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歌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鄭州 451100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從全世界的發展趨勢來看已經進入到了分化期。目前世界經濟處于緩慢復蘇階段,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各個國家之間相互依賴、滲透,全球經濟格局快速重塑,如何把握歷史機遇推動產業經濟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搶占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成為了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十四五”期間,我國旅游行業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趨勢:一產業融合成為主流發展趨勢。二全域旅游引領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科技賦能驅動文旅業態新變革。四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文旅產業新格局。在大眾對文化生活品質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大眾喜愛的背景下,提升個性化服務,滿足高品質要求、提高國際的競爭力成為了旅游產能升級的重要推力。
目前我國一部分高等院校都設立了旅游英語課程,從人才培養的結果來看,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于旅游英語教育的過程當中。專業英語的教學只有突破固有的培養模式,才能夠為我國源源不斷地輸出高水平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當今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旅游往來愈發緊密,國內對于多語種、多文化間的具備優秀溝通能力的專業人才有著較強的需求。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培養不僅僅限于只注重旅游管理方面的培養,同時,英語與專業緊密結合的復合型旅游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了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的重點[1]。
旅游英語的教學模式大多停留在室內課堂中,教師依據教材傳授知識,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公共基礎英語相差無異。沒有結合旅游元素,缺少依托網絡教學內容的利用,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過于看重英語詞匯、書寫、句式結構等內容,學生大多通過背誦詞匯、書寫來進行學習[2],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令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樂趣,應用型英語的特點沒有得到展現,與專業型人才培養的初衷相去甚遠。
對于高校的旅游英語課程,一般來說,多被設置為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課或選修課等[3],教材內容更新換代較慢,沒有隨旅游業發展而補充內容,與實際使用差距較大。而旅游英語又是一門側重于實用的課程,課程的設置使得學生在教室中聽課依然是以理論為主,忽視實踐操作性。在進行旅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有效地將英語與旅游專業知識相融合,這就可能削弱了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可能造成他們對于專業英語學習的排斥。旅游管理專業類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在開設旅游英語課程時應充分重視應用層面的講解,但是就目前國內高校教育課程設計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
目前多數高校的旅游英語考核方法單一,主要是以筆試的形式進行,考核的重點停留在對學生單詞量、閱讀、聽力及寫作能力,而對應用口語的考核重視不夠。將應用型英語與公共基礎英語等同考核,無論是考核內容還是形式都不夠全面,對學生英語的掌握效果的考評也不夠客觀精準,學生為了拿到學分而忽視了考核內容以外的知識,并沒有起到真正的督促教與學的作用。
學生對旅游英語的學習興趣不強、主觀能動性不足。大部分學生認為旅游英語只是一門普通的專業課,只需要聽課、完成相關作業并通過考試就可以獲得這門課程的學分,階段性的英語學習任務及目標也就完成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機械性地將書本內容轉述給學生,沒有主動地將國際上不斷變化的旅游現象和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需求相結合起來,單純地將課本內容制作成課件,上課時對應著課件去學習[4],導致知識理論與實際情況不太相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大眾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線上教學、直播教學等模式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接納。學校應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線上會議平臺等網絡工具,為學生創造出與外語人群直接溝通交流的機會。同時,結合旅游業的行業特性,鼓勵學生通過直播等方式向外語人群進行線上導游,既宣傳了我國的風景人文,又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專業英語實用性。
對于高等院校開設的旅游英語課,普遍都存在著實踐活動較少的問題。學校在開設課程時,應該把握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動態更新課程內容,設定符合實際場景的課程,而不僅僅讓教師將專業課程的課時挪出幾節課進行簡單的模擬性實踐。學校可以依托于網絡資源與信息資源,實時更新旅游行業動態,關注國內外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并基于此單獨設立以英語口語實踐為主的課程。高校的教師重點放在如何指導學生去學習具有實用性的專業知識,以旅游行業實際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為論點,指導學生如何應對,鼓勵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去實踐,以實踐促學習,以實踐助掌握。在高校資源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與旅游行業的企業單位進行實踐課程培養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旅游英語應用場景,強化學生對于旅游管理的理解,提高學生對于旅游英語應用價值的認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5]。
旅游英語作為一門實用課程,與旅游文化的結合是緊密的,在考核形式上需要更加科學。一是改變以往通過筆試考核來檢驗學生的方式,筆試成績要與旅游英語的口語表達相結合,注重書面英語與口語表達的多重考核,同時口語表達的考核應該依托于我國旅游文化,注重利用英語去介紹宣傳旅游文化;二是改變以期末筆試成績為主的考評方式。在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增加日常考核的次數并將日常考核成績納入期末考核范圍內,減少期末考試考核的權重,積極鼓勵學生日常認真參與,對學生日常表現公平客觀的進行考評;三是建立教師學生雙向的考評制度。學期結束后,教師根據日常考核和期末成績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建立網上評教體系,通過多個層面的評教體系,使教師在教課的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客觀看待自身的優缺點,保證教學能力,提高綜合能力。教師首先將應用英語與旅游文化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深層次的進步。
為了促進我國旅游業可以高質量地發展,建立“復合型”的教師團隊已刻不容緩。一方面,高等院校應該為旅游管理專業的英語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例如出國進修的實踐性學習等,為教師提供跨學科學習的機會[6],讓教師通過實踐,深層次地理解外國文化以及外國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從而提高旅游英語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另一方面,建設復合型的教學團隊離不開人才引進,通過引進優秀的博士畢業生,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一步深造,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申報國家留學訪學項目,提升教師隊伍,完善教學團隊的培養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重視課程課改,與時代同行。從提高學生實際應用水平出發,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旅游專業人才,為我國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