。
在我國當前的大多紅色文化旅游景區中,由于地方經濟等各方面的差異,導致很難成系統地每天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另外,大多游客都是以觀光為主,最多半天下來景區景點就能游覽結束,如果沒有各色的紅色教育活動吸引游客留下,僅有半天的紅色景點游覽,起到的教育效果是很難有顯著成效的。因此,在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時,還應加強各色紅色教育活動的開展,以此提高紅色教育效果。
首先,在開發一處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時,要注重紅色人文景觀與生態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原則。政府應加大為該項目開發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以此確保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項目順利開展;其次,開發紅色人文景觀與生態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旅游景區時,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確保旅游景區的建設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能只一味地注重紅色文化旅游,而對綠色生態環境選擇性忽視。因此,地方政府在參與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時,要加強對開發過程的監督,以此保障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完成對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最后,加緊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開通公共交通線路、游客服務中心、紅色文創產品店、紅色情境體驗基地等,以此提高游客的游玩興趣和游玩體驗,并且由此帶動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崗位,推動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從而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鏈[5]。
首先,加強整合周邊資源,構建紅色文化旅游圈。在進行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時,可以通過整合周邊資源的形式,將周邊的綠色生態景點、歷史文化景點、地方特色民俗景點等,融入到紅色文化旅游線路中。打破地域界限,加強與各景點的串聯,形成穿線連珠的結構,將地域聯合,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其次,構建多樣化的紅色文化內容表現形式,比如文物展示、情境體驗、紅色文化演藝活動等形式。通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提高游客對相關紅色文化內容的興趣,以便進一步加深其對紅色文化事跡的了解,從而慢慢建立文化自信。同時,為豐富創造情景體驗、紅色演藝題材,還要加大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將題材內容傳達給游客;最后,打造沉浸式體驗,增強游客的“共情能力”。主要通過高科技設備,比如全息投影、VR、AR等多媒體設備,帶游客走近歷史情境中,以便更好地結合情境體驗進行紅色文化的學習。
首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條款加強對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可以借鑒2018年在福建龍巖實施的《龍巖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然后再結合當地地域性,進行法律條款的制定,以確保地方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面有法可依,從而達成保護、開發、傳承的目的;其次,加大對紅色資源的挖掘開發,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在對當地紅色文化基因挖掘上的力度還有待加大,包括紅色事跡、紅色人物、歷史活動等,并搜尋相關歷史物件、歷史文獻資料等,綜合其效能,進行開發價值的研討。商榷完后確定有開發價值,然后再開始制定開發方案。同時,借助網絡平臺拓寬現有的宣傳渠道,用以打造地方紅色旅游品牌;最后,加大紅色文化內涵的開發,充分發揮其文化教育意義[6]。
首先,紅色文化旅游景區要加緊籌建紅色教育基地,并加強與各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機構的合作,由機構出面定期組織人員到景區的紅色教育基地感受紅色文化。另外,紅色景區還可以不定期地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企業等教育活動,加大對景區進步思想和優秀文化的宣揚;其次,紅色文化旅游景區應豐富紅色教育活動的形式,包括表演、講座、展覽等,根據游客人數等情況,不定期地開展小型紅色文化教育活動。每當遇到重大節日、紀念日時,要積極籌措開展大型紅色教育匯演活動,并做好宣傳工作,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學習;最后,加快紅色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進程,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景區的紅色文化教育宣講等文稿、視頻資料進行上傳,以此擴大紅色文化教育的覆蓋面,從而提升紅色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文化自信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加強紅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第二,加快紅色文化旅游形式的創新進程;第三,加大對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力度;第四,加強紅色教育活動的開展;第五,加強對紅色文化旅游景區職員的管理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