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秀美
產業發展規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個地區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河北區高度重視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工作,結合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借助外腦智慧,制定了《天津市河北區現代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9—2035年)》(簡稱《發展規劃》)。《發展規劃》在綜合考量城市總體規劃、區域功能定位、產業發展特點等前置條件下,立足河北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空間載體等要素基礎,突出沿河、地鐵、樓宇綜合開發利用,提出了構建河北區“沿河兩帶、南北雙核、中心兩軸、全域一網”的產業空間布局。
近年來,河北區在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下,發展壯大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努力做優特色產業,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依靠有力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載體、文旅、工業遺址等產業資源,集聚了華潤醫藥、豐巢科技、喜馬拉雅、沁新集團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相繼打造了創業公社、清控科創等一批知名特色載體平臺。設立了產業專項扶持資金,出臺產業扶持政策以及企業上市、商務樓宇、文化產業、人才引進等專項政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占比較高,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度高。產業集聚度不高,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和可持續增長能力薄弱。資源利用不充分,文旅資源豐富,但產業化程度低。
企業、行業整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輻射帶動作用偏弱。同時僅有的龍頭企業、領軍企業,產業鏈也相對較短、配套企業不足,產業配套不完整。行業集聚發展程度不高,上下游企業關聯度低。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產業項目謀劃要與河北區城區實際發展情況相融合,以城區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河北區城區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進一步提升河北區土地價值,以達到產業、城區、居民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立足于河北區自身產業基礎與資源稟賦,充分利用樓宇和園區載體資源,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天津市內六區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的總體布局,圍繞以創意文化、智能科技、商務總部、現代金融四大主導產業和“一極三帶多節點”產業布局謀劃項目。其中,“一極”是指“大意風區”龍頭增長極;“三帶”是指海河沿線、新開河沿線、中山路沿線三大經濟帶;“多節點”是指通廣、中車津浦等多個園區。
落實新動能引育五年行動計劃,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電力生產、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圍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數字創意、高技術服務業等產業謀劃項目。
立足區域文化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天津美院、工藝美院等高校資源,以創意文化產業為內涵,圍繞創意文化、文藝表演、文化旅游為一體的“大文創”產業謀劃項目。在文化創意方面,著力打造文創載體“園區—街區—社區三區聯動”建設工程,打造以巷肆、1946產業園為重點的特色創意文化園區;探索經緯藝術街區、中山路沿線體驗式文化創意街區;推動社區開展藝術作品展覽等系列文化藝術活動。在文化旅游方面,探索紅色旅游、名人故居旅游、特色風貌旅游為一體的全域旅游產業布局,打造以“近代中國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品牌。重點圍繞大悲院—摩天輪—海河游船碼頭—市非遺館(代建)旅游線,中山公園、覺悟社等紅色資源,大力推進特色文化旅游融合項目。
一是以“大意風區”為龍頭,打造高端服務業聚集區。依托“大意風區”118座洋樓和意式商務區、圣心商務園、意大利兵營、悅海大廈、瑞海大廈、國銀大廈、茂業大廈、遠洋大廈、遠洋二期等14座商務樓宇資源,在深入推進中意合作的發展大勢,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拓展,承接非首都功能上講好故事。盤活“小洋樓”“商業樓宇”等優質資源,實現歷史風貌建筑和以“安防應急、智慧社區、智慧交通、城市大腦”等綜合場景為基礎的現代城市級物聯網的完美結合,圍繞“高端服務、智能科技、免稅店消費”等新興產業謀劃項目。
二是整合意式風情區內的文旅資源,以意式風情區4A級景區為龍頭,充分利用“大意風區”范圍內意式風情建筑、近代名人故居、海河風景等資源,實施意式風情區文旅品牌塑造重點工程,將意式風情區步行街、各式洋樓及梁啟超、曹禺、李叔同等26處中國近代名人故居串點為線,將“大意風區”打造為具有歐意特色風情的“河北區文旅項目招商名片”,著力推動河北區民主劇場及周邊提升改造項目、一宮花園歷史文化街區提升改造項目,開發以意式風情區為背景的演藝項目和室外小型巡游項目。
三是完善意式風情區配套元素。著力推動意式風情區品質提升工程,對建筑工程、風貌改造、市政管道、公園廣場景觀燈配套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同時,進一步調整優化“大意風區”內商業布局,豐富商業業態,提升零售業態規模和產品層次。完善產業發展的配套要素,加快發展和謀劃與文化旅游配套的飲食、文娛、住宿、商貿等商業配套項目,匯集國內外知名、小眾或特色的商業品牌,建設包括特色美食街、精品生活購物等多業態、精品化、特色化的高品質商圈。
產業園區是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基礎,園區能夠聚集各類生產要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和增長極。針對當前河北區11個產業園區與城區周邊區域城市空間、布局、功能發展整體契合度不高,在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的不足,圍繞構建有主題有靈魂的產業園區謀劃項目。
一是以通廣科技產業園為抓手,謀劃新一代信息技術項目。充分依托通廣科技產業園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通信產業創新中心、軍民融合數字信息產業基地”的園區發展定位,以通廣科技園為載體,助力園區圍繞5G智慧園區、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區建設等方面謀劃項目,致力于將通廣科技產業園建設成為天津產業創新發展示范中心。
二是以中車津浦產業園(中車科技創新城)為抓手,圍繞延伸軌道交通產業鏈謀劃產業聚集項目。發揮河北區資源、區位和產業優勢,依托津浦產業園載體,發揮中車集團企業帶動作用,釋放創新創業平臺潛能,聚集更多產業鏈上下游關聯企業,圍繞中車集團在軌道交通、新能源、產業金融、城市運營四大產業集群謀劃項目。助力津浦產業園引進設計研發產業鏈,加快園區培育新動能,打造中車在津軌道交通新基建、新產業研發設施中樞和產學研成果轉化基地。
三是圍繞園區配套設施謀劃項目。針對園區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停車位配比低,園區內咨詢服務、交通指引、公共衛生場所等配套設施或服務缺乏等問題,謀劃園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類項目。以意式輕工業園(產業園主體隸屬河北區商務局)為抓手,積極謀劃園區基礎設施改造政府債項目。依托3526創意工坊“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圍繞搭建5G、新能源充電樁、智能安防、智慧泊車等新基建應用場景謀劃設施提升改造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