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邵杰,劉夢平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高等教育法》在總則中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1], 要求全國高校要重視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環境,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參加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作為我國高校青年組織的核心,高校共青團在“引領青年、團結青年、服務青年”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使高校共青團在新時代下發揮培養青年創新人才的作用,在實踐中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條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需發揮思想政治引領作用,不斷調整工作方向,開辟新的工作領域,更新工作方式,堅定不移地完成本身的使命和工作要求。高校共青團是青年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力量,在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塑造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校青年深受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共青團在學生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從組織架構上可以看出,每個高校從校團委到各二級學院團總支、各班級團支部,其架構清晰;同時,各二級學院、系別和團支部,工作層層壓實,這樣的組織架構可以確保校內的團學組織活動順利開展,也能確保創新創業活動得到有力的貫徹落實。高校共青團在校內具備學生處、教務處、黨辦等多部門協同共建的基礎,在校外具備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等合作共建平臺,具備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的共建陣地,主要負責項目競賽活動,為學生的創新創業開展提供學習、實踐、咨詢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服務平臺,有利于各類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交流共享[2]。
高校共青團是能實現學生“自治”的組織,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有利條件,這個特點使高校共青團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親和性,同時又是“官方”組織,具有正規組織的特性和權威性[3]。校內的各級學生組織都受高校共青團指導,學生會以及其他學生組織代表學生參與校園治理,解決同學們的學習、生活等問題[4]。從該層面上講,學生對共青團組織開展的活動具有信任度,也有利于更好地推進各項創新創業活動在校內的開展。
高校共青團要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培養人、塑造人為目標,用“素質拓展”統攬高校共青團的工作,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中,既要在教育、引導、鼓勵、帶動學生提高自己的素質上狠下功夫,又要根據團組織的特點,增強服務意識,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務[5]。在“大思政”格局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鍛煉專業素質、提高道德修養等,而高校共青團具有社會服務優勢,給社會實踐服務以及志愿服務提供了重要的平臺,與企業、政府、實習實訓基地等協作打造滿足學校、學生需求的實踐基地[6]。同時,高校共青團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引導學生走入社會,使學生增長知識,接受基層教育。
綜上所述,高校共青團要從“誰掌握了青年,誰就掌握了未來”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到高校共青團工作、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充分結合自身的組織優勢、情感角色優勢和服務育人優勢,與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同頻共振,不斷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新的育人模式,積極融入“大思政”格局,不斷提升科研教育的效果。
高校共青團特殊的性質,在組織和引領青年方面意義重大,在提供實踐平臺、實踐活動和活動保障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有助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促進青年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培養青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共青團從完善制度、搭建平臺、強化隊伍、以賽促學、協同融通等方面,全方位推動“雙創”育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始終堅持“3結合”原則:通過將面向全體的通識教育與分類施教的專業教育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自主學習與指導幫扶相結合,形成具有學院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主渠道,貫穿青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全過程[7]。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制定了“雙創”育人目標和具體的落地方案,將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完善流程管控,確保每個階段的工作落到實處,并制定了良性循環的反饋機制,鼓勵師生投身于創新創業之中,倡導師生規范學術。為了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制訂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工作管理辦法》《創新創業競賽管理與獎勵辦法》,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促使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工作的規范化運作。學院始終將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力納入素質教育范疇,從大一入學開始便規劃設計創業課程,貫穿到大學四年培養的各個階段,與專業課程相互融合;開設“創業就業指導”“創業總動員”等創新創業通識教育課程。通過完善制度保障“雙創”育人,有力保障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8]。
高校共青團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是實施大學生“雙創”育人的關鍵。而打造創新創業基地和平臺是驅動“雙創”育人的核心,能夠將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和具體想法切實落地。結合這一點,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主要以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科技協會為載體,拓展育人途徑,有效滿足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教育需求。以創新訓練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組織開展大學生學術科技節、學子論壇、科技辯論賽等各類優質活動,通過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為打造濃郁的科研學術氛圍提供了良好契機。學院通過創業課程學習、創業教育培訓、創業模擬訓練、創業實體孵化,為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創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支持。學院搭建平臺驅動“雙創”育人,為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成立教授、青年博士科研創新指導團,邀請專業評審教師參與學生科研項目的指導,強化對科研團隊的指導與管理,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工作的規范運作,實現教師對學生科研創新創業的全過程一對一指導,切實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學院與校外創業機構、優秀創業校友與創業專家合作,定期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組織學院班主任老師和青年教師參加,為后期協同做好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提供專業支撐,從隊伍建設上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
學院整合歷年獲得過“挑戰杯”“互聯網+”等大型創新創業賽事獎項的指導老師、優秀團隊成員小組成立“創新創業實踐團”,定期組織“歸來話感悟”活動,在全校范圍內宣講創新創業的心路歷程,進一步拓寬隊伍建設的范圍,本著“一根針”扎下去的精神,將創新創業的種子播下去、灌溉好、培育強。
創業競賽在提高學生創業熱情、創業意識方面意義重大,競賽可以客觀立體地給學生展示活動現場,展示活動備賽、賽中的情況。當代大學生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獲得信息便捷、思維跳躍,對掌握的信息信心十足,但卻很少有機會將思考轉化為實際行動。高校共青團與學生天然的黏性,有利于與學生積極溝通,建設更加親密且正確的價值引領連接。共青團在創新創業賽事中有力發揮牽頭組織作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將他們的創新創業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學院充分利用好“創青春”“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型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并積極做好省院兩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工作,引導支持學生參加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各類活動,將學生的創業意識轉化為提升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進一步助力科技強國[9]。
將創新創業項目、活動引入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專業課程與創業課程的有效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熱情,引領他們潛心創新創業,實現“雙創”與專業培養的交融。通過校園報刊欄、櫥窗、專題展板等傳統方法宣傳大學生創新先進典型;利用微信公眾號上線“青春新思享”視頻訪談欄目,擴大科研先進典型的影響力;并通過網站、微博及各類移動端APP 等新媒體為創業學生提供一手創業資訊和交流平臺,提供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全面利用學校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利條件,將“雙創”育人的理念深入落實到每位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高校共青團在“引領青年、團結青年、服務青年”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創新創業中是意識的啟蒙者和實踐的引領者,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青年人才,也有切實可行的條件實現理論和現實的指引。當前,建設科研訓練創新工程,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拓展機制建設,是高校共青團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需要為之潛心研究的深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