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合肥230038)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1]在學生工作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可深切感受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要改變以往的單向思維模式,不能只是針對學生某一個或者幾個方面問題,而是要運用系統化思維,從大學一年級新生入手,甚至從學生剛入大學校門那一刻開始抓起,成體系地展開思想政治系統教育[2]。
“治病救人”與“看淡生死”的矛盾是醫學生群體的重要特征。醫學類學生從入學前就基本確定了職業方向,以“治病救人”為自己的職業目標。入學之后,學生會快速接受臨床試驗教育,從事動物活體實驗,此種學習經歷可能會造成臨床專業學生看淡生死的特點。“治病救人”職業目標與“看淡生死”特點的對沖,使得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必要,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讓臨床專業學生自覺提升道德修養,將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醫學類大一新生多數為是“00 后”,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加之身處信息化社會,掌握的信息多、視野開闊,這些都是有利于他們發展的先決條件。但學生自身或者周圍也存在諸多影響個人成長的不利因素。如利己主義嚴重、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不善于表達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學業不合格現象屢屢產生,安全事故頻發。
在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院經常以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的形式,請高校教務處、組織部、保衛處等部門開展講座和培訓。在授課過程中,主講人就本部門重要事務展開論述,講座目的在于讓學生形成對學校規章制度的認知、掌握校情。校情教育雖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內容會隨著主講人的變化而變化。通常,他們的講座會與本部門職責高度相關;學生作為被動接受者,對講座的實質缺乏正確認識。因此,這種灌輸性的教育講座很難達到對新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系統功效。除入學教育講座外,零散的心理課堂、安全教育講座等也是碎片化教育的形式之一。
碎片化教育方式雖然有效利用了學生的閑暇時間,但該教育方式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能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弊端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育時長有限,學生吸收的思想教育營養不充分,不能充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二是碎片化教育破壞了思想教育的連貫性,不符合普遍的認知規律;三是臨床類學生本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邏輯歸納能力有限,需要有專業化的思政工作者為其進行成體系的指導;四是醫學臨床類專業學生從入學開始,學習任務繁重,客觀上造成了醫學類專業學生思想教育弱化。
碎片化教育方式的產生,與社會、高校、教師乃至學生本人都有一定的關系。從發生學角度進行分析,碎片化的學習最初是人們在工作之余,利用零散的時間學習各領域知識的一種方法,能夠幫助職場人士有效利用時間,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之后,這種學習方式被自覺或不自覺地引入學校教育中。
高校碎片化教育是思政課教師課堂之外教育手段的創新,最初目標是以課堂教學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潛移默化的培養,凸顯了“文以載道”。但是,由于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的教師對思想政治認識不深刻,難以達到預設的教育目的。以臨床類學生教學過程為例,在醫學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專業知識的灌輸為主,課程思政貫徹不徹底、落實不到位,“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思想教育影響的力度顯然不夠。
在高校,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還有待提升,特別是缺乏有感染力的思政教師培養措施。因此,高校必須在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對其他專業課教師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的培訓,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技巧,要求廣大老師做到以更有感染力的方式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真正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入教材入課堂。
中醫藥大學應該積極致力于思想政治系統教育改革,力求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學業教育、責任感教育、專業精神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系統等全面系統地運用于實際學生工作中。
結合大一新生思想狀況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思想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強化學習階段、固化階段、檢驗成效階段。強化學習階段主要是理論學習,即教師在固定時間帶領全體學生認真誦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等重要著作,通過反復的學習宣講,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洗禮,逐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航標。
第二階段主要是利用重大節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高校可在節慶日開展專題黨史教育,讓學生們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同時,通過典型革命事例的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明白黨帶領全國人民所選擇的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第三個階段主要是倡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高校應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展覽館、科技館等場所,觀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以及國際地位提升的重大史實圖片和音像資料,讓大一新生在大量鮮活的史實中感受黨帶領全國人民所取得的成績。高校可以邀請先進模范優秀事跡宣講團來校宣講,用先進事跡感染剛入學的大學生,勢必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安全教育對大一新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課,是整個大學階段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目前大學基本上沒有把安全教育課上升到學校公共必修課程的高度,高校應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常規班會課或者網絡通識教育課進行零散的安全教育,將之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針對大一新生安全實際情況,高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強學習,樹立安全意識;二是請高年級的學生給大一新生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們怎樣安全快樂地度過大一階段;三是請交管部門的同志來班級開展安全教育工作,通過事例講述、放映交通安全方面的音像資料等方式,讓學生們深刻理解“安全無小事、處處要謹慎”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牢固樹立安全意識,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文明大學生。
中醫藥大學的學業主要由通識教育知識與醫學專業知識構成,近年來,醫學院校臨床專業學業不合格現象頻發,“重災區”集中在低年級階段。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思想突然放松。高中階段學習緊張,踏入大學校門后,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會放松文化課的學習,極個別學生甚至出現沉溺于虛擬世界的問題;二是學生心理優越感弱化。醫學類院校臨床專業本身錄取分數線較高,進入臨床專業學習的學子在高中一直是佼佼者,但進入大學后,學習上的優越感在與同學比較中喪失。以針灸推拿專業為例,該專業文理兼招,很多進入針灸推拿專業學習的學生們都是文科生,高中階段對理科知識了解不深入,進入大學后,學習生物化學等對理科思維有較高要求的課程就顯得力不從心,導致學生過度焦慮;三是校外兼職影響學習。部分學生家境較差,進入大學之后,雖然高校在學費和生活費上都有補助,能滿足學生基本需求,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但是,學生在與同輩接觸過程中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校外兼職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學習時間,很多學生在過度接觸社會后無心讀書,更看重兼職的短期利益。
針對學風問題,具體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常抓政治學習,樹立成為名醫大師的遠大人生理想和目標,解決學習解決動力不足問題;二是要培養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聘請高校知名教授擔任本科班主任,用他們的人格和高尚醫德來感染大一新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三是請高年級學生來班級給新生宣講,用鮮活的事例證明學習醫學專業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此種方式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學生們接受;最后,邀請校園心理咨詢中心的老師給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幫助學生們解決學業類心理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中醫藥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醫藥專業的大學生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教導[3],努力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勇于實踐探索,筑牢職業根基,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精髓,將來成為一名醫術精湛、人民滿意的好醫生。
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是作為新時代中醫專業的大學生,更要志存高遠,不僅要立志成為一名中醫,更要努力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人[4-5]。無數事實證明,沒有志向、沒有專業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即使僥幸取得一點成績也是一時的,缺乏強勁的動力。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大一新生專業精神教育,引導新生熱愛所學專業,立志發奮為將來的職業而努力學習乃至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6]。
針對大一部分新生利己主義嚴重、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情況,高校必須對癥下藥,加強教育引導,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指導學生努力改造自己的“三觀”,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斷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習得待人接物的社會通則[7]。
首先,高校要充分發揮政治學習和班會的作用,努力鍛造新一代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守正創新”能力,使其成為棟梁之材;其次,通過素質拓展活動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大一新生剛離開父母,難免產生孤獨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可以讓他們忘卻暫時離別親人的憂傷,在不知不覺中忘卻“小我”,融入“大我”,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最后,請學院專家給學生作專業指導講座,使學生堅定專業自信,進一步明確在大學學什么、怎么學[8]。
大學一年級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內循環體系,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本文所列舉的只是其中的主要“必備動作”。教育實踐證明,這套系統教育方法行之有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了大一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了對未來職業的認同感,更重要的還在于培育了學生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其實,要造就出千千萬萬個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新時代大學生,還有許多深入細致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