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澤 王穎
(泰州學院公共體育部 江蘇泰州 225300)
新時代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健身需求不斷高漲。近些年,我國許多城市以取得大型比賽舉辦權為出發點,陸續興建了許多大型的體育場館,同樣政府政策不斷完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但與人民群眾“爆發式”增長的健身需求相比,場地設施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等矛盾依然突出,“去哪兒健身”仍是亟待破解的難題[1]。基于此,該文通過對我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路徑,以期為我國體育場館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體育場館屬于基礎性體育設施,多由政府投資修建。由于國家層面缺乏場館的專項型文件和各種稅費的統一標準,又因前期體育場館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周期長,在后期建設中,政府“統得過多,管的過死”,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造成了社會資本很難注入,影響了場館的運營效率和積極性,長此以往,不利于場館科學、良性的發展。我國的體育場館在2002年之前采用的是傳統事業單位管理模式,之后采用“事業單位+企業化”的運作模式,模式轉變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政府“管的多”,把經營權轉讓給民營企業運作的同時,仍舊對其管理進行限制和干涉,很多活動需要層層審批,增加了運營成本,降低了運營效率,許多企業無法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嚴重影響了企業運營的積極性和效率,進而限制了市場化進程的速度,導致市場化進程緩慢。
隨著市場經濟和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國際間體育賽事不斷加強,部分城市為取得比賽舉辦權,陸續興辦了許多大型體育場館,這些場館建設之初為滿足國際比賽所建,所建設施都是大型的專項體育項目,功能比較單一,比賽結束后大部分場館出現了“無賽可辦”甚至需爆破拆除的狀態,隨著近些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及體育賽事和群眾體育在民間開展得如火如荼,人們對體育的需要愈發增強,之前單一的場館功能無法滿足體育消費者多樣化的體育需求[2]。場館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是閑置浪費,原因主要是規劃和布局不合理,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在體育場館的修建過程中追求規模大、設施齊全和軟硬件設施精良,前期投資巨大,忽略了后期維護成本,另外建設的場館多為大型和中型體育場館,與人們對小型的體育場館需要和供給不匹配,造成了明顯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在修建體育場館時考慮土地資源的使用問題,將地址選在郊區和離市中心較遠的偏遠地帶,比賽結束后很難再發揮出場館的功能,帶動周圍片區的經濟發展,同樣沒有考慮人口布局和周圍配套環境,市區集中的人口很難享受郊區體育場館的服務,場館多樣化功能無法發揮,后續以場館運營的業務和收入渠道受阻,再加上大型場館的保養和維護成本較高,運營出現了惡性循環,直接導致了賽后場館利用率低。今后規模大、成本高、使用少、位置偏將會是我國體育場館閑置和健身資源不足的主要矛盾。
專業管理人才的質量是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制約場館運營的世界性難題。現階段,我國體育管理人才專業程度不高,多數是退役運動員、體校畢業生和體育相關的服務人員,專業技能和運動能力較強,但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較差,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和經驗,另外,許多管理人員屬于體制內編制,人員流動性較差,年齡結構出現斷層和老化,知識結構單一和陳舊,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對體育場館的管理要求,加之很多人員嚴重超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場館的運營和效率。
人力資源匱乏制約了場館經營理念的創新。目前,我國場館服務沒有統一標準,經營理念落后,營銷手段陳舊,缺乏創新,大部分場館的服務意識較差,不愿主動創新和積極開拓市場和服務,由于人才的缺乏,許多場館缺乏專業性、系統的服務,從而限制了體育場館的運營和發展。
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在體育場館的運營和管理中,首先要革新管理體制,促使所有權、經營權的分離,讓企業擁有完全的自主權,激發企業運營的積極性,同樣建立完善的投資機制和管理體制,拓寬投資渠道,通過“眾籌”的方式吸納社會資金,“眾包”的形式進行管理和經營,制定激勵、優惠政策,加大體育場館減稅、免稅力度,積極鼓勵社會資本的參與,建立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推動場館由行政向市場化轉變。其次要轉變經營模式,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運動需求和發展理念,要采用“以體為主,多種經營”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各個項目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進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后深化“放管服”改革,尊重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3],制定有效的監管和管理制度,促進市場化進程,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由于各地政府在修建體育場館時缺乏系統的統籌規劃,導致許多場館使用效率低下,收益微薄,同樣依托于體育場館的租賃、冠名、廣告等無形資產受到了很大限制。體育場館的選址和賽后運營是解決運營管理的首要難題,選址要圍繞不同人群的消費水平、人員密集度及交通便利的程度,有目的地建設簡單、靈活的體育場館設施,通過與周邊的商業、休閑產業融合,努力打造以“體育場館+”為主題,集餐飲娛樂、觀光旅游、休閑等為一體的體育服務平臺。
5G時代的到來給新時代中國體育場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加快了整個行業的升級轉型。在AI、大數據和云服務共同推動下,智慧場館的模式全面上線。以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為例,場館不僅在增加了線上充值、運動卡的儲值功能,還引入了人臉識別設備、無人值守閘機、燈控等智能化硬件。場館也可以對現有的高校場館進行改造用于賽事需求,這樣既降低了成本,又緩解了運營壓力[4]。
經營管理人才的缺失嚴重影響場館的運營和科學化發展,完善人事制度和選撥優秀人才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用人制度上,要兼顧“內外選撥”,內部要制定嚴格的晉升和降職、獎勵與處罰制度,通過制度優化,形成企業內部的良性競爭,同樣外部也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進入企業內部,為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用人管理上,要不斷加強員工的職業培訓,引進優秀的高校畢業生和高層次的領軍人物來管理體育場館[5],進而優化管理團隊的年齡結構,促進場館科學化發展。
創新營銷理念是成功管理體育場館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要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的體育場館,控制和縮減體育場館的規模,延伸中小型場館的功能和無形資產的開發,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意識,積極開拓市場,從市場定位和消費者出發,了解市場需求,開發相應體育項目,滿足消費者需求;其次,要創新營銷手段,充分利用各種節假日、黃金周等開展促銷和優惠活動,利用明星效應、廣告加大宣傳力度;最后,借助5G時代的紅利,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智慧化的平臺,引進智慧化設備,對場館服務實施數據監測與統計,加快場館的智慧化升級,進而構建體育場館的新業態。
在建設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的時代背景下,要牢牢把握習近平提出的新時代體育思想,順應和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體育場館的開發和改造為新契機,重視社會需求和場館現存問題,立足當下,面對現實,實現科學化、市場化管理,同樣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健全場館功能,創新驅動發展,拓展融資渠道,轉變經營模式[6],利用資源整合,打造更多的產業鏈,實現多業興體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