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國,魏顯坤,張知華,王黎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智能制造與汽車學院,重慶 401520)
眾所周知,高職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理論基礎薄弱,動手能力欠缺的特點。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專業領域的求知欲望不強;2)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使得專業課的學習心有余而力不足;3)教師課堂上實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未注重學生的課堂反應;4)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課程安排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1]。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喜歡主動學習,也不愿意學習,可能是因為沒有興趣,也有可能是學不懂沒有信心。導致即使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仍聽得云里霧里,教學效果甚微。那么,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從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度出發來提高教學效果就顯得格外重要。
今年年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正式出爐,從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制、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和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等20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例如,我校從年初開始正式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積極推薦“現代學徒制”和“新型企業學徒制”試點工作,在國家政策的正確指引下,我校的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也將發生巨大的改變[2]。
傳統的職業教育(中職和高職)專業課堂與普通教育的課堂相同,教學都是采用老師講解例題,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解題,這種模式持續了許久,也得到了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認可。然而,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理論基礎薄弱,動手能力欠缺的特點。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欲望不強;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使得專業課的學習心有余而力不足;③教師課堂上實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未注重學生的課堂反應;④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課程安排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職教20條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必將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同時,作為一名一線的職業教育工作者發現,目前的職業教育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如:“雙元制”教育與設備欠缺老舊的矛盾、“職業考證”與“走馬觀花”的矛盾、“老師越用心”與“學生越無心”的矛盾以及“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矛盾等。為了克服職業教育中的種種困難,響應國務院的職教20條精神,受到21世紀以來不斷發展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模式的啟發,結合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研究團隊提出了“互聯網+頭腦風暴”在高職院校專業課中應用的一種想法。
本文圍繞“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動手能力欠缺、學習主動性不強和老師教學方法不當等難點問題而展開的,旨在利用現有豐富而便捷的互聯網平臺,借鑒創新創業的“頭腦風暴”思想,引導學生思考,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鑒于“雨課堂”“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以及“學徒制”等新型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的應用,并取得了一些經驗,隨著目前社會已經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創新思想如雷貫耳,本文提出的基于“互聯網+向導式教學”的新型教學方法對解決目前高職教學的難點具有較高的指導與實踐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電子書、百度文庫、微信公眾號、電子郵件、在線直播等互聯網學習模式正鋪天蓋地向我走來,借助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實時性、便捷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將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優點植入到高職教育的教學課堂中,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鑒于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的學生無心聽,老師隨意講的諸多弊端,借鑒指導大學生創業的“向導式”思想,課前通過“拋問題”的方式,首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查詢資料;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老師講解環節;接著通過課堂研究討論及答疑總結知識點,最后完成課后作業或作品鞏固知識點。為了方便學生課后繼續學習,結合互聯網平臺,老師講課程資料上傳,學生可以再次鞏固學習,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便捷性。因此,本文將“互聯網”與“向導式教學”結合起來,運用于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教學創新行。
我在《發動機機械系統與檢修》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嵌入了“雨課堂”以及學校推廣的“智慧課堂”平臺,將課程資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包括PPT、討論問題、課后作業和文本等),并設置每次授課的教學環節及方式,使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專業課時產生枯燥情緒,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我嘗試性地采用“分組評分制”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展現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外,我主研的專業核心課程——《電動汽車網絡與電路分析》包含理論課件、實操視頻、問題討論、學習總結和單元測試等幾個版塊,并在授課時要求同學們充分應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觀看課件、參與討論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和方式,體現了學習的便捷性。
通過以上兩門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我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特點,掌握目前主流的互聯網教學平臺的課程搭建方法,熟悉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授課規律,這些對于開展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要想做好新型教學法的研究,教師必須結合自己的經驗制定一套符合教學事情的教學方案,對癥下藥,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成就。我們研究團隊成員均為機械工程或車輛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具有扎實的機械專業理論基礎、豐富的項目經驗和較強的分析能力,主持或參與校級或市級教改課題多項,具有豐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此外,作為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善于把握和挖掘學生的性格特點、專業潛力和積極性,結合團隊成員的主持或參與教改課題經驗,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建立理論知識框架、培養主動學習、愛上學習和快樂學習的習慣等。
之前在企業工作時,我曾有幸主持過2項公司級項目。負責項目技術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進度跟蹤與協調、成果總結與匯報。項目進行期間,為了項目方案能順利實施,需要組織各部門進行方案討論及可行性分析,協調工作予以配合,并定期組織會議進行進度報告和項目總結。經過這2個項目的洗禮,我具備了一定的項目組織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作為一名一線高職教師,我研過2項校級教改課題,負責過定向班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注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項集體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組織能力。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和學生有更多的面對面的交流機會,學生信任我,尊敬我,這是我的第一資源。我們具有扎實的汽車理論基礎,一定的汽車行業從業經驗和“一線的高職教學”經驗,熟悉互聯網課程建設流程及步驟,擁有較多的汽車類課程案例,這些是我的另一大資源。通過之前教改課題的洗禮,分組評分制教學法的探索,課程建設的實踐,我們團隊具有了良好的項目資源整合能力
通過前期的嘗試、積累和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互聯網+向導式教學”總的來說是可行的。具體原因如下:①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存在思維僵化、課堂沉悶和模式枯燥等缺點,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用“互聯+向導式”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具有新穎性,可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諸多缺項,具有可操作性強的特點。②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概念逐漸深入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它給我們帶來新時代的大數據、新時代的通訊、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作為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探討,應該趕上“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諸多紅利,抓住并探索適合職業教育教學的互聯網模式及平臺,積極促進教學內容的互聯網化,使學生學習更加便捷、生動和透徹。因此,利用互聯網進行職業教育教學是可行的,也是適合時代發展的。③古往今來,我們的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缺乏對學習知識需求的探索,從而養成學生被動接受不愿思考的固定模式,本文提出問題“向導式”教學,抓住以學生為中心這一主題,旨在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人都有通過努力獲得成果的成就感,高職院 校的學生同樣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摒棄錯誤的教學觀念,探索新的“向導式”教學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互聯網+向導式教學”的主要方法分為兩個方向:基于互聯網的在線課程搭建、運行與維護和“向導式”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與優化。
基于互聯網的課程設計。目前,重慶市高職院校的在線課程建設已經進入雨后春筍的快速發展期,主要基于“智慧職教”和“重慶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開展。在平臺上可以搭建自己的課程,制作相關章節PPT、實操視頻、理論模塊動畫、討論話題、課程任務、課后作業等,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課后還可以繼續學習,增加了學習的途徑。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智慧課堂”“雨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程序進行不同教學方法的嘗試。對于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搭建屬于自己教學團隊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更新一些教學工作的心得體會和專業見解,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
“向導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本文結合德國職業教學特點,采用“拋問題”與“發散思維”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引入“魚刺圖”解釋發動機故障原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文提出的“互聯網+向導式教學”緊扣問題主題,從可行性分析和契合度兩方面論述了課題方法對解決問題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