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刑事和解協議不當履行的問題及規制

2021-11-21 09:54:11
犯罪研究 2021年5期

萬 瑩

一、問題的呈現及延展

2018年6月,劉某因騙取被害人陳某人民幣50萬元(案發前僅歸還1萬元),以涉嫌詐騙罪被刑事拘留。同年9月,劉某與陳某簽訂《諒解協議》,約定劉某向陳某支付本金及諒解補償合計人民幣70萬元,其中簽訂協議當日向陳某支付49萬元,陳某收款后出具刑事諒解書明確表示諒解,剩余21萬元應于協議簽訂之日起1年內付清,擔保人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當日,劉某在親屬幫助下退還49萬元,取得陳某諒解。該案經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后,法院綜合全案事實,對劉某能自愿認罪以及作出賠償、被害人諒解等情況在量刑時予以考慮,以詐騙罪判處劉某有期徒刑4年6個月,罰金人民幣1萬元。2020年6月,陳某以被告人劉某剩余21萬元到期不予支付且擔保人不愿承擔保證責任為由,將劉某以及擔保人劉某某作為被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支付賠償款并支付逾期利息。

本案是一起刑事訴訟活動的被害人因被告人不當履行《諒解協議》,從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履行協議的民事案件。案例中的《諒解協議》是刑事和解協議的具體形式之一。所謂刑事和解協議,是指部分公訴案件中,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通過交談、協商,就賠償、道歉等內容達成的和解協議。協議中,被害人一般會表示放棄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或者請求司法機關作出寬緩處理。經司法機關對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審查確認后,可以作為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從寬處理的重要依據。正是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有助于化解社會矛盾、實現恢復性司法理念,這項制度在實踐中得以廣泛運用。在立法層面,我國2012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增列“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一章,將部分公訴案件納入和解程序,明確了適用對象和程序,《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對和解協議的具體內容和審查要求、協議效力作出了細化規定,這一系列規定標志著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式確立,此后,在2018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正及“兩高”在近兩年相繼出臺的刑事訴訟司法解釋中,除了在表述上對該特別程序予以完善外,還進一步明確了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經審查認為和解系自愿、合法且已經履行或者提供擔保的,是檢察機關作出不捕、不訴決定,以及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時提出量刑建議的重要考慮因素,反映出該制度在立法上進一步趨向成熟。

然而,刑事訴訟程序立法層面的趨向成熟并不能涵蓋該協議在民事審判中遇到的問題。實踐中,如果加害人完全不履行賠償義務,或者被害人接受賠償但不愿表示諒解,那么另一方當事人根本不會簽訂協議(除非被騙)。因此,爭議情形往往集中在對約定的分期履行后期反悔或者因種種情形不予履行的情形,筆者將此種情形統稱為不當履行。盡管刑事訴訟程序中已有“協議后應即時履行賠償責任”以及“不能即時履行的要提供有效擔保”等制度設計,但實踐中因不當履行所導致的民事糾紛仍屢見不鮮。主要表現為三種情形:第一種是加害人反悔。加害人為了免予刑事追訴或要達到自己預想的輕刑化處理結果,往往在協議中約定給被害人支付高額賠償金,考慮到被害人不收到賠償一般不會簽約也不會表示諒解,加害人往往選擇分期支付,如本案中的方式。但當案件審結,法院也根據被害人的請求和加害人的悔過表現對加害人進行了寬緩處理后,加害人在履行協議時卻以簽訂協議時迫于無奈、賠償數額過高等為由認為合同無效,拒絕賠償余款。加害人反悔是合同不當履行的主要情形。當然在實踐中反悔主體存在是加害人本人,還是加害人家屬或者擔保人等差異,筆者為方便表述,將該方統稱為加害人。第二種是被害人反悔。加害人按約支付了賠償金,但判決后被害人認為締約時受到加害人的脅迫或者欺詐,或者覺得賠償金過少或者對加害人刑罰太輕,不足以彌補所受到的傷害故而反悔,提出協議無效要求重新合議,〔1〕如在一起故意傷害致人輕傷案件中,被害人在訴訟期間與加害人簽訂了《諒解協議》,但在法院審理階段向法院提交《反諒解書》,表示被告人支付的賠償款不能彌補其全部損失,之前出具的諒解書作廢,請求法院依法審理。參見游俊豪:《諒解反悔在刑事和解中的認定》,載《人民法院報》2015年5月20日,第6版。或者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刑事程序結束后另行提起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第三種是因情勢變更而反悔。有時,被害人在和解時以為是輕傷,但后確診為重傷或者雖是輕傷但傷情等級加重,此時被害人以情勢變更原則請求法院撤銷原協議,要求重新合議追加賠償;反之,訴訟過程中也會出現認定數額或者情節由重變輕的情況,如犯罪對象經鑒定數額從和解時認定的“數額巨大”變成“數額較大”時,加害人一方要求撤銷原協議,或者以不當得利為由主張返還已支付的部分賠償金。〔2〕參見葛林:《刑事和解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頁。要解決上述訴爭,有必要融通刑事和民事法律,準確分析刑事和解協議的性質和效力,厘定違反協議的民事責任,從而為合理處置和規制路徑明確思路。

二、刑事和解協議的性質辨析

關于刑事和解協議的性質,理論界和實務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刑事和解協議的主體、簽訂過程、效力等滲透著公法上的特有品質,為“非典型”的公法契約。〔3〕參見張凌、李嬋媛:《公法契約觀視野下的刑事和解協議》,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第32—42頁。第二種觀點則主張其具有“雙重性”,即既是一種以刑事責任的歸屬為標的的刑事契約,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契約,通過契約形式使侵權行為責任轉化為一種契約責任,并以經濟賠償為其主要內容。〔4〕參見向朝陽、馬靜華:《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及中國模式的構建》,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6期,第113—124頁;齊帥:《公法契約的私法解讀》,載《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第53—59頁。刑事訴訟法中確立的辦案機關對協議的審查程序可以視為該類合同的特殊生效要件,因為合同的相對性原理決定了當事人之間達成的和解協議不能對辦案機關產生實質上的約束力。〔5〕參見肖燕暉、盛萍:《刑事和解協議的性質研究》,載《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年第 3 期,第102—108頁;于銳:《民法視閾中的刑事和解協議》,載《理論與改革》2012年第6期,第142—144頁。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該協議是民事契約,〔6〕參見田小玲、邱勝帆:《略論刑事和解協議的民事屬性及量刑功能》,載《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第84—91頁;劉承韙:《刑事和解制度的民法解讀》,載《環球法律評論》2010年第2期,第38—44頁;姜昕、孫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釋》,載《人民法院報》2008年12月10日,第6版。合同由當事人雙方締約產生,具有相對獨立性。筆者認同第三種觀點。

首先,協議的主體及內容決定了其民事契約的本質。公法契約通常是普通民眾與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國家機關之間訂立的契約。因此,持公法契約的觀點雖然闡釋了該協議與刑事責任的天然聯系,體現了作為刑事訴訟特別程序的意義,但忽略了協議雙方主體為加害人與被害人,公權力主體并沒有參與協議締約的強制性要求。檢察院等公權力機關即使參與到刑事和解達成過程中,其作用也僅是一種見證而不能對合同雙方的意思自治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最終協議能否達成完全取決于雙方主體之間的協商和諒解;當事人之間也不能在合同里約定對公權力的減讓。同時從內容上看,該協議約定的是加害人向被害人認罪、賠禮道歉與賠償,被害人表示原諒加害人,屬于私法契約的范疇,合意內容不涉國家權力的運用。這些都是刑事和解協議與認罪認罰具結書等公法契約之間的本質區別。

其次,三方參與不等于三方協議,協議本質屬于涉他合同。持“公私兼合”的觀點固然指出了刑事和解在制度構造上由被害人、加害人和國家三方共同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刑事和解協議與其他司法調解、民間調解等和解類契約,在適用范圍、程序設計(包括提交、確認和監督)以及對司法決定的影響上存在區別,但這并不意味著司法機關是合同的參與方。一方面,從合同主體來看,除了當事人之間約定了一方賠償、一方諒解的義務外,即便合同有第三方也是附屬于加害方的擔保人,而非司法機關;恰恰相反,法律鼓勵司法機關事中見證或者事后審查,而非過多參與,如《規則》第498條第3款規定:“和解協議書應當由雙方當事人簽字,可以寫明和解協議書系在人民檢察院主持下制作。檢察人員不在當事人和解協議書上簽字,也不加蓋人民檢察院印章。”《解釋》第592條第2款規定:“和解協議書應當由雙方當事人和審判人員簽名,但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由此可見,和解協議雙方訂立、雙方負責,凸顯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將司法機關、司法人員的參與度降到最低。〔7〕參見田小玲、邱勝帆:《略論刑事和解協議的民事屬性及量刑功能》,載《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第84—91頁。另一方面,從合同拘束力來看,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第290條規定的和解效力是“可以從輕”,而《解釋》第596條則規定了對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應當從輕”,但最終結果對刑罰有影響并不意味著協議就是公法屬性。合同性質仍要回到合同約定來看。刑事和解協議的達成只能使民事責任中的侵權之債轉化為合同之債,被害人請求檢控機關對加害人作出寬緩處理,雖涉及加害人的刑事責任,但這只是被害人依合同約定向當事人以外的主體履行合同的行為,說明刑事和解協議可能是一種涉他合同。反之,僅有一方意愿,未能達成和解的,也不意味著不能取得同樣從寬的處理。如《法則》第276條第2款規定:“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并且愿意積極賠償損失,但由于被害方賠償請求明顯不合理,未能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的,一般不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從寬處理。”

最后,協議的民事屬性不會影響刑事處罰的權威性。有觀點擔心只強調民事屬性,不提公法屬性,會帶來“花錢買刑”的嫌疑,〔8〕參見時恒支、時方:《刑事和解與刑法基本原則的沖突分析及制度構建》,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2期,第56—58頁。但刑事和解協議從制度設計時已對此予以充分注意。一方面,適用范圍具有嚴格的邊界。《刑事訴訟法》第288條在客觀、主觀兩方面對和解協議適用范圍進行嚴格限制,包括對罪名、情節、量刑上的限制;在主觀方面要求加害人必須做到真誠悔罪,而不僅僅是賠償損失。同時在審查程序上要求對自愿性、合法性予以確認。這樣的制度設計使和解協議在適用對象上排除了情節較為惡劣、主觀惡性較強、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犯罪,避免了國家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保護上可能出現的失衡問題,如同部分輕傷害案件屬自訴范疇一樣,完全可以通過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協商達成合意。

三、刑事和解協議的效力探究

和解協議自締約時生效,還是經司法機關審查確認后生效,又或是作出司法決定(如檢察機關依據和解協議作不起訴決定、法院依據和解協議從輕處罰)時生效,素有爭議。不少意見認為,“檢察院等機關的審查確認是此類合同的特別生效要件,未經審查確認的合同不生效”〔9〕于銳:《民法視閾中的刑事和解協議》,載《理論與改革》2012年第6期,第143頁。,“在這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視‘刑事和解協議’是屬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形式,行使刑罰權的公權力機關的審查則是該合同生效的必要前置程序”〔10〕肖燕暉、盛萍:《刑事和解協議的性質研究》,載《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第105頁。。筆者認為刑事和解協議一經雙方達成即已生效,司法機關的審查和確認可視為刑事訴訟程序中的預裁決,而非協議生效的特別要件:

第一,雙方依法成立的和解協議自成立時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43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502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里的“法律另有規定或另有約定”延續了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5條規定的精神,即合同成立未生效僅指三種情形:需審批和登記生效;約定生效條件未生效;附期限但期限未到。但刑事和解協議并不屬于以上情形:其一,刑事和解協議并非審批生效。審批生效是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筆者在前文中已述,司法機關的審查確認并不同于行政合同等法律規定審批才能通過的合同。其二,刑事和解協議不屬于附條件合同。附條件民事行為中所約定的“條件”均為雙方自行選擇,而且將來能否發生是不確定的事實,“凡是民事行為中附有法定條件的,應當視為未附條件”〔11〕魏振瀛:《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頁。。因此,司法機關的審查確認不能成為和解協議中雙方當事人自由約定的條件,該協議也不屬于附生效條件的合同。其三,刑事和解協議也不屬于效力待定合同。效力待定合同通常針對無權處分行為,當事人對刑事和解協議中所協商的賠償、道歉、諒解等問題擁有完全的處分權。對刑事責任的減免,被害人僅擁有建議請求權,不在當事人處分之列,因此不宜將參與度較低的司法機關認為是處分權人,也不宜將協議視為效力待定的合同形式。綜上,刑事和解協議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就已成立,且自成立時便擁有法律效力。

第二,司法機關的審查確認是對效力的預裁決而非生效要件。《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和解協議通常要由司法機關審查確認以保證雙方意思表示自愿、真實與合法,但筆者認為,該種審查確認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程序性保障,旨在加強對當事人的約束、保障協議履行,而非和解協議的生效要件。以法院為例,和解協議對刑事責任追究有一定約束力,因此確認和解協議符合合法、自愿性,也就意味著在正常情況下,該司法機關最終將體現該協議的拘束力。這就如同法院通過民事審判來確認一份民事合同效力一樣,不能認為該確權也是生效要件。換個角度,《解釋》第594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已經達成和解協議并全部履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又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有證據證明和解違反自愿、合法原則的除外。”這一規定說明法院對于已經達成和解且切實履行的,不再受理(附帶民事訴訟的本質也是民事訴訟),其機理符合“一事不再理”原則,同樣反映出對和解協議的確認相當于一種預先裁決。如同法院民事審判規定了強制執行等保障一樣,這種“預裁決”也對加害人是否全部履行協議督促履行。

第三,當事人反悔并不能當然阻斷協議生效。和解違反自愿、合法原則的,應當認定無效。但這里的“自愿”“合法”指的是締約之時符合雙方意愿,而不是締約后“不愿”履行。因為反悔并不能導致合同無效,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只有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刑事和解協議的意義重在履行,通過合同履行化解矛盾、達到案結事了的功效,因此雙方意思自治達成一致的,只要沒有司法機關審查認為違反自愿、合法性導致無效的情形,就應認定為有效。《解釋》第593條第2款規定:“和解協議已經全部履行,當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證據證明和解違反自愿、合法原則的除外。”說明和解一經達成且各自履行了義務,在司法機關未審查確認前即反悔的,司法機關也不予支持。反之,如果要求司法機關確認有效才使得合同生效,那么實踐中就會因協議提交時間早晚、司法機關審查時間長短、確認方式是否明示等不確定因素,導致出現如下局面:一旦加害人反悔,要求被害人返還賠償款,被害人在此期間取得的賠償款就不能視為合法有效;同樣,一旦被害人取得賠償款后無故反悔,要求加害人追加賠償否則就撤回諒解,也會因合同“尚未生效”導致加害人的利益受到影響。

綜上,和解協議作為一種雙務、諾成性合同,其因涉他性固然會對刑事處理結果產生影響,但這并不改變民事契約且一經達成即已生效的屬性。當然,與眾多調整交易行為的民事契約相比,刑事和解協議存在許多特殊的適用規則,如等價有償、風險承擔等規定不適用于刑事和解協議。

四、不當履行刑事和解協議的處置

(一)對刑事處理的影響

就刑事訴訟而言,《規則》對在起訴前后不當履行的處理已有明確規定。〔12〕《規則》第50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擬對當事人達成和解的公訴案件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應當聽取雙方當事人對和解的意見,并且查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已經切實履行和解協議、不能即時履行的是否已經提供有效擔保,將其作為是否決定不起訴的因素予以考慮。當事人在不起訴決定作出之前反悔的,可以另行達成和解。不能另行達成和解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作出起訴或者不起訴決定。當事人在不起訴決定作出之后反悔的,人民檢察院不撤銷原決定,但有證據證明和解違反自愿、合法原則的除外。”同時,《規則》第504條規定:“犯罪嫌疑人或者其親友等以暴力、威脅、欺騙或者其他非法方法強迫、引誘被害人和解,或者在協議履行完畢之后威脅、報復被害人的,應當認定和解協議無效。已經作出不批準逮捕或者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根據案件情況可以撤銷原決定,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或者提起公訴。”進入審判階段后,法院同樣要對協議進行審查,且作為從輕處理的依據之一,要求在裁判文書中敘明,并援引《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條文。但是對于不當履行的情形,《解釋》并未明確,僅在第595條中規定:“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后,雙方愿意和解,但被告人不能即時履行全部賠償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制作附帶民事調解書。”那么,如果法院依據協議予以判緩等從寬處理,而判決生效后被告人不再履行剩余賠償款,被害人能否到法院請求撤銷緩刑?〔13〕參見黃建興:《刑事和解協議未履行如何處理?》,載中國法院網2017年2月22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02/id/2548813.shtml。實務中存在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因被告人“偽裝悔罪”而被判處緩刑,法院根據和解協議而做出的緩刑處理決定理應被撤銷;第二種意見認為,因被告人的行為不屬于撤銷緩刑的規定條件,為了維護司法公信力和生效司法文書的既判力,法院不能撤銷緩刑。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認為不能據此撤銷緩刑。這是因為:其一,和解協議雖然對法院審判具有一定約束力,但仍只是法院綜合全案情節從寬處理的參考因素之一,如果符合寬緩處理條件即便未達成和解的,法院仍可能判處緩刑。其二,法院判決與不捕、不訴等檢察決定仍有不同,且不說《規則》中所規定的檢察機關可以撤銷原決定,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或者提起公訴,是以認定合同無效作為前提,單純就程序而言,檢察機關的多數司法決定如無社會危險性不捕,尚未宣告訴訟終結,這與法院判決存在較大區別。其三,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撤銷緩刑的條件有明確規定,不當履行刑事和解協議顯然不再其列,因此無論是從維護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還是從立法本意考量,都不應導致緩刑判決被撤銷。

(二)對民事處理的影響

1.對經刑事判決確認采納的和解協議應可申請強制執行

關于刑事和解協議中民事損害賠償部分的約定,如果加害人反悔,是否發生合同強制執行的效力,實踐中意見不一:第一種意見認為因法律未明確規定刑事和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應告知被害人就民事部分另行起訴;第二種意見認為可由人民調解組織制作調解協議,并經法院司法確認以獲得強制執行效力;〔14〕參見毛澤金:《論刑事和解中反悔行為的處置》,載《懷化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第86頁。第三種意見認為刑事和解協議具有和民事調解書同樣的法律效力,為了節省訴訟資源,被害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筆者持第三種觀點。這是因為:首先,從過程來看,法院審查和解協議的過程以及主持制作和解協議書的要求,都與民事調解無實質區別,且明確已有和解再提附帶民事訴訟的不予受理,反映出程序功能主旨的相似。其次,從形式來看,法院在判決書中通過敘明以及援引法律條文的方式,對刑事和解協議已予以了體現,可以作為強制執行的文書依據。最后,從效率來看,如果不認定協議民事部分和民事調解書具有同等效力可以申請強制執行,而是要求被害人另行提起訴訟,則會造成被告人不履行協議被從寬處理的情況不能撤銷,而民事賠償部分又因訴訟周期拖延的局面,這顯然不利于被害人一方。因此,刑事和解協議書的民事部分應和民事調解書具有同等效力,刑事和解協議被害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對司法機關未予采納的刑事和解協議應區分情況處理

對未經司法機關確認采納的協議,應當告知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由法院通過調解或者判決審結。這里要區分情形具體分析:第一種是因合同本身違反法律規定或者損害公共利益,經司法機關審查認定無效的,合同自始無效。需要指出的是,將不屬于《刑事訴訟法》第288條規定范圍的罪名,如尋釁滋事案發后雙方進行和解的,固然不屬刑事和解協議范疇,但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其獲得諒解同樣可獲寬減,因此不屬于違反法律,不影響合同本身的民事法律效力。第二種是因加害人或者被害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受到外界或對方的壓力或脅迫違背自愿原則達成的協議,或由司法機關審查確認無效或由雙方當事人申請撤銷協議,協議自始無效,原則上尚未履行的可以不再履行,已經履行的應當返還。但要進一步區分情況:其中,因加害人欺詐引起的爭議,如前文所述被害人可以通過申請強制執行維護權益;但因被害人欺詐引起的爭議,如被害人并非真心放棄對加害人的刑事責任追究,而是基于騙取賠償的心理與加害人達成協議,獲賠后又向司法機關申訴請求追責,此時是否要求被害人將已經獲得的賠償款返還?司法機關應當審慎處理。從維護無過錯方利益以及生效判決的既判力角度,既然被害人通過諒解獲得了加害人的賠償,就應當認定加害人已經真誠悔罪,協議已經全部履行,被害人再追加賠償請求,不予支持,而已經獲得的部分也無須返還。第三種是因情勢變更導致的爭議。《民法典》第533條規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商;在合理期限內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民法典》對情勢變更制度規定的意義在于:通過司法介入,改變合同已經確定的條款或撤銷合同,在合同雙方當事人訂約意志之外,重新分配交易雙方應當獲得的利益和風險,實現公平和公正的價值目標。由于當事人和解時是基于他們當時對案件事實的認識,但由于被害人權利受侵害后果擴大,超出了協議約定的原初狀態,此時被害人如果合理地提出更改和解協議,增加賠償數額等要求,應當予以支持;甚至可以作為新的證據影響刑事處理,即便判決已經生效都可能因新的事實進入再審程序。

五、對刑事和解協議不當履行的規制路徑

(一)刑事法律層面的規制路徑

在刑事訴訟方面,可從如下方面予以完善:一是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結合。為確保協議即時履行,減少后續因不當履行導致的紛爭,應當緊密結合《規則》以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相關規定,如人民檢察院可通過告知權利義務,對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明確告知足額履行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幅度的影響,在積極促使當事人自愿達成和解基礎上,促成加害人即時全部履行;對于確有困難,確實難以一次性履行的,可讓被害人要求加害人提供有效擔保并明確分期履行的期限、方式;審查時查明犯罪嫌疑人是否已經切實履行和解協議、不能即時履行的是否已經提供有效擔保。二是與司法救助制度相結合。《規則》第276條第3款規定:“對于符合當事人和解程序適用條件的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積極促使當事人自愿達成和解……被害方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積極協調辦理。”實踐中,該條規定還有較大的提升適用空間。筆者并不贊成公權力過于干涉民事主體之間的和解,但對于雙方確有真誠和解意向,但加害人確實一時經濟困難,而被害人又對分期履行存有顧慮以致影響和解達成的,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救助制度予以幫助,體現司法為民的應有之意。三是與減刑假釋制度相結合。法院對判決前尚未履行完畢的和解協議,應當在判決時留有余地、限制從寬處罰的幅度,后續執行階段加害人如能積極履行的,可在減刑假釋中予以體現。四是探索暫緩起訴制度。可參照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特殊制度,設立附條件不起訴或暫緩起訴制度,針對加害方確實不能一次性即時履行給付義務的情形,以有效刑事和解協議存在充分履行的現實可能性為前提,給予加害人一定寬限期后視履行情形再作出是否起訴的決定,提高督促履約的成效。

(二)民事法律層面的規制路徑

在民事法律層面,為凸顯協議的私法屬性和合同效力,不僅應當明確以刑事和解協議提起民事起訴的正當性,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規制:一是賦予刑事和解協議強制執行效力。為提升訴訟效率,對于法院確認采納的刑事和解協議,應認定被害人可以就協議民事部分申請強制執行,而無須再另行起訴或調解。同時,為強化申請強制執行依據的法定性,法院除了在判決中明確敘明采納的結果及依據外,還可以通過書面或口頭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等方式予以明確,保障被害人能夠實現其在刑事和解協議中約定的利益。二是明確和解協議的特殊規范。“合同法的歷史是非典型合同不斷地變成典型合同的過程。”〔15〕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頁。刑事和解協議在性質、效力上的諸多爭議,反映出其與普通的民事合同存在很大不同,其功能定位的特定性、和解對象和和解能力的有限性,對撤銷變更的限制性等方面,使之有必要在未來的立法完善中,以列為典型合同、有名合同的方式,將上述特殊規則予以明確,以減少紛爭。三是完善代保管制度。針對不當履行中保證人失聯,或擔保人系單位但無財產可供執行等情形,應當優先采用實物擔保等方式,提升擔保實效;考慮到加害人或保證人一方的需求,通過完善法院或第三方代保管制度的方式,在為加害人增信的同時進一步減少其后續不當履行造成的風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美女被操91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91福利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毛片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天堂网国产|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欧美视频二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人人干|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视频大全|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欧美黄网在线|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www.亚洲色图.com|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成人夜色91| 91黄色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精品福利国产| 日本a∨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91在线中文|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伊人中文网|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午夜不卡|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 在线欧美一区| 日韩黄色精品|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嫩草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无码一区18禁|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青涩在线|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91在线|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