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琳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青年既肩負著偉大的使命,又面臨著開辟新時代的人生際遇。高校共青團和學生會作為培養新時代具備核心素養人才的陣地,肩負著培養青年學生干部,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以及自我教育等綜合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團學工作既要以學生成才為根本,做到求真務實,又要在提升內涵的基礎上,為廣大青年團員群體塑造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針對民族高校團學工作現狀及問題,民族高校應以全新的思路為新時代民族高校的團學工作開辟出全新的成長與發展路徑,使其達到與時代同步發展的效果。
通過對高校團學組織的現狀調查后發現,我國高校團學組織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一,包含院校團總支 、學生會、團支部以及班集體等,具備行政屬性的組織;其二,高校內通過注冊、登記的各種社團或團體;其三,未登記或注冊,卻客觀存在的各類團體組織,如校內論壇、微信群等。不同的團學組織所發揮出的職能與作用各不相同,且各大高校所涵蓋的各類團學組織眾多,以包含團總支、學生會以及團支部等團學組織為主,其他兩類團學組織在規模方面所呈現的作用相對較小。各種團學組織所涉及的經費情況也各不相同。其中二、三類團學組織經費基本來自自籌,而一類團學組織的經費則包含院校撥款、社會贊助以及部分有組織的自籌[1]。在活動開展方面,排在首位的是戶外活動,其次是大型報告會、座談會,最后是寓教于樂的社會活動和由青年學生自發組織的活動等。其中,深受青年學生喜愛的團學活動為戶外活動和寓教于樂的社會活動,兩者結合的占比達到各類團學活動占比的60%以上。從團學組織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看,主要涵蓋信息溝通、壓力的緩解、突發事件的應對、人際關系處理、應對挫折、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支持等。但通過調查發現,高校團學組織工作所呈現出的效果和工作上的弊端依然存在。尤其是部分民族高校所開展的團學工作,存在著對民族文化重視程度不足、榜樣力量匱乏、開展工作和活動的形式過于單一以及部分民族高校團學組織的干部綜合素質相對偏低等問題。因此,現階段我國高校團學組織工作雖已發揮相應的作用,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調整和改善,這也是促進新時代團學工作得以深入開展,并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方面。
民族高校在開展團學工作中,既要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來提升“四個自信”,又要在不斷的學習與活動參與中,有效結合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特點,使其與團學工作及活動做到有機結合[2]。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進廣大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對團學工作及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在培養思想、樹立觀念、鍛煉能力等方面融入其中,切實發揮民族高校團學工作的作用。但在一些民族高校中的團學工作中,團學組織往往會借鑒其他高校的團學工作做法與活動開展形式,而忽視了本校作為民族高校所具有的特殊民族特色及優勢。在實際開展的團學工作與活動中,通常會出現民族文化缺失的問題。如此一來,不僅難以使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對團學工作及活動加深印象,更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有效提升。甚至有些團學工作未對社會活動形式與內容加深理解,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形式上受到影響與制約,進而對團學活動產生抵觸情緒。
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是現階段高校團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一些民族高校的團學工作卻未能通過合理的活動,評選或發掘出青年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與榜樣。在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迅速普及,很多大學生整日對著手機和電腦屏幕,沉迷于刷朋友圈、微博、抖音和玩游戲,不僅單調且枯燥,且無法接收到有利于身心發展的信息與內容,導致很多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處于迷茫和混沌的狀態。若無法為學生們樹立起優秀的典型和學習的榜樣,很多學生的大學生活將會過得庸庸碌碌,無所事事,平淡如水[3]。在本該最富有激情和朝氣的年紀,部分青年學生缺少了沖勁與磨煉,毫無前進的動力,也會導致促進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的缺乏。缺少榜樣的示范與借鑒,還會使部分學生缺乏擔當。
高校團學組織開展工作的目的是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以及為學生發展而服務。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民族高校對于團學工作缺乏重視,使團學工作成為部分人“體現個人能力與價值”的平臺。如此一來,團學組織所開展的工作內容及活動等在形式上較為單一,如演講賽、辯論賽、研討會、黨建帶團建等活動。長期參加形式單一的團學活動,會導致學生已然失去了對團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甚至會進而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觸心理。團學組織若長期沿用以往的傳統活動規范,一味地模仿與借鑒,而缺少創新,將難以發揮出民族高校團學工作的作用與目的,也會導致青年團員的參與積極性缺失,無法取得良好的團學工作效果。
在團學組織中,團學干部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需依照自身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為團學工作及活動的順利開展與實施以及所要達成的目標與效果等發揮出自身的作用。但一些民族高校的團學干部,卻因選拔、培養以及監管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團學干部在能力與素質方面提升緩慢。一些民族高校的團學組織為注入新鮮血液而選拔新人,卻缺乏與之對等的培養機制與考核機制,致使團學組織中的年輕干部抓不住工作重心,找不準團學工作在青年團員之間的切入點,進而出現服務積極性和服務意識低下,工作質量差異性明顯等問題。
針對一些民族高校團學工作中民族文化內容缺失的情況,可通過如下方式予以解決:
首先,加大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民族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占比較高,因而在開展團學工作及活動時,應結合民族文化特點,使青年學生形成思想與文化上的共鳴。例如可將一些技能大賽與民族傳統文化或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相結合,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比賽,侗族大歌,甘肅花兒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發揮出少數民族青年的專業特長,起到以賽促學的作用,還能夠在促使青年學生對民族文化加深了解的情況下,形成一種民族團結教育的全新模式。
對于高校共青團而言,宣傳工作是其重要的工作組成部分,也是進行思想政治宣導與傳播的有效載體。對此,民族高校應提升對于團學工作及優秀團員先進事跡的宣傳與展示工作,既要做到多渠道的綜合性宣傳,又要多媒介的立體式宣傳。例如對于優秀青年團員事跡,可通過團學工作所開設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方式予以宣傳,還可在院網、院刊、院報以及兄弟院校中加以傳播。在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團委、團總支等組織更應明確“網絡意見領袖”的重要作用。正如拉扎斯菲爾德提到的,“若輿論在青年群體中逐步形成,意見領袖不但會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輿論的能力與作用,有時甚至能夠影響或決定輿論的走向?!庇纱丝梢娨庖婎I袖在青年群體中所發揮出的作用異常強大。將“意見領袖”引入團學工作之中,通過發掘和評選出青年團員身邊的“意見領袖”,將會使青年團員以其作為榜樣,受到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4]。
團學工作是增進學生素質與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強學生團隊意識,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的有效途徑。針對現階段青年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團學工作的借鑒性和常識性開展。因此,在實施團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盡量結合互聯網或新媒體環境,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并以此轉變傳統的團學工作方式,使團學工作路徑得以拓展和創新。
首先,創新團學組織建設。院校團委可通過對共青團基層組織所形成的數據信息采集系統,實施對民族院校團員青年的統一化管理。此種時刻掌握團員動態的方式,也僅需定期實施系統數據的更新即可。與此同時,也可制作出符合團學工作應用的APP 或小程序,以此方便社團的網上注冊與申報,便于實施統一化的信息傳達與管理。
其次,新媒體形式的校園文化建設。對此,應全面加強團學組織人員對微信平臺的搭建,便于對青年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在這一小程序內,可設立新聞資訊、民族文化知識、攝影作品征集、團學活動通知等版塊或專欄,由學生會相關負責人員,進行各個板塊每日或定期信息的發布。通過對網絡文化及手機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不斷融入,將會進一步促進學校校園文化的發展。
最后,豐富教育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是民族高校團學工作中的重點內容。針對民族團結教育,民族高校應在各個學院和團支部設立公共服務性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開設以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的欄目[5],一方面進行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實行少數民族青年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不僅使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陣地,還使這些學生們熟知且常用的通訊方式,成為青年團員掌握時事動態的新平臺。
構建起一支綜合素質與能力較高的學生干部隊伍,是團學組織開展工作的有力武器,也是促進團學工作服務意識提升的有效途徑。并且,在高校基礎工作推進、復合型人才培養等方面,青年干部隊伍所發揮出的作用與力量是巨大的。由此可見,團學組織所展現出的作用,主要取決于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此,民族高校應形成一套完整且實用的干部培養考核機制,通過推薦、自薦、篩選、培養、監督與管理等科學化的流程,培養出一批具備正確價值觀且綜合素質較高的干部隊伍,使之成為為學生服務,并能有效反饋學生需求與建議的橋梁。在此基礎上,還應在新生隊伍中挑選思想政治水平較高、道德素養良好、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青年團員,將其培養成為合格的團學干部。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民族高校團學工作應緊隨時代腳步,通過多元化的宣傳途徑和豐富的工作及活動模式,以民族文化和青年學生的喜好為突破口,逐步在服務學生群體的過程中,找到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能力培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