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廣州商學院,廣東廣州 510555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不斷發展、世界形勢不斷變化的大背景下,亞洲地區面臨著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隨著亞洲博鰲論壇的舉辦,博鰲精神也慢慢形成,這種精神理念源于海南特有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又與時代課題緊密結合,因此可以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中來,助力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長足發展。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亞洲地區既享有巨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許多國家都開始關注變革、和諧、可持續發展等先進發展理念,以及別國的相關行動,發展經驗的交流與借鑒成為一種客觀需求。為了有效地應對全球化,亞洲各地區在保持本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強相互間的協調與合作,也加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合作這一共同課題便是形勢所趨。
雖然,亞洲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參與各種機構組織,慢慢走向開放,但依然缺乏立足于亞洲、由亞洲主導、討論亞洲事務、增進亞洲內部及與世界其他地區間交流與合作的組織,因此隨著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實力的增強,對自身利益進行維護的意識與力量也不斷加強,一個立足亞洲的組織倡議慢慢萌芽。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推進,亞洲大多數國家也已實行開放政策,彼此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入,區域間、國際間的合作也在向前推進,這為建立互利共贏的組織機構奠定了基石。
2000年11月18日,26個亞洲論壇發起會員國專家學者提議于2001年2月召開成立大會。2001年2月27日,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召開[1],自此,博鰲亞洲論壇正式成立。自2002年開始,博鰲亞洲論壇于每年的3月底或4月初在博鰲舉行,為各國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各行業各領域提供一個高層對話平臺。
從博鰲亞洲論壇的提出與策劃,到定址于海南博鰲小鎮,再有每年因時因勢而變的論壇主旨,社會各界針對發展共贏進行的相互交流,在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背后醞釀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博鰲精神。隨著博鰲亞洲論壇的不斷成熟,博鰲精神也會得到不斷的豐富。
為了更好地維護亞洲地區的利益,促進發展,博鰲亞洲論壇應運而生,這便決定了它是一個開放的組織;其廣泛的參與者,論壇主題的變化,論壇內容的綠色性等逐漸醞釀出具有“開放、包容、主動、大局、可持續性理念”的博鰲精神。這一精神的成型不僅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繼承以及獨特地理位置的彰顯。在海南島全力建設國際旅游島之際,博鰲精神對這一項大工程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義。
博鰲亞洲論壇面向世界,這就決定了其開放性。論壇既對亞洲內部開放,也對世界其他關心亞洲事務的各方開放。論壇的性質,決定了論壇的參與者不限于亞洲。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和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這三位論壇的發起人,其中有一位就來自非亞洲地區。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組織,博鰲論壇這一非營利特點使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界精英參與。從與會者的來源看,該論壇亞洲的代表占多數,但也不乏非亞洲精英,這表明了論壇開放的性質。
各屆論壇的主題都是一種開放意識指導下的產物,都是圍繞著亞洲各國的利益展開的討論,如2002年的《新世紀、新挑戰、新亞洲—亞洲經濟合作與發展》,2003年的《亞洲尋求共贏:合作促進發展》,2004年的《亞洲尋求共贏:一個向世界開放的亞洲》[2]??梢?,開放的理念已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共識,也成為亞洲國家謀求發展和進步的必然途徑。
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匯聚了上千位沒有身份、地位限制的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官學商界的高層次人群,他們在這個對話平臺上分析時勢,各抒己見,探討合作[3]。這是促進亞洲共同發展、為實現共贏更好的吸納人才和良策必不可少的,足見論壇的包容性。
再者,博鰲亞洲論壇是個非政府性的組織,是致力于共贏的機構,其目標的明確性,為其相關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得亞洲國家和地區能夠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是一種博大的包容理念的彰顯。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的初衷是尋求能立足亞洲、代表亞洲聲音、加強亞洲各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流與協作的組織,在此之前亞洲的國家和地區也參與了許多國際性的組織和機構,但代表亞洲利益的卻沒有,所以博鰲論壇的成立,是亞洲聲音開啟話語權、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積極實踐。這種積極主動的意識是當前形勢下實現發展必不可少的。
博鰲亞洲論壇是亞洲國家和地區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成立的,從歷史進程和國際形勢來看,博鰲亞洲論壇是亞洲國家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诳陀^現實,從大局出發,尋求亞洲國家的發展路徑,有助于亞洲國家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全球化浪潮中乘勢而上。所以從博鰲亞洲論壇的孕育到成長,并不斷走向成熟的這一發展歷程無不貫穿一種大局意識。
以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年度報告為例,這份報告深刻分析了國際形勢,認識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形勢更加復雜、不確定,亞洲的貿易和生產的一體化程度在明顯的放緩。在這一形勢下,報告指出亞洲未來的發展、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有三個:貿易投資一體化、金融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4]。在對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相關產業和標準進行分析以后,最后對亞洲的發展做出了展望:后金融時期,亞洲經濟發展模式與一體化進程方面經歷著一系列的結構性變化。從國際形勢的把握,到現狀的分析,再到未來的展望,這都需要長遠的眼光,縱觀全局的意識,因此,博鰲亞洲論壇的舉辦也是大局意識的一種實踐。
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旨在立足亞洲、面向世界、促進本地區內及本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的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十幾年以來,慢慢走向成熟,現已逐漸成長為一個亞洲及世界其他有關國家政商學界領袖就亞洲及全球重要事務進行對話的高層次平臺,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對外交往與合作平臺,對促進各國的友好交往,推進中國與亞洲乃至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論壇主辦方(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和承辦方(中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博鰲亞洲論壇成為立足亞洲,面向世界,推動亞洲各國互利合作的對話場所,促進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同時也成為海南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5]。由此可見,博鰲亞洲論壇自身的性質與宗旨及其相關活動都滲透著合作的理念。
最初,一些亞洲前領導提議將亞洲論壇設在海南博鰲,就是基于博鰲特有的政治發展機遇和獨特的天然優勢:1988年4月13號,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兩個決議,一個是《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一個是《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其發展有了政治上的機遇,也是走向國際的一個試驗區和契機;其次,海南島位于祖國最南端,擁有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地貌、優美的環境,這種天然的優勢使得生態成了海南島的優勢,生態產業成了海南島的特色,也會是海南島今后發展的重點[6]。近年來,隨著國際社會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發展的綠色性、可持續性需求成為了國際的共識,也是未來發展的出路。因此,借助于海南島天然的生態優勢和政策機遇,博鰲亞洲論壇最終定址于此并不斷成長起來,可持續理念也始終貫穿于這一過程中。
《海南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指出:要把海南省建成為中國旅游強省,并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性熱帶海島度假休閑旅游目的地。博鰲亞洲論壇的舉辦,是海南島發展的一大機遇[7]。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表示“論壇成功敲響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開場鑼鼓,為國際旅游島建設營造了濃厚的輿論環境,塑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隨著論壇的舉辦,博鰲亞洲論壇舉辦以來取得的成果背后醞釀出的具有海南特色的博鰲精神,對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促進海南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始終以開放的理念引領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
博鰲精神的孕育是當今世界形勢發展的體現,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不斷推進,并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區域性組織和機構的合作不斷加深,這些為亞洲各國和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博鰲亞洲論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所以孕育其中的博鰲精神是時代的產物,是與時俱進的形勢外顯。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必須將開放的理念貫穿始終,積極借鑒吸收優秀的建設方案,從其他國家旅游島的建設中積極汲取經驗,加強與外界的合作與交流,激發自身建設的靈感。
2 以包容的態度加強國際旅游島的智庫建設
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離不開人才,因此需要不斷引進人才,加強國際旅游島的智庫建設。建設強大的智囊團,這便要求在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選拔人才的機制上、任用人才的方案上及人才的考核上要以包容的態度對待,不以身份地位、性別等差異為標準,一視同仁,致力于為國際旅游島建設獻言獻策的共同目標,不斷加強智庫建設,構建具有包容性、前瞻性的互動平臺,更好地服務于國際旅游島建設。
3 積極主動爭取自身話語權,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
博鰲亞洲論壇是立足于亞洲、代表亞洲聲音的組織,是亞洲各國實力提升的表現,所以亞洲國家要順勢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就要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這一契機與平臺,積極推進和鞏固亞洲國家以及各地區自身的話語權建設,堅持立足亞洲、代表亞洲聲音,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積極爭取自身利益。同時,要不斷審時度勢,積極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融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突顯和利用自身的戰略優勢,不斷提升國際吸引力,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4 從大局出發,立足海南本島特色建設國際旅游島
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是海南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所以要全面認識海南島自身的建設優勢,也要看到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面臨的困難與不足,迎接挑戰。要有縱覽全局的大局意識,全面推進海南島經濟與政治、教育文化等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建設高質量、高素質的國際休閑旅游場所。由于海南島特有的生態優勢,獨特的氣候條件,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要立足于海南島的特色,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優勢,打造地方品牌,把海南島建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國際旅游勝地。
5 堅持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全力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
從外部來說,海南堅持走出去,就不可能單打獨斗,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積極吸引外資投資,加強與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吸收國際上其他旅游島建設的成功經驗,加強合作,為自身的建設提供借鑒。從內部來說,海南島的建設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發揮相關產業的聯動作用,相互促進,推進海南島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共同發展。
6 順應國際形勢,牢牢把握可持續性建設總基調
在海南島的建設過程中還必須要牢牢把握一條發展主線—可持續發展。這是與當前的國際發展趨勢相契合,順應國際共識的一條發展道路,也是海南島自身優勢的彰顯,是海南島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要始終貫徹可持續性理念,最大程度的利用海南優質的生態環境,也要最大程度的保護好海南的生態環境,把生態產業作為海南的支柱,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博鰲精神蘊含的開放、包容、主動、大局、可持續性理念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的呼聲,對海南國際旅游島這一面向世界的規劃具有可借鑒性,以開放促交流,以包容納人才,主動爭取話語權,從大局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總基調,保障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