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屏 宋志文
1.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 221116;2.澳門城市大學,中國澳門 999078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蔓延初期,我國旅游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沖擊,成為我國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產業之一。從2020年1月23日起,國家通過限制人員流動控制疫情擴散,這給全國旅游業造成巨大的資金損失。春節期間全國景區企業收入損失額度達到 2019 年同期水平的 90%以上[1]。從入境和出境旅游市場來看,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入境旅游人次和國際旅游收入分別負增長 34.7%和 40.6%,較2019年減少5032 萬人次和 534 億美元。從旅游產品供給方面看,2020年全年,多數旅游企業損失慘重,一些實力較弱的中小型旅游企業更是面臨資金鏈斷裂以及破產的風險。
總體來看,此次新冠疫情對于徐州旅游產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眾多旅游供應鏈上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1 直接經濟損失大
疫情初期,徐州各級旅游景點依照防疫部門要求悉數關閉,旅游相關行業成癱瘓狀態,疫情對旅游行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慘重。由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No.12》認為,受疫情影響,高度市場化的旅游業是減收最大的行業之一。
2 企業生存環境惡化
新冠疫情對于全國經濟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極大的惡化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對于旅游企業造成重創。徐州市旅游相關企業虧損嚴重,大量訂單的取消和固定成本例如房屋租金、員工傭金、稅收等,入不敷出。
3 行業恢復時間長
由于疫情常態化影響,一方面導致多數旅游產業難以回到疫情前的經營狀態,另一方面致使大眾出游意愿受到很大影響,游客對于后疫情時代旅游公共衛生的擔憂情緒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2]。旅游者對于人多的景區及一些室內不通風的旅游景區會更為謹慎,旅游消費者在近期會刻意減少旅游次數,前期預期的疫情后期井噴式的旅游消費情況并未發生。
1 發展中低密度鄉村旅游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旅游消費者更偏向于人口密度較低的旅游目的地。一些城市周邊的鄉村成為旅游消費者的主要目標之一。“低密度+高質量”正在成為后疫情時代的旅游新常態,這也成為了振興鄉村旅游,促進城鎮化改造的新契機。目前,徐州周邊的以賈汪濕地公園為代表的一系列鄉村旅游示范點都已經恢復正常運營,正在努力實現后疫情時代的產業復蘇[3]。
2 發展綠色康樂休閑旅游
以綠色健康為核心的康體娛樂旅游成為一項新的消費熱點,以運動、中醫藥、溫泉、藥膳、森林為代表的康樂旅游細分市場將成為旅游行業復蘇的幾大發展方向。徐州史稱彭城,為彭祖故里,在康樂旅游消費市場深耕多年,一些養生溫泉場所的建設以及養生藥膳消費產品遠近聞名,以徐州韓楚溫泉和徐州龍山溫泉度假中心為代表的相關康樂休閑旅游行業在后疫情時代能夠迎來新的增長點。
3 發展周邊區域高品質親子旅游
基于周邊鄉村區域而打造的高品質親子旅游,能夠將自然旅游資源利用的恰到好處,也能夠將零散的旅游需求向鄉村地區聚集,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徐州月半灣休閑度假村和徐州督公山景區都能夠提供相當全面而有趣的親子活動,能夠很好的服務于高品質的親子旅游市場發展。
4 發展基于文旅融合的數字智慧旅游
在疫情之下,旅游業也積極依托技術創新打造適合當前社會環境的旅游模式和消費場景。各大OTA平臺和通過和地圖APP合作,發布熱門景區語音導覽服務,將歷史文化與旅游行為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一些景區、動物園、博物館通過第三方直播平臺和線上云游小程序滿足游客外出的旅游需求。徐州市可以學習相關經驗,通過打造“主播搭臺+文化唱戲+經濟先行”的“云上智慧旅游”新平臺,讓數字智慧旅游成為旅游消費新選擇[4]。
疫情不僅是對于政府主管部門治理水平的一次突擊考驗,也是對旅游行業從業者以及相關行業參與者的一次巨大挑戰,如何采取正確的心態和應對措施化解旅游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沖擊成為必須探究的問題,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和旅游相關企業的多方協力[5]。
1.加強旅游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與疫情預防防治工作結合,具備后疫情時代的旅游產業風險評定、應急預案管理與準備、預案演習和突發衛生事件響應的能力,確保疫情突發狀況下的運轉能力。
2.加強旅游產業監管力度。對于一些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旅游產品或旅游企業能夠重點監管和取締,凈化旅游產業發展環境,保障旅游消費者在疫情后期返回旅游市場時的各項權益并延續。
3.加大政策扶持舉措。徐州市各層級旅游主管單位應當積極走訪所屬旅游企業,能夠對于全市旅游企業進行整體把握,針對“中、小、微”企業所受疫情影響而面臨的突出問題能夠了解并給予解決。對于優秀的面臨資金鏈斷裂的“中、小、微”企業能夠給予資金幫助、稅收減免等支持。通過與相關人社部門溝通合作,賦予“中、小、微”企業緩繳社保等政策待遇,給予相關企業員工帶薪崗位培訓機會,指導相關企業與從業人員適度調整薪資、輪崗工時、崗位培訓等具體事宜,穩定職工與 企業勞務關系。
1.調整自身經營狀況。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各景區、旅游企事業單位不僅應當時刻關注疫情走勢,加強日常防疫工作,做好消殺和加強個人防護檢查外,還必須強化自身軟硬件實力,通過了解旅游市場需求狀況及時優化自身產品結構,調整企業經營狀態,將疫情對旅游企業的負面影響保持在可受可控的范圍內。
2.打造旅游產品新模式。在維持傳統旅游產品的同時,對于一些不符合旅游消費需求和經濟、社會效益低下的旅游產品進行取舍,將資金用于研發新的旅游線路和特色旅游產品。鄉村旅游、親子旅游、康樂旅游、云上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都是后疫情時代旅游消費需求的轉變,旅游行業及其從業者應當及時適應新趨勢,在旅游產業及其供應鏈、營銷、管理、配套服務上都提出全新的,恰當的解決方案。
后疫情時代下,旅游產業雖然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但旅游產業依舊在我國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作為我國經濟支柱型產業,旅游產業依然承擔著在疫情后期刺激經濟復蘇,刺激社會資金的二次分配,拉動經濟內循環的重任。尤其在當前局勢下,外有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各種無中生有的理由對我國實施經濟和科技制裁,試圖遏制我國經濟發展和偉大復興進程,內有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的雙重壓力,旅游產業此時對于刺激國內經濟循環的作用不言而喻。據此,徐州市旅游行業及其從業者更應當身體力行,化負面影響為正面能量,確保徐州市旅游發展新動能,優化徐州市及其周邊區域旅游業態發展,促進徐州市旅游質量轉型升級,在后疫情時代實現經濟和行業復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