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維,李子欣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310000)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最新數據統計,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89 億,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與網絡的關系更加密切。網絡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弊端。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日漸嚴重,青少年無法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嚴重影響學業和社會交往。家庭關系因為網絡的普及而日漸生疏、人們的自控能力逐漸變差,這些都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引發的一些社會性問題。大學生活相比高中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可支配時間增多,學校父母等干涉減少,使得大學生上網時間大幅增加,隨著上網時間的增加,大學生現實交往圈子越小,越不愿意與他人交往,現實交往減少又促使大學生不可自拔地陷入網絡,陷入惡性循環。因此,通過研究自我控制來對網絡成癮行為進行干預,降低網絡成癮傾向,對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具有重要意義。
以283 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譚樹華和郭玉永修改制訂的大學生自我控制量表和Young 所編制的網絡成癮量表對自我控制以及網絡成癮進行團體施測。
對大學生自我控制的特點進行描述,如表1,該自我控制量表的理論中值為57,得出大學生自我控制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大學生自我控制的總體特點
對大學生自我控制的性別差異做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如表2。大學生自我控制總分及工作或學習表現、健康習慣、抵制誘惑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高于女生。

表2 大學生自我控制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對大學生自我控制的年級差異做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如表3。大學生自我控制總分及工作或學習表現、健康習慣維度分數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

表3 大學生自我控制在年級上差異檢驗
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總體情況進行描述統計,結果如表4,該網絡成癮量表的理論中值為60,大學生網絡成癮總體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表4 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總體特點
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性別差異做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如表5。大學生網絡成癮總分、強迫性上網及戒斷反應、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維度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高于男生。

表5 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
使用Pearson 積差相關計算大學生自我控制與網絡成癮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如表6。大學生的自我控制總分及各維度與網絡成癮總分及各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

表6 大學生自我控制與網絡成癮的相關分析(r)
大學生的自控能力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個體差異比較明顯。原因有三:第一,從社會層面來看,疫情過后,大學生就業競爭越來越大,為了避免“畢業即失業”,在校期間大學生就準備各種資格考試,壓力隨之增大,在這種負壓情況下,大學生會自覺督促完成相應任務。第二,從學校層面來看,大學多為寬進嚴出。畢業的要求更為嚴格,老師在授課方面也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各方面的監督下,大學生會有效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按時、按要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自主學習能力增強。第三,從個人層面來看,大學生對自己的將來充滿幻想,都有內在成長的動力,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自己的閱歷,為了自己的將來,大學生會自覺提高自控能力,以求更高效地達到目標。
男生的自我控制顯著好于女生,這與張萍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1],原因有三:第一,男生思維較理性,而女生則更加感性,因此,在面對各種誘惑上,比如購物、追星、隱性社交等方面,男生更容易分析利弊得失而快速抽離,而女生更容易感情用事,進而失去自我控制力。第二,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在平時學習、學生社團、志愿服務等方面會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女生由于情感細膩,所以在工作或學習中有時會考慮更多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利弊得失、人際關系等,因此,在工作或學習任務的表現上,可能會分散精力而無法進行很好的自我控制。第三,男生的健康習慣比女生要好,男生在學校除了上課,經常會有打籃球、運動、健身等娛樂方式,而女生則經常“蝸居”于寢室,與自己的手機、電腦做伴。
大一學生的自我控制顯著好于大二、大三;大一學生在工作或學習表現上好于大二;大一學生比其他年級學生擁有更好的健康習慣。與張國超的結果不一致[2],可能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大一新生剛剛經歷了三年高中學習生涯,一些早睡早起、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已經養成。再加上入校的軍訓,使高中養成的習慣保存了下來,所以大一學生的自我控制比別的年級要好。另一方面,大學四年生活的重心有差別,大一新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學校為大一新生安排了一年的晚自習時間,對剛進入校園的大一新生的管理也較為嚴格,學生在晚自習時上交手機,在沒有網絡的誘惑下,大多數的大一新生可以在晚自習時合理地安排時間,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大一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好。大二開始則取消了晚自習,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網絡,可能因補償心理而失去自控力。
大學生的網絡成癮得分小于理論中值,表明大學生網絡成癮情況存在但成癮比例較少,說明大學生雖然每天接觸網絡,但是大學生大多能有效控制上網時長、協調現實學習生活與網絡學習社交、娛樂的關系,把網絡當成生活的調味劑、增色劑而非必需品。但毋庸置疑的是,現代生活中,網絡無時無刻滲透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大學生的學習、購物、娛樂、社交等都離不開網絡。因此,平衡好網絡與現實的關系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已經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學校普遍會開設相應的課程和講座來減少學生網絡成癮情況的發生。同時,學校也沒有相應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有完善的網絡成癮預防和干預體系,一旦發現有疑似網絡成癮的學生,會及時開展相應的個案或團體心理咨詢干預,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網絡成癮的概率。
女生網絡成癮情況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張國超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2],原因有二:首先,男生在健康生活方面比女生做得好,男生在學校除了上課,經常會有打籃球、運動等娛樂方式。女生則大都比較少運動,上課之余常“蝸居”寢室,與手機、電腦做伴。其次,現在的網絡成癮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網絡小說以及微博、微信等聊天交友軟件、網絡追劇、網絡購物如直播帶貨、“雙十一”等迅速吸引了青年女性的眼球,滿足了女大學生愛美的心態,使得女生對網絡的依賴以及上癮程度逐漸增加。
大學生自我控制與網絡成癮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這與樊城和宋文婷的研究結果一致[3-4]。網絡成癮形成的相關特點中,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大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如今的社會,信息傳播極為迅速,信息的瀏覽量也極為巨大。很多信息在同學群體、寢室群體中傳播速度飛快,自控力不強的大學生會放下手上的任務而陷入網絡無法自拔。如在課上翻看手機,聊天、刷劇、游戲、購物等,這些都是大學生自控能力不足的表現[5]。因此,通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學生可控制上網的時間,降低學生網絡成癮的傾向。
當前大學生自我控制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多數學生基本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網絡成癮情況相對較少,但是網絡依賴情況屢見不鮮[6]。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講,學校要增加心理健康普及類課程的開設,完善心理健康預防及干預體系;從學生自助的角度來講,可借由學生群體開展不同主題的同伴教育活動,如自我管理、情緒調節、人際交往技巧等主題,利用同伴間的互幫協作,提升自我控制水平,減少大學生網絡成癮。