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茹
北京市石景山區業余大學,北京 100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從社會經濟發展來看,旅游已經成為拉動內需,實現經濟國內循環的重要拉動力,但旅游的相關投訴也隨之增加,影響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1]。
近年來,出游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但發生的旅游沖突事件也被頻頻曝出,人們對隨團旅游的評價不高。游客旅游過程中,導游就是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對旅行社服務的不滿意,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對導游的不滿[2]。游客不信任,現在的自由行和半自由行逐漸增多,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愿隨團旅游,團費、旅行社的信譽問題是阻礙人們參團旅游的重要因素。旅行社為了吸引客戶,推出低于成本的價格,吸引客戶報名,可當游客到達旅游地時,發現達不到合同規定的接待標準,由此引發糾紛,造成游客對旅行社不滿。隨著此類案例的增多,并且不斷被媒體報道,使得游客對旅行社不信任,不愿選擇報團出游。導游工資低,基本都是靠游客進店購物拿提成。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商家為了給導游提成,不得不提高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或者以次充好欺瞞游客,使得行業發展陷入難解的怪圈[3]。
有一些游客報了所謂的超值團,這些超值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為了“購物團”。到了當地被導游各種忽悠買東西,游客不滿導游特別惡劣的言辭舉止,有的吃了啞巴虧就不再報團出游,有的游客身在異鄉投訴無門或問題得不到解決就回來進行投訴,有的則通過自媒體或新聞媒體曝光。嚴重的,引發肢體沖突,引發游客錢財損失和心理上的傷害。被報道的問題團,基本都是“低價團”或是“零團費”的團,造成了游客不滿意、旅行社聲譽受損、政府監管受質疑的結果。不僅毀了當地的旅游市場,也影響了旅游行業的健康發展,甚至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由于行業的惡性競爭,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一些旅行社不惜壓低價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吸引游客,打出“零團費”的招牌。有的導游是“買”團帶,就是所謂的上交旅行社人頭費后才能帶團。當組團社把游客從出發地送到旅游地后,就由地接社負責后續行程。然后,由地接導游以自費買團的形式,向地接旅行社“買”客人,中間產生的差價最終落在地接社和導游上。對于游客而言,自己成為了買賣的“商品”;對于導游而言,接低價團其實是在賭團,賭能不能拿到回扣。旅行社和導游采取的常見的回本方式就是增加自費項目和購物,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轉嫁為強制游客購物,演變為導游與游客的激烈矛盾。
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分為幾種:銷售人員,保底加提成;后勤人員、會計核算就是固定工資;導游一般都沒有工資,主要是進點購物抽提成;國際領隊工資加補助。負面新聞,電視上曝光很多次,關鍵問題并沒有改善。導游一直都是弱勢群體,沒有工資沒有保險,帶團還得先行墊付酒店、餐廳費用。旅游團結束以后,一周到一個月內才給報銷;甚至有的旅行社經營不善,到最后卷款跑了,拖欠導游的團款也不了了之。口碑好的導游員太少的原因,不是不夠優秀,是中間有太多的無奈。
一方面,旅游部門要加強法治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對旅行社“低價團”“零團費”等亂象行為進行嚴格法律制約,禁止行業的惡意競爭。加強對導游行為的制約,對于導游惡劣行為,從法律角度進行嚴格懲戒;另一方面,要建立相關部門受理投訴的協調解決問題聯動機制。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涉及行業多,相關主管部門多,需要多個政府主管部門協同治理。
多年來旅游市場雖經不斷治理,但“低價團”“零團費”等亂象引發的紛爭依然不斷,最重要的是原因是缺乏部門聯動、綜合治理。維護游客的合法權益,杜絕亂象需要依靠旅游、工商、技術監督、物價、稅務等部門聯合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在各部門在管好本部門工作的同時,打破部門和地域保護壁壘,實現問題的根本解決,切實維護游客的合法利益,才能保障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旅行社對現在的旅游產品進行調整和改進,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的需求,開發不同層次的旅游服務產品。同樣一個里邊有產品做出不同報價,產品差別主要是酒店、交通和景點的安排,四星級和五星級的住宿差異,飛機直飛和中轉價格不一,景點入內和外觀價格都不同,讓游客在未出行就知道自己可以享受什么樣的服務,游客在選擇產品時也能一目了然。如高端產品可以是無購物,住宿品質和相關服務大大提升,這樣即使游客花高價格參團,享受高品質服務的旅游后,也會覺得物有所值。
合理的薪酬是保證員工基本的生活需要,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由于“低團費”“零團費”的存在,旅行社生存壓力大,不惜冒著違反最低工資標準和《社會保險法》的違法風險,將問題轉移至降低導游工資甚至零工資方面,導游再將問題轉移至強制游客購物上,與商家串通,獲取利益。行業的不健康加大了導游與游客的矛盾,導致了投訴的增加。因此,旅行社要按照國家法律規定,首先要保障導游的最低工資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導游工資有了一定保障,才能夠為游客提供有質量的服務;其次,要保障導游的社會保險和福利,留住人才,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作為旅游從業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和觀念,適當地學習進修,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廣泛,提高自己的講解和服務水平。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健全旅游業的行業規范和行為準則。要在旅游從業人員中,營造遵守行業規范、全心全意為游客服務的氛圍,讓游客享受更好的服務。旅行社要加強職業培訓,提高旅游從業者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服務質量,為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提供服務品質。
1 宣傳引導
原國家旅游局提醒游客,希望游客要堅決抵制“不合理低價游”。根據我國《旅游法》和《合同法》規定,類似“零團費”等低價旅游合同是不合法的。雖有法律制度,但在現實中“低價團”或“零團費”現象時有出現,主要原因之一還是宣傳不到位。相關部門嚴厲打擊的同時,引導乘客抵制低價團,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引導游客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在選擇旅行社或旅游項目時不能只看價格而忽視服務。因此,應通過各種途徑,利用各種有效載體,不斷增強游客對旅游消費的科學認知,培養成熟理性的消費觀念,去除貪便宜心理和僥幸心理,才能自覺抵制旅行社拋出的各種低價游誘餌[5]。
2 積極維權
引導游客通過官方舉報平臺,國家旅游局的“我要投訴舉報”平臺和“12301”服務熱線,提供相關違法行為線索。有的游客在上當受騙后,自覺理虧,有的怕丟面子,不愿到相關部門投訴,這也是不合理低價游能夠僥幸存在的原因。只有游客積極維權,讓低價游無處遁形,才能使其最終失去市場,促使旅游行業健康發展[6]。
為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實現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打破行業發展的頑疾,需要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要不斷摸索和創新監管模式,從源頭進行治理,才能杜絕不法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才能使我們的旅游業健康發展,成為經濟內循環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