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頓,次仁卓瑪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校園品牌活動通常是指在某一所高校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相關指導老師及廣大同學的集思廣益下所造就的具有自己的特點、影響十分廣泛的校園品牌活動。此卷活動在廣大師生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多數項目受到全體師生的一致好評。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的開展,大力拓展了當代學生的綜合素質,開闊了學生視野,有效彌補了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課外知識,也是在高校中最受歡迎的第二課堂。
品牌化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在全國各高校中已趨于體系化、常態化,成為高校育人體系與增強差異化競爭發揮自身優勢的重要手段,推動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培育有其必要性。我國各高校正在為之不斷努力奮斗,“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成為了學校推動品牌建設與優秀學科的主要一環”[1],周寶玉認為“高校校園品牌文化活動建設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鄭英蓓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2]。沈威則認為“從高校文化品牌工作的五個原則入手,分析了高校文化品牌工作的基本邏輯與原則”[3]。“在有關高校品牌建設的知識圖譜研究中揭示了文獻數量呈前期增長后期穩定的狀態,研究熱點為校園文化、民辦高校、品牌專業,文獻應用多種理論,參與研究的學者較多,但缺乏深層次、更全面的角度進行考慮”[4]。品牌化塑造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校園文化活動培育趨勢。目前,全國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品牌活動,且高校舉辦活動的側重點不同。但品牌活動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局限。在國內絕大多數高校中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比較重視專業理論的實踐,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品牌活動建設則多重視表面工作,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
但是,前述研究也有許多不足與未涉及部分。例如高校活動深度不足,只關注專業方面的技術理論研究,而忽略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較少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區情。基于對少數民族高校的前期調研,可以發現,雖然大多數活動深耕于本地,有著長期經驗,但未能向內地高校借鑒品牌文化建設,影響力受限于校內,并且有形式主義傾向,學生與教職工文化活動意愿急劇下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少數民族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少數民族地區正處于經濟文化發展的最佳時期,愛國主義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培育相結合是新形勢下的創新與發展。
流于形式,缺乏實踐。在全國各高校中,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是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活動之一,但是各高校在實際活動舉辦過程中流于形式,并且師生對高校文化品牌活動缺乏充足認識,因此活動應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據前期調研,多數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浪費時間、流于形式、沽名釣譽,耽誤考試。個別教師認為,校園活動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各高校對品牌活動的重視程度和認知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全國經濟等各方面領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缺乏硬性的教育資源支持和制度支撐條件,開展此類活動則多為完成政治任務,缺乏實踐。再者,目前國內各高校考試成績依然是較為重要的評價體系,基于這樣的環境,校園文化品牌的關注較低,難以得到長足發展。
品牌定位不準確,效果欠佳。對校園文化品牌的定位其實就是品牌活動標準化的過程,需要聚集各方學者的智慧,結合地方特色和自身具有的優勢領域,在品牌活動的未來發展理念、目標等各方面找準定位。目前,國內特別是民族地區多數高校都有各自文化品牌活動,但品牌定位不準確,生搬硬套內地高校的各項舉措,同時活動面積受限、領域牽涉廣、專業導師少、經費投入不足等障礙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品牌定位模糊,發展短板明顯。為了擴大活動宣傳效應,多數高校只注重活動開幕和閉幕儀式的隆重程度,往往忽略實際內容,學生積極性不高。
機制不夠完善。各高校的文化品牌活動,大多數活動承辦方為學生組織或學生工作機構。在整個品牌活動舉辦過程中學校專業型人才的主動參與度不夠、活動目標不夠明朗、思路不夠清晰、資源整合度不夠、對整個活動沒有強有力的領導,加上活動設計規格不高、宣傳力度不夠、活動安排時間不科學等因素,導致活動效果欠佳。
經費不充足。各項文化品牌活動離不開專家學者的指導及服務,特別是科研等品牌項目整理中科研數據采集、勞務費等會產生較多經費。在整個項目整理過程中,若資金投入不夠,則無法完成質量較高的優秀作品。在少數民族區域,高校對于教師的激勵制度不夠完善等客觀因素仍然存在,使項目的開展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培育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其目的在于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并反哺環境育人。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大學精神;從學校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與學校特色相結合,與學校培養目標相結合,最終服務于社會,因此培育校園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從培育校園文化品牌入手,探討校園文化品牌培育的意義,并提出相應的培育對策。
在學校建設方面,高校文化品牌建設有利于樹立少數民族高校品牌活動,擴大學校影響力與知名度;有助于提升大學辦學水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進一步推動構建多元的人才培育方案,提升學校育人化水平。
高校文化品牌建設能夠提供弘揚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平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愛國主義更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現階段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中國歷史和國情教育為主要內容,以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發奮工作、支持國家建設為實際行動。
高校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為各高校提供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新思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精神力量。“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要求。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深化對我國歷史和國情的認識、對改革開放40 多年的偉大功績的認識,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全國少數民族高校文化活動品牌中既要增加與專業有關的活動,也要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懷因素。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富民族區域高校文化業態。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構建獨特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從而使軟實力的提高成為推動高校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此項活動也深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具體實踐,切實推進區域特色的理論踐行工作,為各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添磚加瓦。
在少數民族地區中,以高校品牌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體系中,是推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1.活動定位明確。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定位明確指的是去標簽化、去形式主義,讓高校校園文化品牌不僅對標高校未來發展的理念、目標,而且充分結合實際,反映高校辦學特色、專業特點、文化底蘊以及歷史傳承。校園文化品牌的品質與內涵決定了校園文化品牌培育以及高校美譽度的最終呈現效果,是品牌培育“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以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為例,可以打造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并進行差異化發展,注重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戰略性任務,堅持“兩個不動搖”,增強“五個認同”。
2.形成部門聯動,完善相關管理組織機制。首先,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應加強與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落實權責,厘清方向。需要積極調動有關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甚至邀請一些主要領導,在活動舉辦過程尋求有關機構及領導的高度認可;其次,高校應對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給予一定經費支持,加強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為活動的展開提供充分的硬性條件支持;最后,高校需要制定并出臺相應的活動管理組織制度以及人員激勵制度,為校園文化品牌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通過傾斜政策大力扶持資金人員投入等幫助所產生的優秀作品,進一步提升質量,打造精品項目,為下一步參賽更高級的活動需要奠定基礎。
3.把育人功能的培育作為長效之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鞭策大學生在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征程上奮力前進,具有強力的驅動作用。校園文化品牌不僅應有凝練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質,更應體現其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的育人功能[5]。校園文化建設能為廣大教職工及在校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家園和理想信念源泉,優秀的校園文化品牌培育能夠優化高校的形象,增強師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推動師生繼續優化校園文化品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有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創新教育載體,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才能匯集中華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因此,在校園文化品牌培育中應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新時代賦予高校以新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對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應牢牢把握時代需求,增強思想陣地意識,將校園文化品牌與愛國主義教育深度結合,引領師生在精神思想層面形成正能量的價值追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優秀文化的精神輻射至社會層面,最后成為全社會的寶貴財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