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由來已久,近年來國家建立了關于師德師風的考核機制,內容包括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1],但師德師風考核的機制不健全以及形式化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2]。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師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決定了教師人格的高尚和對學生的影響。師德建設決定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決定了教育事業改革的成敗。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對師德的標準和要求全面而立體,涉及品德修養、立身處世、才能學識、身體素質等各個方面,這些要求對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民國時期雖是亂世,卻涌現出許多潛心育人的大師,也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
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國學大師,曾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寫進《中學修身教科書》。他認為,具有高尚情操、學識淵博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梅貽琦,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他的一段話至今多為人們所征引: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此即為提倡師德的“從游論”。
張伯苓,1919年之后先后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等,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中“公”的意思,就是為公眾摒除自私自利,是德性方面的修養;“能”是知性方面的修養,兩者相兼相濟,缺一不可。在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張伯苓特別強調教師的人格感化作用。
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大學三校臨時合并為西南聯合大學,是非常之時組建的“臨時大學”,雖然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只存在8年零11 個月,卻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跡。時至今日,西南聯大師生的愛國精神仍然彌足珍貴,那句“剛毅堅卓”的校訓道盡了聯大的精神內核和民族之魂。
“蹲著馬桶改作業”的朱自清教授;把每天三頓飯改為兩頓飯,用詩歌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并將自己的鮮血灑在春城的聞一多先生;體弱多病、生活艱辛,卻堅持嚴謹教學和潛心研究,在授課之余完成多部名作的陳寅恪先生,他們身上那種“堅韌不拔、追求真理、敢于超越、無私奉獻”的聯大精神,值得當代高校教師繼承和發揚。
如今,西南聯大已成為歷史,多少感人的故事,多少大師級的人物都隨風而逝,但他們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嚴謹治學的學風、兼容并蓄的校風、淡泊名利的情操、敬業奉獻的品格與當下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回望過去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一條亙古不變的鐵律告訴我們,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隊伍師德師風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教師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繼承和發揚“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崇高信仰,充分認識到教育尤其是師德師風建設對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有關教育的重要論述中,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并提出了一系列師德建設的標準和要求。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師德的辯證性繼承和發展,既有充分、辯證的歷史邏輯,又有民族性、時代性、創新性的特質,內涵更為拓展和豐富,更貼近推進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求。
高等教育面向的是世界觀正在形成的青年,要堅持師德是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對傳承師道、涵養師德至關重要,是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方向。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體現在執教生涯中的孜孜不倦,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家國情懷,要有民族意識,更要有勇擔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的自覺。教師要學以正心,才能厚植愛國情操、涵養高尚品德,才能用正確的理想信念去教書育人,而學生才更愿意以其為榜樣,做到“敬其師,效其行”。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校長的感人事跡傳遍大江南北。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她的事跡為千千萬萬的人民教師樹立了榜樣,給后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與啟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理想信念是成為“四有”好老師的首要條件,是在遇到艱難困苦時的精神支柱,是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本質內涵。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時曾指出,大學應該是一個教育的中心,要永遠把培養高質量的學生作為大學的第一職責。但由于長期以來高校評價機制的錯位,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大家更關注的是項目、文章和帽子,因為這些與職稱和待遇掛鉤。究其根本,還是沒有從小我中走出來,沒有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當作事業去追求。
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鐘揚教授堪稱高校教師學習的楷模。他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將奉獻和奮斗的“種子”播撒在青年人心中。他以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毅力,為國家和人民奮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學之道,在于明德。師德與育人關系密切,高校教師的奉獻情懷、舍小我成大我的奮斗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莘莘學子,這種榜樣的力量是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
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是師德的核心內容。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懷,是對師德最好的詮釋。我國目前高校的師生關系尚難以令人滿意,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的現象比較普遍,教師的精力大多放在與個人職稱晉升有關的工作上,往往無力無心去做那些無法用數字呈現出來的教學與思想引領的工作。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師德觀對當今師德師風建設仍具有重要意義。縱觀孔子的一生,無論是而立之年躊躇滿志的辦學初期,還是在魯國鼎盛輝煌的從政時期;無論是周游列國、到處碰壁的漂泊流浪十四年,還是年逾古稀、直至生命終結的晚年,他從未停止過教學,從未停止過對大義的追求。他表現出的種種師德風范被后人奉為高尚師德的楷模,其精深的教育思想確已彪炳千秋,澤被萬世。在高校“雙一流”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重義輕利”的敬業精神、“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熱愛學生”的傳統美德、“為人師表”的高尚典范正是為人師者所應繼承和發揚的。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有了這個信念,就會毫不猶豫地把學生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以筆者為例,2005年筆者開始指導研究生后發現,本科階段的學生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專業英語,這直接導致學生在日后深造過程中對閱讀英文專業文獻的不適應。那時筆者正處于評定教授職稱的關鍵環節,在職稱評定中國家基金的分量特別重,因此科研壓力非常大。但為人師者必須以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為大,應將學生成長成才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2009年寒假,筆者制作了全英文課件,開學后開展了當時為數極少的雙語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觸專業英語,可謂一舉兩得。后來,為了解決長期困擾雙語教學的教材問題,筆者分別于2016年和2018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兩部雙語教材,為學生提供適合于他們英語水平的專業英語閱讀材料。每當看到學生課本上那密密麻麻的標注和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一種辛苦并快樂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雙語教學使高校專業課堂實現了中西合璧,如何讓相對沉悶的高校理科課堂更加生動,讓理科學生也能感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做到文理相融,是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提出開展趣味教學。
在課堂上,筆者獨辟蹊徑,將專業課的各知識點編寫成朗朗上口的押韻知識口訣,同時將總結歸納知識的方法傳遞給學生,迄今共編寫60 余首,結合課件出現的英文單詞串講的英語諺語多達100 余句,并將詩詞、對聯、專業英語的構詞法乃至美德教育滲透其中,有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真正做到“開動腦筋細琢磨,多種方式齊混合,枯燥知識輕松得,課堂學習有快樂”。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筆者將文藝活動融于專業課堂中,利用好課前5 分鐘讓學生表演才藝或組織小型實踐活動,由此構建趣味課堂。開展的趣味課堂相關教研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3]。
張伯苓認為,除了獲取書本知識外,教師還應多讓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社會,即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但如何有效地促進高校育人與社會服務對接,不僅需要政策和機制方面的支持,還需要教師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凝聚學生的共識,促進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升華,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3]。
2018年3月,針對中小學生課外科普活動匱乏而師范生又渴望社會實踐的現狀,筆者在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公益科普活動,公益性地為大學生志愿者設計科普選題和內容,耐心為學生修改課件,貼心地指導演講,不厭其煩地聯系服務單位,以己之力為社會發光發熱,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履行了高校教師的崇高使命。
三年多來,筆者和大學生志愿者秉持學以致用的奉獻情懷,在濟南市及其周邊20 多所中小學、村鎮、社區和文化場所開展有針對性的科普講座、研學以及鄉村支教活動200 余次,形成了“應景選題、內容精彩、教師指導,滲透平時、大學小學、合作共贏”的服務特色,深受師生及家長的歡迎,為師范生搭建實踐平臺的同時助力了孩子們的成長[4]。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稱呼;師德,是一種精神的體現。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個人意義上的品德問題,而且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5]。高校教師應在自己職業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奉獻,追求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高校領導應盡可能幫助和激勵那些投身教育教學并做出成績的老師們,為師德師風建設助力添彩,為民族未來道德素質的提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