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燕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四五”時期,天津加快培育內需體系、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既是搶抓雙循環發展機遇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必然選擇。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一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對接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內涵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集聚國際性優質消費資源、擁有國際化一流消費環境、具有全球性消費美譽度的國際大都市。一般來說,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費市場發展的風向標和制高點,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國際消費中心更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一般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1.擁有強大的消費供給能力。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品品類豐富,質量優越,消費服務功能完善,消費創新引領能力強。
2.擁有活躍的消費需求。消費市場活躍,消費流量大,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旅游者、投資者紛至沓來。消費者信心十足,消費熱情高漲,消費對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
3.擁有一流的消費環境。城市營商環境優越,市場競爭活躍有序,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有力保障。城市國際化交通樞紐設施及城市內部交通體系完善,促進商貿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的城市規劃及布局合理,城市擁有良好的國際形象。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在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時期,國家已進入到城市群發展階段,此時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有望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消費中心城市。衡量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七個基本標準:
1.國際知名度。一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如香港是全球公認的消費中心城市,號稱“購物天堂”,國際知名度很高。再如,去日本的游客很少有人不去東京、大阪購物,這兩座城市同樣具有很高的消費知名度。
2.消費繁榮度。消費產業發達且具有特色,例如韓國首爾的美容消費產業在全球首屈一指,迪拜成為國際旅游目的地。
3.商業活躍度。商業活動活躍,全球消費者紛至沓來,這也使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往往都具有鮮明的消費地標,如東京的六本木商務區、巴黎的老佛爺百貨、香港的海港城購物中心、紐約的梅西百貨等。
4.到達便利度。城市內外交通網絡健全發達,出入便捷。城市內部有發達的公共交通網絡,給人們出行消費提供安全便捷的保障。
5.消費舒適度。消費環境一流,服務充分體現人性化特點,始終使人處于舒適的空間環境,給人帶來美好的消費體驗。
6.文化影響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往往能夠在精神層面給人們帶來愉悅,甚至在人們頭腦中形成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消費活動也成為了一種文化體驗。如首爾消費以韓流文化為核心、洛杉磯則是以影視文化為核心,彰顯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文化特色。
7.消費引領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離不開寬松的消費政策引領,購物天堂香港、迪拜都是靠開放的自由港政策支撐。早年香港正是通過港口文化與免稅政策,打造了亞洲最早的國際化消費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引領度不僅體現在制度創新和政策引領方面,也包括消費理念、消費方式等方面的引領。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奠定了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理論、政策與實踐》報告顯示,全球140個最大的消費城市人口占全球總人口13%,卻貢獻了超過33%全球消費市場份額、超過36%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了60%,形成了4億以上的中等消費人群。今年上半年,消費繼續保持穩增勢頭,成為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支撐經濟企穩回暖的重要積極因素。隨著國民經濟穩定恢復,消費市場持續復蘇,中國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正當其時。
早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正式拉開了中國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序幕。2019年,商務部等14個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具體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今年,“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被正式寫入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天津與北京、上海、重慶和廣州一起被國務院批準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1.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落實國家戰略、搶抓雙循環發展機遇的需要。自20世紀80年代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世界經歷了大規模的全球化。如今,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國際經濟大循環動力有所減弱。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也相應地呈現出新變化。其中,投資想要再擴大規模顯然已受多種因素制約,傳統舊基建需要升級,而新基建所側重的高科技在“卡脖子”核心技術上受到外部勢力圍堵;出口受到錯綜復雜國際環境的影響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擴大內需特別是調動消費需求的潛力變得更加重要,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注重消費驅動賦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在這樣的背景和要求下,天津唯有積極搶抓雙循環發展機遇、主動作為。
2.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利于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進一步打造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引擎。通過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有利于促進大宗及中高端消費品的生產與流通,在創新消費體制機制、擴大開放服務業、優化營商環境、探索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經驗等方面形成新突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將以傳統消費的轉型升級和新型消費的創新發展為切入點,推動上下游、產供銷等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融合發展,有力提振內需。同時,天津又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通道,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邁進。
3.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不斷滿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天津發展要始終圍繞“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一根本點,這要求我們的城市要不斷提高消費供給和服務能力,包括基本生活消費和公共服務消費,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的消費產品供給和服務都要不斷升級。城市發展最終要惠及“人”,當下天津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正體現了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天津是一座具有商貿基因的城市,其歷史積淀、區位條件、交通和產業基礎以及改革創新文化氛圍,都為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堅實支撐。
1.歷史優勢。天津是一座具有強大商業基因的城市,明清時期已經成為北方商業重鎮,是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糧食集散地、鹽業購銷中心。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發展成為北方經濟中心,商業更是達到空前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天津始終重視商業發展,海河文化、近代歷史文化街區、郵輪旅游、傳統文化展演等都是天津的優勢資源,吸引著國內外游客來津,使天津逐步成為國際文化旅游消費目的地。
2.區位和交通優勢。天津處于環渤海的中心位置,對內面向“三北”,對外面向東北亞,這形成了天津內外輻射的兩個扇面。天津對內聯系東北、西北、華北,對外則是日本、韓國、朝鮮、蒙古、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這一獨特區位對發展商貿流通形成重大利好。同時,天津從近代以來就是北方最大的貿易口岸,天津港是北方第一大港,海上交通和陸路交通發達。2013年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天津更成為了 “一帶一路”上的海上支點城市,這些都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奠定了客觀基礎。
3.產業優勢。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天津實體經濟優勢顯著,據天津市工信局統計,“在工業全部41個大類中,本市占39個,207個中類里,本市占191個。天津科教資源豐富,各類人才聚集,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近年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引領下,天津“一基地三區”建設深入推進,形成了完備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的物流供應鏈條、布局合理的金融證券市場,這些都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支撐。
4.開放優勢。天津歷來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進入新時代以來,更加快了對內對外開放的步伐。近年來,天津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北方區域合作,不斷形成對內開放全新格局和優勢。同時,積極投身國際大循環,在推進“一帶一路”和國際交流合作方面走在前列。天津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與天津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城市政策形成疊加效應,有利于消費貿易、服務貿易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
“十四五”時期,天津要緊緊抓住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這一主線,立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努力推動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滿足老百姓需求放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首位。清晰把握好“城”與“人”的關系,堅持城市發展為了人、服務人的核心理念,真正實現“讓城市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堅持以消費促民生,讓老百姓享受到家門口的便捷消費、優質消費,更好地滿足人們日常消費需求。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城市綜合生態系統建設。城市的活力、消費的繁榮離不開產業支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消費提檔升級勢在必行。“十四五”時期,天津要把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任務與制造業立市緊密結合在一起,堅持以發展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制造業為根基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堅決保持和充分發揮天津全產業體系的優勢。經驗表明,在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去工業化”“去制造業化”不可取。堅持把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實體經濟上,保持和發揮現代產業體系的優勢,對于全市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城市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要打造更多更好的消費場景,吸引有支付能力的人口,聚集人氣,形成活躍的市場,帶來更多消費需求。為此,要加快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城市要增強四大功能:一是提供獨特的、多樣化的私人消費服務;二是提供優質完備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服務;三是打造美麗宜人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強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形成高速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網絡條件。要注重在進一步創新發展中強優勢補短板,營造包括創業落地乃至形成集購物、餐飲、酒吧、體驗為一體的商圈,促進消費端提檔升級,以充足的高品質產品與服務滿足需求,豐富、擴展適宜的消費場景,壯大消費基本盤。
史學界有三句話,叫做“看秦漢史到西安,看明清史到北京,看近代史到天津”,天津有著深厚的近代歷史文化,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這是一筆寶貴財富。要講好天津故事,營造深厚歷史與現代時尚相融合的消費文化,天津具有引領消費文化的歷史底蘊,這一點要深度發掘弘揚。新時代天津要始終走在理性、健康、積極消費文化的前列。如今,數字經濟、沉浸式消費等的出現顛覆了過去“消費只是消費”的觀念,天津可以發揮文化加科技的特殊魅力,引領數字經濟和新消費,并進一步立足消費,打造一整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體育、教育、醫療、會展系列“城市名片”。
開放始終是天津的突出優勢,天津是北方第一個自貿區,要充分發揮港口、機場、保稅港區、郵輪母港等國際消費“橋頭堡”的作用,大膽試、大膽創、自主改,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對國際技術、資金、人才、商品、服務等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同時,要利用好我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吸引國外高端消費者,促進國際化消費者主體數量的增長。通過服務業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服務領域專業資格互認吸引專業人才,促進人才流動。
當然,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要始終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要充分發揮政府服務、監管等多方面職能。政府要繼續完善消費者服務方面的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提升消費服務質量,也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