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亮 陳藝琳
(林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林州 456500)
會計假設研究由來已久,在20世紀50、60年代前后,以會計假設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風靡一時。此時,會計準則體系都是以會計假設為基礎演繹出來的,持續經營假設也是如此。長久以來,會計界對于企業持續經營進行了這樣的假設:每個企業都能夠無限期地持續經營下去,不會破產、清算,除非有相反證據存在。會計上的這一假設屬于“非此即彼”的邏輯觀點,也就是證偽性,并不存在深刻的含義。我們很少對假設的含義進行深入思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科斯所說的“經濟學忽視了對其賴以奠基的基礎——假設進行研究”那樣,會計上亦如此。我國會計準則也規定了“在編制會計報表時,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那些對企業能否持續經營產生重大懷疑的不確定因素”。而企業“如果已決定進行清算或停止營業,或者在下一會計期間已確定進行清算或停止營業,則不應再以持續經營為基礎編制會計報表”。一旦企業終止經營,管理層也應當披露這一事實。事實上,無論是主觀刻意,或者是受自身能力所限,企業不應有選擇性地披露財務信息,而不管這些信息是否與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能力相關,因為不能違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的相關性原則。如果企業披露低質量的會計信息,只能獲取眼前利益卻以失去投資者長期信任為代價,長期以往,企業無法獲得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那么,企業失去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喪失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以至于無法持續經營下去。最終企業破產、投資失敗的事情頻頻發生,可以說是雙輸的結果。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于持續經營信息的披露沒有作詳細的規定,僅僅是對一些重大事項的起因、范圍、變化等的羅列,因此在具體實施當中,對于持續經營不確定因素的說明完全由報表編制者把握,這也就是所謂披露的信息主觀性強的原因。企業掌握了較大的主動權,由于資本的逐利性,管理層就有可能對信息做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粉飾。比如一些企業會違背會計重要性原則,在某些重要事項的說明上避重就輕,隱瞞潛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等。
上市公司披露的報表附注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持續經營信息就隱藏在冗長的報表附注信息之中。企業持續經營出現危機到經營失敗是一個動態的、漸進的過程。影響企業持續經營的不確定因素主要在“重要事項”中分項說明,比如公司的經營范圍和經營方針發生重大變化、公司發生重大損失、公司對外提供重大擔保等等。各事項之間按照相應具體準則的規定分別列示,沒有相互關聯性,這樣的披露方式可比性弱、系統性差。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持續經營不確定往往是多個事項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是目前,上市公司對影響持續經營因素的披露還只是簡單的、機械的羅列而已。這樣就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持續經營危機的過程觀認為,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喪失不是突然發生的,而通常要經過不確定因素的積累與轉化,由輕微不確定到持續經營危機的漸進積累轉化的過程,即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持續經營狀態過渡到非持續經營狀態也好,從非持續經營狀態過渡到持續經營狀態也好,都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因此,對于持續經營信息的披露在空間上應當是連續的,在時間上應該具備可比性,就像財務報表數據一樣,每一個期間都與上下期間相連,縱向可比,能夠清晰地看到企業的業績變化和價值變動。而現實中持續經營信息的披露卻是一個個單一事項的披露,沒有前后關聯,不能清晰地體現經營狀態的變化,也難以預測變動趨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企業真實披露的動力不足和能力不足。
真實披露的動力是指驅動企業客觀真實地披露信息的因素,這個驅動因素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企業內部的動力,另一方面是外部的動力。作為信息披露主體的企業本身,在信息披露中占據主導地位。基于受托責任觀,企業管理層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他們掌握著最直接和最真實有效的信息。但是從持續經營信息披露的現狀以及監管程度來看,因為企業在信息披露中掌握較大的主動權,所以企業會有傾向性、有選擇性進行信息披露,正如同股利相關理論中信號理論所述,“趨利避害”是企業的一般選擇,而使其完整、真實地披露信息則缺少內在驅動力,這是企業自身真實披露動力的缺失,卻也與外部環境有密切關系。
目前的現狀是證監會對持續經營信息披露制定的規范有章可循,相對比較明確,比如對臨時報告的披露內容和范圍也進行規范,且企業會計準則對其有了一定的重視,但還應出臺切實可行的具體準則,外部驅動力應該是一種壓力,是來自準則制度以及法律法規的強制執行力。
真實披露的能力可以用企業所提供的信息的質量高低來衡量。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披露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必要條件。在以往的研究中,關于信息披露質量的研究比比皆是。一直以來,企業如何做到會計信息高質量的披露也是人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披露體系是在不間斷的修正和改進中完善的,正因為這種修正與完善,企業才逐漸有能力提供更加合理、質量更高的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但是持續經營信息的披露問題開始受到關注的時間較短,企業和準則指定機構都還是處在摸索階段,該如何查明持續經營的不確定因素并衡量其對企業持續經營的危害程度,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無法量化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即使想要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也有些力不從心,這也是所謂的真實披露的能力問題。
國內外會計準則對于持續經營信息的關注度雖然有所提高,但是現有的準則對持續經營信息的披露卻缺乏規范。長久以來,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只能通過報表附注中管理層的自愿披露獲得很少的信息,不利于預測決策。因為信息披露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所以信息的含量和質量都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在對持續經營能力信息報告改進的同時,應當對法定信息披露的相關準則與制度規定進行完善。加強對法定披露的規范,一方面增加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另一方面也為信息披露的監管提供了便利。
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以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核心,其基本特征為歷史信息。歷史信息雖然可以作為提供未來財務決策的依據,但是財務決策總是面向未來不確定性,即使其信息是可靠的,也會影響投資者特定決策,這時,歷史信息的決策能力就顯得非常有限,所以具有預測效果的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持續經營信息的質量特征要求信息具有充分相關性,因此需要將與企業未來決策相關的重要預期信息納入信息披露范圍之內,比如企業資產重組事項、重大對外擔保事項、董事會結構變動等,這有利于增強財務報告的決策相關性,提升廣大投資者對企業的財務信任度。
貨幣計量是會計四大基本假設之一,財務核算的是特定會計主體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在此前提下,財務報告所包含的也主要是貨幣信息。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非貨幣信息對企業核心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公司激勵機制的有效性、公司組織結構的效率、管理者的經營水平、公司核心人才價值創造水平等。這些非貨幣性信息對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有時已經超出了貨幣性信息的影響,而這些能力都難以完全用貨幣信息披露,難以用貨幣來量化。因此,企業持續經營信息的披露不僅有貨幣信息為基礎的信息,還有非貨幣計量的信息。所以企業要想持續發展,需要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來持續經營,在報表附注中完全透明披露與經營相關的非貨幣信息。
在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前提下,現行財務會計報告主要提供定期的財務會計信息,比如月度報表、季度報表、年度報表等。當今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我國的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虛擬經濟快速發展,特殊經濟事項層出不窮,市場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下,會計主體時刻面臨兼并、重組或關閉分部的風險。因此,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信息需求的時間要求越來越苛刻,要求公司在發生重大事項時即時披露事項的起因、范圍及影響的重大程度,而定期會計信息披露顯然難以滿足其需求。而企業持續經營信息披露由于涉及財務、經營以及人力的相關信息,因而要求即時披露影響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重大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