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歆瞳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 天津 300052)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在未及時為患者補充相應營養物質和能量情況下,患者有可能出現機體營養不良現象,患者的免疫能力會顯著降低,嚴重情況下更是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神經系統[1]。給予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腸內營養以胃腸道為渠道,為患者提供生理代謝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和營養物質,該干預方式能夠預防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維持胃黏膜穩定,預防患者出現菌群失調現象。本文主要以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為中心,分析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進展。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營養支持方式,經由胃腸道為患者機體提供相應營養素。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主要有2 種途徑,分別為經導管注入和口服。充分分析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實際病情,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通常情況下采取經鼻胃管支持方式,于患者受傷后48 ~72 h 內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近些年來,營養支持受到了越來越多醫學者和患者的重視,人們對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了解也愈加深入,當下,該方式已經成為危重癥患者在臨床醫護工作中的一項基礎護理措施。糾正以往人們對于早期營養支持存在的錯誤觀念,同時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科學化、針對性干預措施,有助于預防患者出現誤吸、吞咽障礙等不良事件,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概率,對于促使患者快速恢復健康水平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對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來說,其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程度差異性,患者病情復雜,故而,其營養支持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不穩定狀態,且同時存在應激性消化道潰瘍現象,則不可以為患者展開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臨床醫護人員需為患者展開全腸外營養支持[2]。充分分析患者病情,如果患者吞咽功能正常且不存在相關飲食禁忌證,則可采取腸內營養支持聯合腸外營養支持方式,一般情況下在患者發病48 ~72 h 內,排除出現消化道出血現象患者,或者是腸鳴音恢復患者,可以為其展開鼻飼飲食[3]。醫護人員需要進一步分析患者具體情況,選取適宜的腸內營養支持時機。當下,臨床多主張早期腸內營養干預,分析其原因為患者在出現損傷的短時間內有可能出現腸功能受損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實施早期腸內營養干預,能夠促使患者腸蠕動加快,能夠減輕腸黏膜損傷程度。通過營養劑中和呈現出分泌亢進狀態的胃酸,可以降低患者胃黏膜受到的刺激。相對比于傳統靜脈營養支持來說,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更加符合患者機體提出的生理需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故而,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發病的48 ~72 h 內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能夠獲取到更顯著更安全的效果。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具有多種管飼途徑,例如空腸管管飼類型、鼻空腸管管飼類型、鼻胃管管飼類型、雙腔胃管飼類型、造瘺管管飼類型等。在為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展開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時,應用最廣的管飼途徑為鼻胃管管飼,經長期臨床研究表明,這一管飼方式具有固定簡單、插入較深等特征,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受胃排空影響而引發各種不適表現。在實際應用中,如果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則需要將胃管插管深度牢牢控制在15 cm左右,醫護人員需要輕輕托起患者頭部,令胸骨柄與患者的下頜接近,從而對咽部通道弧度起到拓展作用,促使胃管能夠順利插入[4]。醫護人員在為患者展開氣管插管時,應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經由患者鼻孔將胃管緩慢插入,將胃管插入深度嚴格控制在咽喉部的2 ~4 cm處。如果患者無法展開胃內喂養,則需要將經鼻腸管鼻飼作為主要方式,該方式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出現反流、誤吸等不良現象,可以避免患者出現肺部感染癥狀。
管飼營養劑具有多種類型配制材料,常見的有蔗糖、純果汁、牛奶、雞蛋、豆漿等,早期腸內營養劑屬于高滲液體,在為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展開持續滴入情況下,可以維持患者機體能量的正常供給。醫護人員可以逐漸增加飲食量為途徑,促使患者機體充分吸入所供給的營養劑,避免受營養劑滴入速度過快影響而引發的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5]。根據飲食成分之間的差異性,可以將其劃分為完全非要素膳、營養劑和要素膳3 種類型。完全非要素膳主要包括能全力、安素等,需要在全部消化情況下才能夠被患者機體吸收;營養劑主要包括百普素等,在少量消化情況下即可被患者機體吸收;要素膳主要包括愛倫多等,不需要消化即可被患者機體吸收。有具體研究表明,預防谷氨酰胺流失是避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出現敗血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嚴重性癥狀的關鍵,醫護人員可以通過靜脈滴注為患者適當補充外源性谷氨酰胺,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營養劑中含有的不可溶性成分容易在益生菌作用下分解,進而促使可溶性物質分解,可以充分被患者吸收。生長抑素能夠維持患者血糖,可以調節患者的相關營養指標,但是對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來說,其喪失了較多的氮,蛋白質分解代謝速度顯著提升,故而,需要加強對早期腸內營養劑選取的重視程度,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能量配比[6]。在為患者展開腸內營養支持時,醫護人員需要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適當加入重組人生長激素、益生菌、谷氨酰胺和精氨酸等,從而促使患者機體免疫能力提升,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態。
在長期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情況下,患者有可能出現多種并發癥,醫護人員需要做好相關預防措施。胃腸道并發癥是患者最常見的癥狀,包括腹瀉、腹脹、嘔吐、便秘、惡心等,其中便秘、腹瀉和腹脹往往交替出現,在為患者展開鼻飼和臨床護理工作時需要加強對鼻飼液的重視程度,觀察鼻飼液是否新鮮,患者口腔是否存在異味,鼻飼管中是否存在食物殘留等。在患者出現腹瀉癥狀時,關注患者大便的顏色和性狀,必要情況下送檢;當患者出現便秘現象時,需要在為患者展開鼻飼腸內營養的基礎上,增加適宜胃腸動力藥物,程度嚴重情況下可以為患者展開灌腸處理和開塞露通便處理等;患者常受食物反流、胃潴留等因素影響,而出現嘔吐、惡心等癥狀,患者在未得到有效干預措施時,容易出現肺部感染以及意識障礙加重等表現[7]。醫護人員可以適當調高患者床頭,令其處于30 ~45°,給予患者少食多餐,將鼻飼速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當患者出現鼻飼管堵塞現象時,醫護人員需要立即查明原因,在臨床護理中,醫護人員需要關注患者是否出現鼻飼液濃度過高或中是鼻飼管型號不恰當,營養物質于管腔表面黏附,藥物或者是食物未能夠完全碾碎等現象。在鼻飼前后醫護人員可采取50 mL 溫水展開沖管處理,以確保管腔壁沖洗干凈,將營養液調整均勻,確保藥物和食物充分碾碎。在每次為患者展開鼻飼時醫護人員需要觀察是否存在顆粒較大的食物,將鼻飼速度放緩,預防患者出現鼻飼管堵塞現象。受病情影響患者常常需要長時間置管,致使患者的鼻黏膜和鼻飼管之間出現長期摩擦現象,在未及時清理鼻腔分泌物、操作不當等因素影響下,容易致使患者鼻黏膜出現破潰、損傷等現象[8]。醫護人員在置管成功后,需要做好固定工作,盡可能地縮短壓迫時間,在為患者展開鼻飼、引導患者翻身時,需要關注鼻飼管的長度,預防鼻飼管出現拉、拽、拖和牽等機械性磨損,第一時間處理患者鼻腔內部存在的分泌物,給予患者鼻黏膜保護劑,確保患者鼻腔處于濕潤狀態,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等。
有具體研究表明[9],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發生顱內感染的概率約為2%~17.5%,患者的病死率約為27.5%~39.4%。患者在出現顱內感染現象情況下,容易進一步誘發腦組織和其他組織損害,會顯著降低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近些年來,臨床醫學技術、臨床免疫學和技術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等高速發展,發現顱內感染現象的發生與患者機體的免疫指標和炎性指標具有密切聯系。腸道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免疫器官,分布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所占比例約為60%,基于此,為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強化胃腸道護理干預具有積極意義。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能夠為患者胃腸道提供有力保護,能夠中和患者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可以預防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應激性潰瘍等多種并發癥[10]。同時,給予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還能夠促使機體新陳代謝恢復,并維持于相對穩定狀態,減輕患者機體的炎性反應,促使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提升。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臨床醫護工作中引入早期營養支持,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現象,維持患者胃腸黏膜屏障功能。在患者發病后48 ~72 h,展開腸內營養支持,是促使患者預后效果改善的有效途徑,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營養物質,預防患者出現并發癥,促使患者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