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浩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山東曲阜 273100)
2015年1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將互聯網用于推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此后,“互聯網+”這一新型經濟形態產生,并迅速與眾多傳統行業相融合,體育產業也不例外。當前,以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著稱的體育產業,已形成了新興“互聯網+”商業模式,大數據、云計算等時下熱門互聯網技術均與體育產業有了深度融合,使得傳統體育行業大幅升級。未來,“互聯網+”將進一步加深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促使體育產業新業態產生。因此,探究“互聯網+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面臨挑戰與融合策略,對推動體育產業的高速穩步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首先,中國體育社交產品的形態不斷完善,移動互聯網技術促使傳統體育營銷的廣告投放方式更加多元。體育企業不僅可以在傳統的電視節目中投放廣告,贊助球員、球星等,還可以在電子商務平臺做營銷活動,在其他新媒體端口贊助網絡紅人等。用戶只需要在手機端就可以了解和體驗到最新、最熱門的體育活動、賽事和產品等,體育消費體驗更加豐富。并且,還能在網上與全球各地的體育愛好者互動,與體育明星在微博上交流,參與感更強。
其次,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應用與融合,不論是在體育活動項目還是體育產品方面,體育產業的微體育平臺分類更加精細化。例如,體育賽事活動中的籃球就被分為NBA、CBA、WNBA、WCBA、意籃甲、法籃甲、德籃甲和西籃甲等,便于用戶快速搜索和找到自己想觀看的賽事。在這種精細化平臺分類下,擁有多元化體育愛好的愛好者相繼涌入各類平臺中,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與興趣相投的用戶進行實時互動,群眾的體育積極性被大幅調動。
最后,自制體育節目和IP不斷發展,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主流。隨著“互聯網+”與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為了保持流量,體育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體育產業鏈的核心IP。希望通過不斷豐富和拓展體育IP的內容,提高IP質量從而促進自身健康發展。目前自制的體育節目的體育IP已經獲得了一定好評和流量,形成了相當可觀的用戶基礎,可以說比較成功。因此可以預見,未來這種結合互聯網的低成本、輕壓力自制方式,將成為體育產業發展主流。
當前,“互聯網+體育產業”發展缺乏完善政策法規與經營管理體系,難以保障體育產業的持續發展。一方面,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存在較大滯后性和缺陷,相關法律法規缺失,體育消費監管不嚴,使得電商平臺體育用品、品牌的假冒偽劣、盜版現象嚴重。這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影響了消費者的體育品牌信任,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體育產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針對于網絡體育產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缺失,使得體育產業合規企業面臨較大損失。例如,現階段,我國存在鏈接聚合侵權的APP數量超過100個,客戶群體總共加起來接近1000萬級別,對正版賽事的侵權問題十分嚴重。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仍有部分體育企業不明確“互聯網+體育產業”的本質,單純將開通網店、建網絡平臺或微信公眾號等視為“互聯網+體育”。這種淺顯的認知使得企業發展并沒有太大改觀,因此企業的品牌創新也并不高效,且效果不佳。縱觀當前中國傳統體育企業,如李寧、特步、安踏、匹克、鴻星爾克、361°等,大多都在漫無目的地發展,自身品牌特色不突出,存在感較低,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日漸減弱。反觀體育用品品牌世界第一的耐克,憑借簡約符號和獨特的LOGO設計,使得品牌的整體可見性增加,一線明星、炫目廣告、不斷更新的性能,以及強大的售后服務,有效增加粉絲客戶群體對品牌的粘性。
目前,許多體育企業均看到了“互聯網+”與體育產業結合的優勢,因此積極加入到此行列當中,希望獲得更多利潤與收益。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盲目樂觀的企業,在沒有認清自身實力及明確發展目標之前,僅憑市場走向,沒有進行全方位考量,就進行互聯網創新,從而為自身帶來較大壓力和發展阻礙。例如,運動品牌德爾惠曾因盲目擴張,積壓了大量存貨,使得企業整體周轉運營發生問題;樂視體育先后以高價買下多項體育賽事在中國的獨家轉播權,如英超聯賽、NBA、中超聯賽及ATP網球巡回賽等,并不斷發展互聯網應用服務和媒體內容,卻因為自身經營管理經驗不足,最終負債累累。
要想增加用戶對體育企業的網絡消費信任,我國應不斷完善體育產業發展保障制度,強化網絡安全管理。具體而言,可以抓緊制定數據開放的立法及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加強體育產業的信息化建設。同時,我國應加緊建立體育IP保護制度,保護如騰訊和樂視TV等體育新媒體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證視頻或體育直播流媒體市場的健康運轉。另外,還要建立體育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強化網絡安全管理,營造健康的大數據環境,落實相關部門的監管。
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深入應用。因此,體育企業應加強新型互聯網技術研發,推進現代高新技術應用,如3D打印、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例如,可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分析消費者的偏好、個人運動和健康等,從而精準定位體育用戶的消費需求,制訂合理的個人運動計劃、健康飲食表等;運用云計算分析比賽隊伍的日常訓練、備戰情況,管理運動隊伍的日常生活,提高訓練效率和競賽成績。
為了平衡體育產業供給,體育行業應該加快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創新“用戶+數據+服務+終端”供給模式,提高產業發展整體績效。具體而言,體育企業之間應建立互聯互通、信息與資源共享機制,為用戶提供豐富的體育產品與服務。在此過程中,體育企業還可以挖掘消費者的潛能,將用戶轉化為體育創客,使體育企業由單純的供給端轉向供給與需求并行的端口,實現供給模式的社會化與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