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知 古田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單位內部控制建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提高履職能力、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的重要手段。當前基層疾控機構內部控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基層疾控提供公共服務水平,制約基層疾控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基層疾控機構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經費主要由中央、省、市、縣財政撥款,中央、省、市主要是下撥重大公共衛生專項經費,今年因為公共衛生事件,新增中央抗疫國債基金以及中央直達疫情專項資金。財政撥款收入占單位總收入90%以上。由于其收入結構的特殊性,較少考慮成本管理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如何加強基層疾控機構內部控制建設,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發揮疾控機構的公共服務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層疾控機構缺乏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錯誤地把財政批復的預算等同于單位的內部控制。不重視內部控制,認為執行日常業務工作更重要,對內部控制的實施范圍存在誤解,認為內部控制就是財務的事,與其他業務科室無關。薄弱的內部控制意識,影響了內部控制作用的有效發揮,也使得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
基層疾控機構承擔艾滋病、結核病等多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項目經費金額較大,單位領導重業務,輕財務,會計人員僅限于記賬、報賬,票據到手已經是最后一個流程,尤其是辦公費、專用材料費、宣傳費等支出,沒有詳細劃分是哪個項目使用,造成項目經費支出管理混亂,財務監督作用明顯弱化。
基層疾控機構普遍認為預算編制只是會計的工作,與其他業務科室沒多大關系,造成業務科室不參與預算編制,財務科與其他業務科室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預算編制過程短、時間緊,沒有全面考慮單位的發展規劃和項目工作重點,可能導致預算編制質量低,預算項目編制粗糙。缺乏考慮預算項目績效指標設置細化量化,定量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有效措施,項目績效指標參考標準的設定是否合理,績效目標的設定是否與績效目標值相匹配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預算約束性不夠,隨意性大。預算執行過程中發現需要調整時,又按照規定的程序重新申請調整,因此這樣的操作過程實際上嚴重影響了預算編制的嚴肅性與項目進度。
基層疾控機構由于人員少,一般不設置專門的科室管理固定資產,由辦公室代管,資產管理人員還承擔別的科室工作,存在一人多崗,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資產管理工作中且管理水平不高。如固定資產盤點時,發現固定資產與臺賬不符或出現交叉問題時,往往各自為政、職責不清,導致國有資產存在浪費或流失的風險。
相關領導沒有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給予充分肯定,普遍對內部控制工作了解不深,單純地認為內部控制工作是財務管理,主要涉及資金的問題,與其他業務科室沒有關系。有的甚至認為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浪費時間、精力,導致一些基層疾控機構尚未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或雖有規章制度和內部控制手冊,但形同虛設,從而造成內部控制無章可循、有章不循的局面,也給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大的阻力。
基層疾控機構由于人員少,具體分工不合理,存在一人多崗。不關注崗位能力的配備,部分財務人員素質不高,尤其是2017年11月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后,在選擇財務人員時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些疾控機構財務不是專業人員擔任,沒有專業的業務知識,在工作中經常出現錯誤和偏差,致使財政資金管理存在風險,直接影響內部控制實施的有效性。
基層疾控機構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資金主要來源是同級財政撥款以及省市財政部門下撥的重大公共衛生專項經費。每年第四季度以本年度相關基礎數據進行增減,編制下年度的單位預算,財政部門根據人大批復的預算經費進行資金撥付。由于預算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單位領導對預算編制沒有足夠重視,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力度不強,業務科室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難以同步,制約了預算執行的效果。
基層疾控機構管理人員意識薄弱,只重視固定資產的購置,不對設備日常管理及維護,設備存在安全隱患,固定資產管理職責不明確。實物賬或臺賬不齊,資產領用及保管記錄不全,手續不完備。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監督力度不夠,固定資產的管理環節存在風險隱患。
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全員參與內部控制的意識[2]。基層疾控機構人員編制少,不具備單獨設置內部控制職能部門的,應結合實際情況依托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內部控制工作。合理設置內部控制關鍵性崗位,確定關鍵性崗位定期輪崗和強制休假制度;明確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在重大問題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以及大額資金使用上執行班子成員集體決策會簽制度;內部控制貫穿于單位業務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涉及單位各項業務科室,努力實現業務范圍全覆蓋,形成人人心中有內部控制的局面。每個人都按照各自的職責權限、范圍和程序完成工作。
注重財務人員的配備,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多種方式選聘財務人員,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培訓。基層疾控機構的業務經費主要是重大公共衛生專項經費,嚴格按照《重大公共衛生服務補助項目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規定,按規定的用途和范圍進行資金支付,不得擅自擴大專項資金的支出范圍,不得擠占專項資金,確保專款專用。財務人員平時要多與相關業務科室溝通協調,了解項目工作進展情況,實現資金支付與項目進度相適應,提高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3]。年度末,開展轉移支付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資金績效自評,通過績效評價具體的定性、定量指標,反映專項資金的投入、產出以及效益指標。
單位領導要對預算編制的重要性加以宣傳普及,促使單位全體員工轉變預算編制單純是財務科職責的狹隘觀念,形成相關業務科室共同參與預算編制。單位項目編制要考慮輕重緩急,做到穩妥可靠、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項目預算編制要量力而行,避免預算執行過程中頻繁調整。在政務公開欄或單位內部網站公開本單位預算,增加預算公開透明度。對于財務人員一方面增強她們的職業素養,借助崗位培訓,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加強各業務科室的溝通協調,共同參與全面做好單位預算編制,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
設立專人管理,合理配置新增固定資產,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4]。避免國有資產的浪費或流失。修訂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隨著政府對基層疾控機構的加大投入,基層疾控機構的固定資產數量及金額日趨龐大,尤其是實驗室專用儀器檢測設備日益增多,如何管好用好這些專用設備是擺在當前資產管理的一大問題。對于購置到位的專用設備,制定固定資產卡片進行編號管理,落實設備的使用人員,及時組織人員到省、市疾控機構進行培訓,也可以邀請設備生產廠家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熟練操作,防止因操作失誤致使設備出現故障或損壞,影響設備使用壽命和日常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固定資產的報廢、毀損應嚴格按照規定的審批程序[4]。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不僅是單位自我約束的有效手段,還是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科學方式和重要內容。科學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使業務工作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堵塞漏洞,讓財務工作有章可循,做到收支規范化,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從源頭上制止腐敗等現象的發生,從而提升基層疾控公共服務水平,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