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曙光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遵義 563000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經常采用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其基礎依托于產教結合的生產時間,具有提升人才創新性的優勢,是一種有利于應用型人才職業發展的教育模式。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有助于彌補復合型職業人才的不足,采用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可以彌補在校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狀況。創建校企文化,是近幾年來教育界為推動高職教育“落地”而制定并推行的新策略,經過多年的推行,實現了質的飛躍,成為我國旅游業培養專業旅游職業人才的一個良好渠道,應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值得推廣。
對于學生來說,校企文化的融合,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優秀的企業和質量文化,感受到效率文化和工匠精神,可以在學校期間就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這對于高職院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打下了基礎,通過強化學生的職業感受促進學生對企業的適應性等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通過再現優質企業文化的方式,尋求校園文化拓展的新領域和創新形式,并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從而能夠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促進其未來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發展,促進就業。
校企文化的融合,為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提供參觀見習機會,可派師傅到學校現場指導,還可探索就業崗位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實現校企深度合作,用校企文化融合推動學校教育改革進程,使學校教育緊貼企業文化發展的需要,在價值觀、企業文化方面,公司和學校達成一致。體現“個性化旅游人才”的培養。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是雙方互利互惠、相互依存、永不分離的結果,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現代旅游企業的理念和價值,就業后縮短適應期,實現高職旅游專業建設與旅游企業同步發展,達到無縫對接的教育效果[1]。
“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雖然可以解決高職旅游教育中的諸多難題,但在改革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社會認同感不強、改革步伐緩慢、缺乏特色、融合力度不夠等問題。近幾年來,高職旅游教育中提倡校企文化的融合,并且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開始推進這一融合的態勢,但是由于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之間的融合度不足,常常使企業文化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開始吸取國外的經驗,將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相結合,從而能夠迎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高度吻合。很多學生雖然知道校企文化的重要意義,但是還是難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難以迎合教育文化的改革和發展趨勢,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而難以提升。雖然我國高職教育界對校企合作一直推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質越來越高,但是,現代的旅游人才職業素養不高,個人技能欠缺,道德品質弱化的問題一直存在,這也給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帶來了新的契機[2]。
一是旅游行業發展速度極快,其服務理念不斷更新,就要求旅游專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日益提升,境內外導游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要求導游具有專業的英語技能或其他專業技巧,對于導游范圍內的相關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高職畢業生雖然已經逐漸掌握更多的技能,但是在內涵和品位提升方面仍然不到位。
二是很多高職院校的辦學缺乏特色,缺乏品牌意識,采用模仿或直接照搬普通高校教學的方式,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內容簡單壓縮,這樣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實踐性,卻忽略了人文性,其理論教學的擴充性差,沒有形成高職教育的特色。
三是很多高職院校校企文化的融合度不高、校企文化之間的融合出現了“兩層皮”的現象,無助于學生自主探索,對創新學習不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并養成積極探索新知的習慣,以便于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3]。
學生要融入社會之中,從文化認同走向社會認同,這就要求企業把其文化內涵作為培養方向,指導學校教育文化的發展。高職旅游教育結構走向多元化的發展時期,高職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積極爭取政府的關注和支持;同時,企業在逐步適應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也會對人力資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讓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實現完美融合,需要在現代教育教學中著重考慮企業的發展訴求,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不分家,校園文化滲透企業技術服務的相關要求,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應滲透相關行業知識,在汲取教育資源的同時,打造復合型的人才培養路徑[4]。
校企文化的結合度將直接決定校企精神的融合度。高職院校根據企業提出的要求和建議,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將校企文化全程、全方位的融入學校的日常管理過程中。高職院校應通過校企文化融合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品牌化教育為主導。直接照搬普通高校旅游專業教育模式的方法并不可取,現代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必須依托于互聯網經濟的新觀念發展教育事業,創新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的新思路。高職學校建立嚴格的內控管理制度,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校企文化的新起點在于教育思路和企業需求之間的融合,這也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創新發展之道。促使學校的教育管理機制更為完善。校企文化的融合統一提高了高職院校的管理效能,在完善的管理機制影響之下,高職院校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5]。
根據《“十三五”旅游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研究者認為學校應該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聯合辦學、雙師一體化教育培養模式等方式,旅游企業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輔助單位,為教育提供了新鮮的理念。要獲得企業的最新需求,可以嘗試以文化融合作為切入點開發課程,實施校企合作,建設校本教材,緊扣企業最新需求,按照企業發展趨勢和方向,以文化融合新業態促進旅游服務、旅游管理、旅游產品開發和旅游營銷一體化。
建立實訓基地,實現教育功能延伸,形成企業指導、學校育人的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整合校園和企業文化,為學生開設更多生動寫實的職業規劃教育課堂。把文化融合作為第一要務,做好校企合作辦學的發展規劃,為高職院校實現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合作平臺的建立奠定基礎。選優旅游實踐基地,拓展渠道,為校企合作辦學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選優實力旅游企業,積累發展經驗,邀請本地知名企業和高職院校,采用校園和企業相合作的辦學模式,結合自身教育工作者與企業之間的對話,發揮了良好的互動效能。建立校企文化融合示范基地,通過企業與學校結成對子的成功經驗,開辟具有經驗復制性的實訓基地,使企業與高職院校的發展均圍繞人才培養的統一目標,并對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推動意義是非常明顯的,適應旅游業這一支柱產業的發展需要[6]。
綜上所述,在辦學過程中,學校若能積極探索與旅游企業聯合培養的途徑,將旅游企業的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之中,同時聯合職業院校,突破職業作風和技能標準的發展瓶頸,突出旅游企業的服務技能學習,塑造合理的服務價值觀念,將企業形象等融入學校辦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就能真正推動校企文化建設,實現多元融合,從而實現校企合作達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