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琳潔
(中共宜興市委黨校,江蘇 宜興214200)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已經進入密集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 省委第十三屆六次全會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作出了專題部署,明確了“六個一體化”的重點任務。身處其中的宜興應該如何搶抓機遇,在融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中擔負起宜興使命,展現宜興作為,做出宜興貢獻? 長三角一體化覆蓋三省一市,在群雄逐鹿的長三角城市群中,力爭展現宜興作為,關鍵是要找準宜興的角色定位。
文旅產業作為文化與旅游產業互融共生的新業態,因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日益受到大眾青睞,是很多地方經濟轉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文旅融合理念和文旅運營思維已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思維。 宜興,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享有“中國陶都、教授之鄉、書畫之鄉”的美譽,是山清水秀的生態宜居城市。文旅產業是宜興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元素。 宜興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出臺《宜興市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19~2021)》,以政策引領“文化+旅游”,推動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長三角地區文化資源稟賦較高,旅游經濟發達,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無疑為宜興積極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文旅產業“后花園”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近幾年,宜興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歷史悠久的人文積淀,以項目建設引領文旅產業的發展,推進全域旅游,打造文旅產業的升級版。
宜興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美譽。 宜興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文化遺存眾多,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處、12 個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 個。 宜興素有“陽羨山水甲江南”之美稱,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為著名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市現有國家4A 級景區8 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 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5 個。 近年來,宜興相繼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等一系列榮譽,這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目前,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項目順利推進,全市在建項目共有15 只,擬建項目10 只,在談項目12 只。 在建項目總投資達到100 多億元,其中總投資1.5 億元的姜昆笑劇場·姜昆藝術收藏館項目正在加緊推進建設;紫砂文旅城正式簽約,共建紫砂文化產業生態圈;雅達健康生態產業園一期項目土建已基本完成,濱湖公園、東坡閣等部分配套設施已對外開放;茗嶺窯湖小鎮一二期土地已交付使用,游客中心已主體結頂,現正在外立面裝修。 這些項目的高水平推動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宜興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滬寧杭三角中心。 近年來,宜興市圍繞“一小時融入滬寧杭、半小時無縫對接蘇錫常”的中心目標,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實施,加速構筑現代化外圍交通運輸網絡。 目前,宜馬快速通道開工,丁蜀通用機場獲批立項,鹽泰錫常宜鐵路、錫宜高速擴建等工程前期進展順利,錫宜一體化進程加快,寧杭高速宜興東互通主體完工,宜長、常宜高速全線開工,對外大通道不斷得到優化拓展。隨著外圍交通的快速發展,宜興市作為寧杭城市帶新興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不斷放大,這為宜興市搶占發展機遇,加快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拓展了巨大空間。
宜興市文旅產業有“高原”,但缺“高峰”。 與長三角一體化沿線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先進地區相比,我市生態文化旅游產品的特色挖掘不夠、主題深度有所欠缺。 具有地域特色、品牌影響力的高層次文化產品、品牌賽事、旅游服務相對較少,自主品牌建設還有待提升。 產品開發深度不夠、范圍不廣,尚不能滿足社會公眾多元化、個性化的市場消費需求。
我市文旅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總體上,市場主體數量偏少、規模較小,特別是領軍企業集團和知名機構較少,整合帶動能力不強。 中小微企業品牌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競爭力。 文化旅游產業社會化、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內生動力不足。
我市高新技術很少能與文旅產業互補互融,從而導致一些文旅產業質量和檔次不高,經濟附加值低,直接影響了產業發展的進程,降低了文旅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例如紫砂行業,在進行股份制改革后,就不存在國有的大企業了。 現今,宜興的紫砂壺產業主要由一些中小企業和個人組成。 由于規模過小或者自身經濟實力因素的影響,其很難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紫砂壺的科技研發,導致宜興相關企業仍然沿用固有的制壺工藝,缺乏一定的科技創新,可能會影響到宜興紫砂文旅的發展。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文旅產業日趨高技術化,但宜興從事這方面的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層次上仍相對緊缺,文旅產業經營管理人才更是短缺,尤其缺乏能夠整合旅游資源與文化產業的復合型人才。 例如旅游機構大多不太精通文化創意,文化人很多又不懂如何發展旅游經濟,這就導致了文化和旅游對接的時候出現問題。 因此,宜興市應以文旅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和扶持內容創作生產高端人才及相關技術人才,完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政策。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旅游工作,特別是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重要論述精神,全面領會文旅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機遇,以“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為原則,立足我市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稟賦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堅持可持續發展、內涵式發展、特色化發展,找準文化旅游最大公約數,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品質、推動旅游發展,以旅游帶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交流、豐富文旅活動、拓寬文旅業態,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推動文旅產業產生“化學反應”,做到真融合、深融合,努力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提升長三角區域品牌影響力,做好世界級城市群的文旅“后花園”要打好三張牌:一是打好“節日牌”。 深挖宜興陶文化、紫砂文化、茶文化、禪文化等文化資源,全力打造“陶文化節”“茶禪四月到宜興”“素博會”等品牌節慶活動,以節造勢、以節聚客,進一步擴大宜興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鼓勵支持楊梅音樂節、目連文化節、梁祝愛情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一鎮一特”子品牌活動,推動形成一批游客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永久性節慶品牌,通過民風民俗體驗、生態文化展示,留住鄉村記憶,吸引八方來客,不斷提升“中國陶都 陶醉中國”的城市品牌形象。 二是打好“非遺牌”。 我市非遺項目門類齊全,地方特色鮮明,將非遺融入旅游,不僅能夠延伸我市旅游產品鏈,提升宜興旅游品位,也能讓我市的非遺項目得到活態傳承。 要遵循特色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原則,遴選一批易于展示的非遺項目進行旅游開發。 進一步支持將梁祝傳說、錫劇等傳統地方戲、舞蹈音樂等非遺項目,開發為觀賞性旅游項目,感受非遺獨特魅力。 支持景區建設非遺宣傳、展示場所,鼓勵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手工藝人入駐景區,開展非遺活態展演和特色制作技藝展示,擴大非遺影響力。 三是打好“特色牌”,將一些優勢項目做大做強,不斷充實內容,提質提量,并且在不同城市間進行深化對話合作,用文化的力量創造地域輻射力。 發揮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手工藝人的作用,鼓勵其創辦集生產、研發、銷售、展示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特色商品生產企業和生產基地。 以紫砂文化產業為例,宜興丁蜀著力打造紫砂特色小鎮,統籌好當地的東坡書院、前墅龍窯、蜀山南街等文化歷史遺存,并開發蜀山風景區,打造西望村陶家游等特色旅游項目,以蜀山風景區為核心、以青龍河為帶,重點建設集紫砂文化旅游、體驗、制作于一體的紫砂文化旅游產業,這些都為推動宜興、無錫乃至江蘇省文旅融合發展,提升產業的內涵質量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加快雅達健康生態產業園、大拈花灣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對接上海進博會、長三角文博會等高層次展會,招引儲備一批綜合效益好、市場潛力大、輻射能力強的文旅產業重大項目,以項目增量提升文旅產業貢獻度。
從國際視野來看,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 等各類高新技術不斷涌現,“智慧文旅”已悄然興起。 文旅產業與高新科技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價值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例如運用VR、AR 改變傳統的旅游狀態,給消費者帶來全新智能的體驗式服務。因此,宜興一是要主動推動文旅融合和科技賦能,提升文旅產業科技支撐水平,以數字化應運為抓手,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加快傳統文旅資源數字化建設,結合宜興地域特點,通過創意化設計,改變以往不合時宜的呈現方式和產品載體,給觀眾帶來新穎生動、沉浸式體驗感,促進傳統文化資源的多樣性發展。 二是拓展線上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對文旅產業的推動作用,建立健全一體化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對旅游體驗、旅游服務、營銷等進行一站式管理;同時,結合旅游者個性化、多元化需求,開展定制化旅游服務模式,精準把握各類消費群體的旅游需求,制定出特色文旅服務,提供全程系統化服務,增強對文旅需求變化的靈活性。 三是要主動參與長三角沿線區域合作,鼓勵文化旅游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和連鎖經營,形成跨界融合發展的企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打造區域“旅游智慧大腦”。
加快實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培養本土知識文化型人才,促進本土文化新人的涌現,不斷夯實文化人才隊伍。 通過健全和完善人才引進、培養、管理機制,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文化體育旅游融合發展人才庫,在項目規劃建設、品牌提升打造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創新人才評價和完善激勵政策,把宜興打造成各類文旅人才創新創業的文化沃土;定期舉辦鄉賢人才發展大會,支持鄉賢為家鄉文旅產業引才薦才,反哺家鄉文旅產業發展。 以提升業務技能為目標,大力開展文旅產業從業者職業培訓,推動博物館、陶瓷博物館、主要景區等場館講解員深入了解和熟練掌握宜興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地方民俗,成為宜興故事的講述者、宜興文化的傳播者。 鼓勵引導文旅企業與院校加強合作,探索建立訂單式培訓模式,有計劃培養發展經營管理、項目策劃、文化創意、賽事運營等專業人才,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