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冬雨
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新疆博樂 833400
近年來,戶外音樂節作為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中,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戶外音樂節已經成為人們外出旅行的一種全新體驗方式。戶外音樂節是指以一種音樂形式為主或多種音樂形式并存,在城市的廣場、公園、景區等戶外空曠場地舉辦的音樂集會,是在每年的固定時期以音樂人與音樂愛好者同時享受音樂的一種節事活動。[1]早期的戶外音樂節注重人們在純音樂上的精神享受體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更加豐富精神生活的追求,戶外音樂節的舉辦自然地融入了旅游、休閑、商業等經濟方面的元素。各級旅游行政部門為了加大旅游營銷的力度,抓住戶外音樂節這一新生火爆的節事活動,將其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如陽光傳媒與河北張家口張北縣合作的張北草原音樂節,發展態勢良好,以戶外音樂節帶動地方旅游經濟發展成為可能。
國內的戶外音樂節舉辦數量連年增加,各大旅游目的地集合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通過舉辦戶外音樂節吸引大量觀眾前來,人們在享受音樂節的同時,也會對舉辦地周邊的旅游景區進行參觀[2]。根據馬蜂窩旅游所發布的90后旅行方式研究報告中顯示,29%的90后會因為一場演出而選擇出游。發源于江蘇省鎮江市的長江國際音樂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打造成集演藝、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品,當地的旅游客流量較之前增加了五六倍。2020年國慶期間,全國有近30個城市舉辦了音樂節,為舉辦地帶來了人流量和關注度。
戶外音樂節作為舉辦地的特色文旅標簽,吸引大量年輕群體加入,他們樂于參與戶外音樂活動體驗,并且具有極強的傳播力,可以迅速地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將舉辦地情況進行傳播,戶外音樂節已是眾多景區、城市進行旅游營銷的重要方式,因此,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不斷得到提升[3]。音樂節具有巨大的宣傳推廣效應,許多地區因為戶外音樂節的舉辦而名氣大增,如河北的張北縣,從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到現在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就是依托于戶外音樂節的舉辦。
近年來各地大力發展旅游業,戶外音樂節已經成為許多城市拉動旅游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舉辦戶外音樂節可以帶動旅游目的地文化產業、旅游業、服務業等關聯產業,對當地的旅游業的推動作用尤其顯著,戶外音樂節與旅游業的聯合發展勢不可擋。如迷笛音樂節在太湖建立了迷笛營,以音樂和文化為重點長期駐扎,推動當地及周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打造蘇州旅游文化名片。
戶外音樂節的舉辦不僅為旅游目的地帶來客流,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同時也會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國內戶外音樂節的場次逐年遞增,如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等,每場都吸引了大量人流到舉辦地,樂迷的消費為當地的餐飲業、住宿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能拉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4]。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門已經看到了戶外音樂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將音樂節與城市發展相結合,依托音樂節等節事活動發展地區經濟。
隨著“樂隊的夏天”“一起樂隊吧”等綜藝節目的熱播,作為戶外音樂節的主體—樂隊,正在廣泛的被大眾所認知,參與音樂節的群體正在不斷壯大。戶外音樂節早已不是單純的音樂節事活動,當戶外音樂節與旅游結合在一起,人們的旅游觀念正在逐漸改變,更多的人開始接受并體驗這種新鮮的節事活動,音樂節融入了休閑旅游領域,開啟了人們對休閑旅游的認識。無錫太湖音樂節與藝術、旅游、親子等多領域跨界合作,開發“音樂節+景點+酒店”的套餐式旅游產品,打破了游客對音樂節的傳統認知。
隨著音樂節數量的增加,市場競爭不斷加大,高質量、品牌好的音樂節勢必將吸引更多的觀眾和贊助商,從而帶來更佳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功的音樂節必將持續長期舉辦,而音樂節是打造文化品牌和帶動人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可將戶外音樂節打造成旅游目的地的一張文化旅游名片。戶外音樂節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城市,發展品牌化的音樂節也要因地制宜,既要注重傳統音樂演藝模式發展,又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5]。
旅游目的地經營模式正由傳統逐漸向以文化和內容為核心轉變,要將音樂休閑文創產品融入旅游的每一個環節,提升音樂節與旅游的融合度,把戶外音樂節打造成穩定成熟的休閑旅游品牌。當前的戶外音樂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集會,早已發展成為文旅融合的節事活動[6]。然而,對于音樂節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突破音樂節是一種簡單商業活動的傳統思維,需從旅游相關配套設施和旅游業發展的角度考慮,為游客創造一種享受音樂和生活的文旅融合新體驗。
戶外音樂節往往面臨著數萬人的蜂擁而至,給舉辦地的基礎服務保障工作帶來巨大考驗,音樂節的場地選擇、現場基礎設施、活動區與居民區的協調、周邊環境安全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做好協調,否則會影響音樂節的順利舉辦,進而影響到游客在當地的旅游體驗。戶外音樂節正逐步向休閑旅游轉變,大量樂迷的到來對當地的交通、餐飲、住宿等行業造成了重大壓力,與其相配套的旅游基礎服務必須得到保障,同時舉辦方也要加強服務管理,提升游客在當地的出行體驗。
戶外音樂節舉辦的思路正從商業活動思路向旅游思路轉變,需將當地旅游業的優勢和特點進行發揮,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從長期發展來看,旅游目的地需結合音樂節特點及旅游資源,挖掘當地文化,打造特色的旅游產品,并將特色旅游產品融合到音樂節當中,甚至經過合理的商業策劃和旅游資源整合后,將音樂節打造成一種新型的旅游產品,如張北草原音樂節和易縣露營音樂節都在旅游資源的整合方面和旅游資源包裝上進行了充分開發利用,以此帶動旅游目的地旅游業整體發展。
戶外音樂節雖然能夠為地方旅游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思路,但音樂節在國內發展時間并不長,這種新興的音樂活動未完全深入人心,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度并不那么高,所以加強對音樂節的宣傳營銷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否去一場音樂節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是在“音樂+旅游”的雙重誘惑下,更多的人會選擇去參加一場音樂節。舉辦方對音樂節的宣傳,不僅要把重點放在參加音樂節的樂隊、明星上,同時要將舉辦城市及其周邊的旅游資源、特色文化進行推介,利用文旅元素吸引游客加入。
當音樂遇上旅游,音樂不再只是音樂如此簡單。作為舉辦戶外音樂節的旅游目的地,要突破傳統的商業活動思維,將樂迷轉變為游客,滿足游客的娛樂休閑、藝術欣賞、社會交際、個人認知等心理需求。戶外音樂節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產業平臺,要依托這個平臺推動“音樂節+旅游”發展,以休閑旅游為思路,以音樂文創為核心吸引力,加快轉型升級,大力推動文旅融合,打造具有品牌性、文化性、休閑性、服務性、體驗性、主體性的持續發展的特色文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