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樹杰
(山西工商學院體育教學部 山西太原 030062)
中國經過5000年的歷史積淀,擁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時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其文化的發展亦有強勢之象。但是,就當前現狀而言,中國是全球認同的文化大國而不是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速度遠遠跟不上物質硬實力的發展速度。民族傳統體育是以各種各類的體育項目為外在表現形式,為單個民族擁有(或多個民族一同擁有),并產生民族認同感的一種傳統文化。盡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時代變遷中有所消失,但仍有大部分的傳統項目傳承下來。學校是傳播文化的最好平臺,同時也是傳承文化最好的紐帶,高校作為連接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紐帶,必然成為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最佳選擇。在打造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建設高校范圍內民族傳統文化健康的、可持續的傳承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古話說:以史為鑒。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內外兼修、自強不息等思想無不展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并以此來規范著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行為舉止。任何事物的發展壯大,都需要載體。植物需要土壤、動物需要食物,實現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自身的傳承和可持續的發展,也需要肥沃的土壤和載體。高校是文化輸出的重要場所,同樣也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輸出陣地。傳統文化傳承離不開教育,傳統文化創新離不開高校教育,更不能缺少中國傳統體育這個載體。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在高校的傳承必須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高校校園,政策牽頭、體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有更高的認知度、更強的參與度及更高的體驗值,進而增強民族認知感和歸屬感,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所以,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在高校內弘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對加速實現文化強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隨著全球化的狀態太越來越普遍,加之中國社會硬實力的高速提升。而我國當前時期的社會發展力與人們的物質文化基本匹配,唯獨在文化需求上不能和諧發展,特別是高校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國的硬實力也高速發展。當下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們的物質需求基本匹配,但是卻不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高校學生。高校生作為我國的新生代和主力軍,能夠緊跟時代潮流的步伐。而當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學生的需求。
隨著“全球化”的概念被引入,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跨度和頻率大幅度提高。西方體育項目及其競技體育文化自然而然的進入中國。社會的發展快速、高效,看起來與“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更為契合,隨之快餐及快餐式文化也逐步進入中國社會中。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深深影響的學生,在一味地追求快速、簡潔、明了的“快餐式”文化,而民族傳統體育所提供的依舊是沉穩、積淀、持續的“傳統式”文化。西方體育文化逐漸被學生認同,并逐漸被同化。西方體育的競技性與觀賞性相結合,比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更高的普及性和傳播性。西方體育文化的入侵間接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受阻。
自清政府在1903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至今,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經歷的風風雨雨,從體操課到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學校體育課堂項目設置都是以西方運動項目為主。而反觀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內則是相形見絀。隨著建國初期,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競技體育文化一次次的沖擊,讓本就處于邊緣狀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逐漸被沖淡。經過無數次的碰撞,東西方文化迸發出了許多花火。提倡“不斷超越、不斷征服、挑戰極限”的西方體育文化比主張“內外兼修、天人合一、和諧樸素”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更為強勢。盡管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影響著西方體育,但在高校中卻依舊沒有其該有的地位和影響力。
縱觀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在體育課程設置中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競技性、對抗性、觀賞性較強的項目為主,而文化內涵深遠的傳統體育項目。高校體育文化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向世人完美地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和全面性,但是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文化侵略的現象愈演愈烈,在新世界全面發展的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在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能承受著外來體育文化的沖擊,其特點競技性強、文化內涵不足、傳承力勁道差。大部分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演變發展過程中正是因為其自身蘊含著豐富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而飽滿豐盈,而當前高校內所開設的項目在進行時并沒能體現其自身的文化,也沒有能很好地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失去了內在支撐的力量。
通過與高校教師和學生調查訪談獲悉,現階段高校內所開設的體育項目多是競技類體育項目,例如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等。而一些開設毽球、跳繩等項目的課程也多以競技規則來設計課程安排。類似于武術、抖空竹、舞龍舞獅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則少之又少。同時與外國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的重視程度相比較更是略顯單薄,比如韓國的跆拳道和日本的相撲運動與空手道都已經被列入學校體育課程之中。在部分院校中,所開設的有關中國傳統體育的選修課程和必課程的內容設置多以技術為主,而與其運動項目相關的歷史淵源、發展演變歷程則是一帶而過。總結其課程特點就是內容泛泛無深度、講法平平無重點、學習重復無收獲。民族傳統體育在這種情況下也會間接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推廣工作。
自建國以來,經過一代偉人的努力,在舉國體制的推動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我國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隨之我國體育事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各個項目的運動員在各自的領域摘金奪銀。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等體育精神的激勵,全國上下數十億民眾的國家榮譽感和自豪感爆棚。由于社會高速發展,競技體育水平逐年提高,人氣連年提升,高校體育文化氛圍亦是如此。在整個體育環境大變遷的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斷受到一次次的沖擊,更是缺少對其內涵的挖掘、整理和宣傳,致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在高校中宣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非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國家榮譽感、增強民族自豪感,進而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意識。為此,在學校增加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比重、開發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教育資源、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社團,增加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渠道,積極開發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教材資源,非常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高校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國家棟梁,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他們必定是最為重要的載體。高校作為文化轉換的樞紐,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開展是必然之勢。學校多設置民族傳統體育類別課程,既可健體又可強心。可以將傳統體育的理論知識逐漸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拓展,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真正內涵,使得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發展,為實現文化強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全面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的文化交流程度日益加劇,高校學生作為國之棟梁其吸收、轉化知識的能力有目共睹。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前景讓人堪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并不單單關系著簡單的運動項目發展,而是關系到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因此,應該從民族大義的高度去審視高校內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所以應在加大發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同時增加高校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