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
中共承德市委黨校,河北承德 067000
旅游公共服務不僅是游客權利得以保障的基石,也是城市旅游功能得以實現的根本。新冠肺炎疫情對河北省旅游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河北旅游公共服務也在這場公共衛生事件中遭受了嚴峻的考驗,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項,如何在以后的公共衛生危機中,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化危為機,需要各旅游行政部門拓寬視野,總結經驗,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完善河北旅游公共服務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體制機制。
旅游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中,需要多個部門(如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公安部門、各醫療機構、旅行社等)和行業協會等主體采取措施進行危機應對。但各主體間往往各自為政,在應急防控中不能保持步調一致,協調聯動性差,導致防治成效不明顯。
隨著疫情的好轉,旅游景區和企業已經復工復產,一方面疫情仍在,防控工作不容疏忽大意;另一方面旅游行業企業亟待回血恢復運營。雖然,文旅部發布的《旅游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從人員健康監測、上崗前培訓,到景區衛生、場館和設備消毒,再到游客瀏覽時間、空間管控監測等措施,可謂防控細致。但是,復工復產防控只是作為災難中局部的治理階段,疫情防控常態化則需要更為全面、更為綜合的長效預警和防治[1]。
旅游活動的大眾化與休假時間的集中化,使得大量游客容易在同一時間在某些景區的同一空間高密度聚集,從而更易引發高頻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外持續蔓延,“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目前,各旅游部門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點還在防控措施的落實,一旦有疑似疫情發生,如何快速救治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景區內病毒傳播和環境衛生事關旅游安全與人身健康,對人群疾病傳播的專業化預防管理,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菌的流竄和蔓延。這要求我們不僅對傳統的排污、固體垃圾進行處理,還必須對景區旅游設施如何進行合理布局、如何加強環境衛生的清掃消毒、如何監管食物的采購和售賣等環節進行管理,每一環節與細節,都需要細致考慮與專業的防范。目前,各旅游企業都采取了相應的防控措施,但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往往事倍功半,如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配套的旅游廁所開放,建立科學有效的疫情時期廁所管理與入廁引導辦法,就極為緊迫。
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開展,交通網點及網絡,如城市公交服務已恢復,作為城際交通的重要一環和輔助出行工具,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車輛逐步恢復運營。相應的旅游出行大數據系統建設的空白成為“短板”,旅游景區景點的開放,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景區承載量測算與管控,其中游客行蹤大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應用尤為關鍵,但是這些數據許多旅游企業采集得并不全面,就會造成一旦有疫情發生,溯源工作開展難度增大[2]。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一些旅游企業防控措施流于形式,有的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旅游部門出臺的各項規定,而相關的管理者又沒進行有效的監督檢查,存在出現公共衛生事件的隱患。
通過明確綜合治理體系中各相關部門的安全責任,各司其職。在《旅游安全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升級危機與風險預警管理機制,完善安全標準,規范行業發展。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具體到責任執行人,強化對危機和風險的先期控制。
加大對易發公共安全衛生事故的時間節點、空間節點、要素節點進行安全監管與風險隱患檢查。建立多點觸發預警網絡,構建旅游預警平臺,可有效地避免各地市旅游安全預警各自為政以及缺乏區域性乃至全省性聯動的弊端。通過預警綜合體系,共同防范危機和風險,確保一旦有疫情能早發現、早報告。
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旅游城市始終把保障廣大市民和游客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優勢,抓住疫情防控的關鍵節點,采取嚴格的疫情篩查和管控措施,建立快速應急救援體系[3]。
法律法規建設方面,要推動修訂《旅游法》等法律法規,增加旅游安全和應急管理內容,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綜合執法。
體制機制建設方面,要完善突發重特大疫情防控規范和應急救援管理體制。完善應急領導機制,細化與規范應急流程、健全聯合工作與協作機制。完善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完善應急處理措施,做到有備無患。加強與當地衛健和疾控部門的溝通協調,如果發現疑似癥狀人員應該立即進行隔離,并按照流程上報處理。一旦有疑似疫情發生要迅速啟動預案,高效處置,將疫情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人員培訓管理方面,注重加強旅游從業者公共衛生應急救援技能培訓,提高從業者應急救援能力。
物資貯備方面,探索建立區域性應急救援和物資儲備公共服務平臺,將疫情防控納入應急救援災備機制,大幅提升封閉旅游空間的疫情防控能力和防疫物資儲備水平。
面對公共衛生事件,省文化旅游局應針對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狀況及時出臺旅游公共服務政策并組織實施,承擔全省旅游公共服務的指導、協調和推動工作。擬定旅游公共服務標準并監督實施。如調集專業人士分類指導旅游企業在該事件中的危機應對。對旅游經營單位,分別提出從預防措施到發現疫情后的處置、控制及等各環節上的強制性、明細性的要求。特別是針對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游客集散中心、重要景點等重點場所的疫情防控進行指導[4-5]。
推進旅游信息咨詢服務體系與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域際交通、電商平臺的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實現智慧旅游平臺升級。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采集各種信息,在各地市的政務服務平臺、網站政務服務門戶上推出“在線公共文化服務”“出行提示”等專題公共服務,及時接受在線咨詢、網絡投訴、防控合理化建議等,及時監督和評價各旅游行業的疫情防控情況。通過官方網站、公眾微信平臺、廣播電子屏等方式,發布防疫防控指南。對游客做好宣傳工作,引導游客加強防護意識,掌握防護知識,積極配合防疫工作[6]。
全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會同衛生健康部門、疾控機構加強對旅游景區的監督檢查,落實疫情防控責任分工。建立督導機制,必要時向重點地區、重點旅游企業派出工作組,切實加強旅游行業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對違反疫情防控規定和要求的,要依法依規追責問責。
總之,“磨刀不誤砍柴功”,面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完善我省旅游公共服務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體制機制。提升應對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考驗的能力,完善應急體系建設。等到“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一旦發生,健全的體制機制就是決勝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